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6特色园区跟踪调研|中期成果⑥上海新材料产业新动能

澎湃新闻与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联合课题组
2021-08-11 13:14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编者按】

2020年,上海集中推出26个面积在3至5平方公里的特色产业园区,定位“小而美”,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六大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节点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的枢纽,同时还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背景下,上海的制造业产业链梳理、再造和升级,非常关键。

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推出“科技城”系列第一季,追踪调研上海特色园区,探寻上海产业创新升级的可能路径。 

从石器时代到新时代,材料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基础性要素,是历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支撑(图1)。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与传统材料相比,新材料产业具有技术高度密集、研究与开发投入高、产品附加值高的特征。为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将新材料产业视为21世纪决定国际高端制造地位及强化国防安全的核心关键。

数据显示,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逐步扩大,2016年至2019年,市场规模从2.09万亿美元增长至2.82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7%。中国新材料产业规模增速更快,2010年至2019年的增长率都超过了19%,2019年达到了4.57万亿元(图2),并且据赛迪顾问预测,2022年将突破9万亿元。

图1 人类生活生产发展历程与关键新材料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2020新材料行业研究报告,睿兽分析

图2  2010年-2019年中国新材料产业规模
资料来源: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9)

一、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三个基本规律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对宏观经济具有强有力的带动作用。与其他行业相比,新材料产业发展基本遵循以下三条规律,呈现出较为独特的运行特征。

(一)具有广泛的产业关联性,对其他产业升级有较强的助推作用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是很多行业的上游领域,尤其在与制造相关的行业上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根据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新材料分为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类。先进基础材料领域与钢铁、机械加工、汽车、纺织等行业相关;关键战略材料与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行业相关;前沿新材料与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能源等行业相关。以碳纤维为例,全球前四的应用市场需求分别是风电叶片(26%)、航空航天(23%)、体育休闲(14%)、汽车(11%)行业。再如石墨烯材料主要应用于新能源、航空等行业领域。

表1 中国新材料分类及“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目标

资料来源: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9)

新材料产业对于其他产业升级具有关键作用,相当一部分产业技术升级离不开材料技术革新与新材料的应用。中国有一些产业落后于先进发达国家,部分原因是中国新材料行业还不够发达,新材料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美国、欧洲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处于第一梯队,新材料产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以及市场占有率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为其他产业抢占全球高地提供强有力支撑。如日本三井化学开发出满足功能要求的材料,支撑共和工业设计开发产品模具,三菱重工开发相关装备及确定生产工艺。如美国石墨烯企业,与IBM和波音等企业联合攻关材料技术难题,支撑电子信息与航空产业发展。以中国、韩国、俄罗斯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处于第二梯队,部分新材料细分领域全球领先,但本国新材料技术及产品难以支撑新品、航空等产业高质量发展诉求。

表2 全球重点国家/地区新材料优势领域

资料来源: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9)

(二)具有较强的行业垄断性,前沿新材料领域隐形冠军不断涌现

新材料产业寡头化、专业化发展趋势明显。大型跨国公司凭借技术研发、资金、人才等优势,将技术、专利等作为行业壁垒,在大多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市场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并逐步形成垄断。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在新材料产业中仍占据领先地位。美国全面领跑,日本在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领域具有优势,欧洲发达国家在结构材料、光学与光电材料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例如,半导体硅材料领域,日本、德国的5家企业占据了80%以上的国际市场;半绝缘砷化镓领域,日本、德国的4家企业占有90%以上的市场份额;小丝束碳纤维领域被日本和美国的4家企业基本垄断,大丝束碳纤维被美国和德国的4家企业基本垄断。

图3  新材料领域的部分龙头企业    资料来源:据公开材料整理

与此同时,少数隐形冠军企业在前沿新材料细分领域掌握了话语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态势。如瑞士美泰乐公司、俄罗斯超合金公司等,都具有专业性强、技术新颖、产品性能独特等特点,因此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细分新材料产品市场中具有绝对话语权。再比如深圳华科创智厚积薄发,自主研发的纳米银线已迭代至第五代,达到了目前世界最小的8纳米,实现了纳米银新材料的全球领跑。

(三)具有明显的生态约束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行业

生态环境约束是新材料产业发展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明显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枯竭、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和大幅提升的人均需求等发展困境,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人类共识。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各地对于具有一定污染性的新材料企业,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审批制度。同时,消费者更加崇尚健康环保的生活用品,对生物医用材料、绿色环保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和高性能膜材料等绿色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进一步推动新材料产品向绿色环保方向升级转型。如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前通过立法要求必须或鼓励使用LOW-E等节能玻璃,目前欧洲80%的中空玻璃为LOW-E玻璃,美国LOW-E中空玻璃普及率达82%。

新材料产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行业。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实现“双碳”目标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碳减排方式,从根源上减少二氧化碳,另一种是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负排放方式。从减碳视角来看,采用大规模低碳材料能够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如大规模推广聚氨酯材料等绿色建筑材料,以及日用品包装推行使用可降解塑料等。从固碳视角来看,碳捕集最关键的是气体的分离技术和分离吸附材料,拥有相关膜材料和孔隙材料技术的企业将获得极大的先发优势。 

二、上海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现状基础

上海新材料产业布局已久,在“十五”规划中就是上海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依托上海“北钢南化”的产业基础,在上海集成电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基础性产业集群不断升级背景下,更高质量的新材料需求不断驱动上海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目前,上海逐渐形成了超导、碳纤维和电子化学品三大特色发展方向,配套应用领域的产品需求,重点发力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民用航空设备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材料、节能环保材料,产业能级不断提升。

(一)上海新材料产业发展稳步向好,形成“3+X”发展格局

2020年,上海新材料工业总产值达到2663亿元,在上海七类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584亿元),约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五分之一,实现了《上海促进新材料发展“十三五”规划》中2500亿元的产值目标。同年,上海储备各类材料产业投资项目111项,投资额近800亿元,上海石化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宝钢股份无取向硅钢等项目开工建设,冶金含铁尘泥资源化再生装置、宝山基地焚烧炉异地改造等项目顺利完成,新材料产业增长持续发力。

图4  2016年-2019年上海新材料总产值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上海市经济运行监测网、上海统计局

现阶段,上海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已经呈现出清晰的“3+X”格局。宝山、金山和上海化工区形成了三大核心区域,嘉定、闵行、青浦、浦东、松江、奉贤等根据产业链配套形成了汽车、集成电路等特色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根据统计,上海市新材料产业重点企业有547家,其中金山区最多,拥有92家。同时,上海先进材料已初步形成“2+3+N”的产业布局,即宝山先进金属材料和杭州湾北岸化工新材料两大基地,以特色园区为依托的三个新材料集聚区,以及环中心城区的多个经开区和工业园区。2021年-2023年,上海将依托化工区为核心的杭州湾北岸、宝山特种金属材料基地两大区域,打造化工新材料和先进金属材料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氢能港、大飞机“一谷一园”等特色园区,形成汽车及航空轻量化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用先进陶瓷和人工晶体等百亿级产业集群。

表3 上海各区域新材料产业布局情况

资料来源:上海市产业地图官网

图5 上海新材料产业规划图  资料来源: 上海市产业地图官网

(二)上海新材料产业创新资源丰富,高端人才集聚优势明显

上海新材料产业创新平台对行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领带动作用。上海创新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及北部区域,主要包括6所顶尖高校的材料院系(设有新材料相关学科的专业教学和研发平台),7家细分领域的科研院所,28家新材料相关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及技术平台,以及4家相关协会联盟。在高校带动新材料创新发展方面,以复旦大学为例,自2012年起,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与陶氏公司联合设立“复旦大学-陶氏公司联合材料研究中心”,形成了科研资源共享、科研人才联合培养的良好合作模式。合作八年间,复旦大学诸多教授与学生参与到了双方的研究工作中,协助陶氏公司共同攻克工业界科研难题,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在平台支持初创企业发展方面,以上海市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为例,通过制度设计,让孵化器投资者、运营者与受孵化企业共同成长,自2017年以来,成功投资并孵化出六家企业,并获得了各个企业10%-30%不等的原始股份。

同时,上海新材料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不断涌现,也加速了产业链向中高端的迈进。上海目前的3005家“专精特新”企业中,新材料企业占比达到12%,其中就包括十余年专注于UHMWPE系列专用树脂研发及生产的上海联乐。上海联乐与上化院合作实现了高性能UHMWPE纤维产业链的全面国产化,成功打破UHMWPE纤维的国际垄断。上海联乐的树脂产品获得2020年“上海品牌”认证,形成1.7万吨产业装置,生产规模国内前三,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世界知名。 

表4 上海新材料产业创新资源

资料来源: 上海市产业地图官网

图6 上海新材料产业创新资源分布图  资料来源: 上海市产业地图官网

另一方面,上海新材料产业的一个绝对优势就是高端人才资源丰富。尽管上海新材料产业发展受到环评标准、租金水平等因素限制,对新材料企业发展影响较大,但高端人才资源优势却是可以吸引企业落户的关键因素。

例如,调研访谈中某企业提到,原本长三角其他地区比上海给出更好的企业落户政策,但由于在当地无法招聘到企业需要的高端专业化人才团队,企业最终还是选择落户上海。较多企业提出,在新材料研发子公司创建时,会率先考虑落户在上海,首要原因就是上海新材料高端人才较多。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丰富的高校资源每年输出大量的新材料产业高端人才,是推动上海新材料产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支撑。此外,上海还持续支持新材料相关领域组织开展专业培训课程,例如支持开展“航空材料认证体系的应用与发展”高级研修班、“先进石墨烯材料关键制备技术与应用”培训班,支持重点领域行业人才技能提升,精准服务专业技术人员。

(三)上海新材料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发展能级持续提升

上海在新材料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新材料应用上持续发力,创新项目建设和创新成果不断取得进展。2018年以来,上海支持新材料首批次应用项目50余项,其中很多首批次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例如,上海朗亿功能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太阳能背膜抗水解添加剂就在这一领域打破了国外企业垄断。目前,上海新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以及有效发明专利持有量大多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从部分新材料细分领域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来看,上海在光刻胶领域领先优势明显。这主要得益于上海对集成电路材料发展的支持,以及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在光刻胶领域较高的研发投入。

据统计,当前全国光刻胶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前十的机构中,就包含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4家上海机构,并且4家单位的光刻胶有效发明专利共计超过1000件,优势十分明显。上海在超导磁体材料研发方面发展较好,但还需持续追赶北京。在石墨烯、碳纤维等上海重点支持发展的新材料领域,从发明申请、发明授权以及有效发明上看都还处于中游水平,未来还需继续加强发力。

表5 中国新材料产业部分细分领域有效发明专利前十地区分布情况(件数)

资料来源:中国专利信息中心专利检索数据库(数据截至2021年6月21日)

在实现上海新材料产业能级提升上,一方面,上海新材料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赋能产业发展。上海依托宝武、华谊等行业龙头,打造流程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升级成果显著。在2020年公布的首批20家上海市智能工厂名单中,新材料行业领域有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冷轧智能生产车间以及上海华谊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华谊新材料智能工厂等两家工厂。

以宝钢股份冷轧厂的“黑灯工厂”为例,通过实施无人化行车,贯通上下游机组及库区之间全流程信息流,过去三年来,提高劳动效率30%。同时,围绕数字化研发设计、数字化转型服务等,上海还形成了华峰创享、鸿之微科技等一批新材料产业互联网络科技服务商。2020年疫情期间,华峰创享主动与国内多家新材料行业企业沟通对接,配合工厂在疫情期间的特殊需求,在平台中为复工的设备实现远程运维与操作,将工厂实时需求变化直观地传递给上游企业,服务聚氨酯(防疫物资主要原材料)产业链上下游的材料库存共享,稳产率达90%以上。

另一方面,在环保持续加码、建设用地紧张和存在行业偏见背景下,上海持续助力新材料产业发展,培育行业新动能。为缓解新材料项目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难归类、难孵化、难落地”问题,制定《上海市新材料产业重点指导目录(2020年)》,对符合相关要求并纳入目录的项目,优先纳入区级重大产业项目、享受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并且在规划、土地供应、环保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项目快速拿地后建设,同时还能优先在区内获取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享受环评改革优化和简化的相关政策。此外,根据《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未来还将延伸发展设计检测、大宗贸易等服务领域。

表6 上海市新材料产业重点指导目录(2020年)

资料来源:《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 市生态环境局 市规划资源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新材料产业重点指导目录(2020年)>的通知》

三、特色园区是上海新材料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上海新材料产业经过多年的规划部署,基础配套已经较为完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向园区进一步集中。依托“北钢南化”比翼齐飞布局,上海长期以来重点打造了宝山金属材料基地和杭州湾北岸石化及精细化工基地。2020年,上海推出宝山超能新材料科创园、金山碳谷绿湾产业园、奉贤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区三大新材料园区,助力发展世界领先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图7 上海三大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区位关系图  资料来源:据公开资料绘制

上海正逐步放大特色产业园集聚作用,进一步激发以研发为主导的宝山超能新材料科创园,以中试和生产为主导的金山碳谷绿湾和以生产为主导的奉贤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潜能,推动新材料特色园区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提升能级。

表7 上海三个新材料特色园区的布局与特征比较

资料来源:据公开材料及调研材料整理

(一)特色园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关键新材料产研一体化发展

上海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以现状基础为本,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导向,以重点制造业领域能级提升为技术发展主要路径,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等方面品种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通过聚焦上海新材料前沿重点领域,新材料特色产业园集中攻关新材料前期基础研究、中期测试分析以及关键产品产业化等关键环节技术问题,不断为上海制造业走向高端提供关键支撑作用。其中,宝山超能新材料科创园主打新材料“超碳、超导、超硅”研发品牌,金山碳谷绿湾产业园不断放大中试平台效应、全力发展碳纤维产业生态圈,奉贤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以发展化工新材料为主线,进一步占据“高、新、先”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高地。整体上,新材料特色园区目前正不断通过产品研发升级,逐步实现从低利润同质化产品向高利润差异化产品的转型。

同时,上海新材料产业特色园区结合各自优势与发展方向,呈现出差异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其一,针对中试关键技术,宝山超能新材料科创园的上海市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开展了三个成果转化项目,并已基本完成中试研发,部分中试技术和产品进入下游市场试用或使用。同时,园区已建成5条中试线,具备了石墨烯在涂装材料、热管理材料、新能源材料、金属复合材料方面的中试技术研发、工程化验证及百公斤级批次生产能力。

其二,金山碳谷绿湾围绕创新链、产业链、绿色链、人才链,重点研发碳纤维复合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高分子增材制造材料等高端新材料,95%以上的产品跟“碳”都有密切关联,集中力量发展高端集约绿色化工材料。其三,奉贤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园为了加快西部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从2014年至2020年上半年,共淘汰“三高一低”企业71家,腾出土地5688亩。同时,园区基于上海化工区石油化工产业链的延伸,立足于构筑完善的PE、PP、PS、MDI、TDI、PC、PVC等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不断助力区域性电子化学品、水性材料、聚烯烃改性材料等特色产业发展。

(二)特色园区充分发挥资源集聚优势,加速推动新材料产业特色化发展

上海新材料特色园区周边具有丰富的人才、研发、设备、原料等资源,在资源整合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如宝山超能新材料科创园位于上海宝山城市工业园区内,地处环上大科技创新圈的核心区、紧邻南大生态智慧城与桃浦智慧创新城,园区的不断发展有效带动了周边新兴产业的集聚;金山碳谷绿湾在成立之初就与上海化工区和上海石化有着紧密联系,利用上海化工区和上海石化的原料供应,不断开拓发展下游精细化工产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联动;奉贤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建成以来,就与上海化工区建立了优势互补、强链补链的合作发展机制。

人才资源储备方面,宝山超能新材料科创园毗邻上海大学,并已与其材料学院、通讯学院、医工学院等重点学院的国家实验室开展产学研合作。园区重点围绕“超碳、超导、超硅”前沿新材料研发,可承接高校科研资源和周边区域的研发技术总部项目,集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充分发挥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综合优势。奉贤化工新材料产业园靠近海湾大学城,其中,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设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奉贤校区设有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都能够提供丰富的专业人力资源。

生产链上下游资源优势方面,金山碳谷绿湾园区氢气、氮气等工业气体均由上海石化通过管道系统提供,内部企业也可便捷地获得价格更便宜的原料。例如,园区表面活性剂企业布局均靠近上海石化,其重要原料环氧乙烷就是由上海石化通过管道提供的。目前碳谷绿湾已经形成了环保涂料、新型助剂、药物中间体及高分子材料四大产业集群。奉贤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强调产业链招商,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高端电子化学品、水性功能涂料、绿色特种黏合剂、高端医用材料”四条特色产业带,力争配合整个区域一同打造杭州湾北岸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水准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三)特色园区不断放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平台创新推动效果显现

新材料特色园区发展基本都选择了“先政府主导、中研究主导、后市场主导”的混合开发运营模式。园区发展由政府规划、管委会运作、开放研究测试、市场自谋发展、滚动开发项目等环节串联,层层推进园区建设,实现园区能级提升,不断探索形成科研、标准、产业同步推进的园区发展新机制。

新材料特色园区均聚集了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宝山超能新材料科创园是宝山区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新材料相关企业57家,包含上海国际超导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超碳石墨烯产业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申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等行业标杆,并不断吸引相关领域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金山碳谷绿湾目前已经汇集德国BASF、科凯、美国Huntsman、S GROUP,瑞士Clariant、日本三井化学、花王等行业龙头企业。2021年1月,上海石化“2.4万吨/年原丝、1.2万吨/年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作为市重大产业项目正式开工,对“碳谷绿湾”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也非常有利。奉贤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内部产业集聚及承接外部溢出的能力已逐步形成,园区集聚精细化学品、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化工装备生产以及化工服务等领域化工相关企业261家。

新材料特色园区依托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创新发展的模式更加清晰。宝山超能新材料科创园拥有1家院士服务中心、4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还汇聚了上海市石墨烯产业功能型平台、上海超导产业基地,正在打造新材料产业高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培育超能新材料产业集群。以上海市高温超导产业基地为例,其面向国内外企业和团队启动全方位、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导入工作。金山碳谷绿湾产业园拥有优质的高能级专业平台和试验配套设施,主要包括专业仓储设施、公共实验室、化学品检验检测平台、碳纤维研究院等。全新成立的碳纤维研究院是上海市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对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四、推进上海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上海新材料产业发展需牢牢把握全球新材料变革方向,贯彻落实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部署,站在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升级、代表国家参与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以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要点,以特色园区为核心载体,发挥龙头企业与功能平台的带动作用,力争在关键环节实现战略突破,努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话语权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一是不断夯实新材料产业发展基础,完善新材料产业发展机制。

第一,重点针对《上海市新材料产业重点指导目录(2020年)》中列举的半导体材料、电子化学品、高性能聚酰亚胺材料、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高端镍基合金、高品质石墨烯制备、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9类新材料,参照三年行动计划,成立9个方向的新材料发展工作小组,充分开展行业基础研究发展情况摸底考察和应用市场调研,听取行业上下游专家和企业家发展建议,制定产业发展机制化、科研成果市场化、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的发展规划路线图。充分发挥市场主导和政府保障作用,进一步优化新材料行业的管理与政策体系。

第二,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应用示范,参照三年行动计划的四项重点任务,由政府各牵头部门针对细分新材料的全链条发展制定年度发展计划,率先发力解决重点行业领域新材料技术和工艺发展的共性问题。如针对集成电路新材料在材料设计方面的空白,率先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与工艺设计软件。再比如针对化工新材料,发挥上海比较优势,推动传统化工从原料型向新材料型转变,对于国内首创并产业化的化工新材料推行首批次保险补偿和政府优先采购等措施。

第三,建立新材料用户与生产企业合作验证补偿机制。形成用户反馈问题,生产企业持续改善,联合开发、快速迭代验证的良性发展模式,对产生年度验证费用的企业给予税费优惠,实现上游新材料研发与终端产品应用的同步升级。

二是以产学研充分结合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要充分认识到新材料产业的深度应用和创新方面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全面提升产业配套服务能力,着力推动产学研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

第一,持续推进新材料细分领域知识产权服务,深入开展多方合作,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检测服务等重点工作。例如,加强上海知识产权局、长三角专利交易合作网、上海知识产权(专利)公共平台、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的战略合作,加大力度做好企业信用、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等信息化服务。

第二,持续完善重点企业新材料产品认定、新材料先进标准评价和团体标准发布等服务工作,发挥技术标准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第三,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应用需求的新材料产品,开展相对应的研发扶持工作。针对石墨烯、碳纤维、人工晶体等领域的成果转化,重点加强功能型研发转化平台的载体建设。针对绿色化工新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等领域共性工程化需求和技术升级瓶颈,主要依托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示范项目,重点支持小试、中试联合平台的建设。

第四,加强人才统筹谋划,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期紧缺人才的集聚导向,实现新材料人才与产业结构、岗位需求相匹配。对于《上海市重点领域(产业类)紧缺人才开发目录2020》中新材料领域列举的紧缺人才,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和发展计划,提供不同类型人才成长所需的差异化服务。例如,对于上海新材料产业急需的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加强对营销能力、抗风险能力、择时能力、国际化能力方面的职业化培训。对于精细化工产品、工程塑料及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半导体与人工晶体、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膜材料等领域,更重视制备应用技术方面的人才培养,加强计算机模拟应用方面的技能培训。对于材料分析检测评价与技术经纪人才,重点提升前沿科技产品服务能力和技术中介能力。

三是加速特色园区联动发展,推进平台建设攻坚核心关键技术。

第一,紧抓超导材料、碳纤维、化工新材料、电子产品新材料等多方面的核心技术突破口,串联以特色产业园为主要载体的新材料创新发展体系。形成涵盖功能性转化平台、第三方转移转化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中试基地、双创孵化载体、协同创新平台的产业协同创新生态圈,适时推行新材料特色园区联动考核机制。

第二,以解决需求端核心问题为导向,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尽快建立重点企业技术难题数据库、科研机构项目成果转化数据库、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数据库、碳排放可视化数据库。

第三,以加快产品应用为导向,推进园区平台联建共享。如宝山超能新材料科创园进一步发挥上海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孵化器功能,探索财政投入逐步退出,中试资金投入“转化”为孵化企业股份的良性发展机制。金山碳谷绿湾可以牵头搭建和发展长三角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共享服务平台,通过提供产业链各环节研发与转化技术服务,加速“孵化”科研成果和技术产品,带动中国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全面升级。奉贤化工新材料产业园持续推进建设公共检测平台,扩大适用企业检测范围,完善设备共享机制,避免重复投资。

四是探索建立上海新材料企业碳排放自检平台,率先开展碳达峰示范试点园区建设。

在国家“双碳”目标指引下,上海提出要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比全国提前5年实现该目标。为加快实现上海“双碳”目标,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推动新材料企业绿色发展,率先建立新材料企业碳排放自检平台。重点针对《上海市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名单(2020 版)》中开展新材料研发生产业务的企业,建立碳排放自检平台,在形成企业碳排放自查报告的同时,提供对应问题条目的解决方案,尽可能满足新材料企业对环保设施和环保服务的迫切需求。还可以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汇总情况,形成上海新材料企业年度污染治理难题目录,并依据目录内容向外界发包年度专项治理技术课题,引导新材料产业界与学术界共同攻克环保难题。另一方面,由新材料特色园区牵头,率先开展碳达峰示范试点园区建设。基于新材料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方法,针对不同属性新材料园区编制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框架与实施细则,并开发系统、规范、标准的新材料特色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工具包。同时,积极申报国家气候融资试点,争取国家级专业化的气候投融资平台落户上海。

五是不断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开展新材料企业梯次培育工作。

围绕新材料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需求和新材行业特性,促进多梯次企业落户和长期发展,给予针对性政策和资助补贴。其一,针对新材料大型企业发展助力,降低企业资本运作难度,宣传推广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项目。为重点新材料的创新成果转化引入保险补偿机制,加快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并指导企业按照规定进行申报和补贴,做到“政策上门支持”。同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制造环节外包,协同吸引中小型企业进行产业链配套集聚。其二,强化对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支持。重点针对入库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中的新材料企业,滚动实施新材料中小企业三年专项计划,由政府牵头联合行业上下游知名跨国公司、大中型国企及民企共同出资扶持。对于出资企业,在与对应中小企业进行业务合作时,进行税收优惠补贴。其三,探索筹建和发展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针对细分领域新材料应用端技术问题,探索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牵头,与大型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建立更加弹性的基金申请、评审、管理和资金使用制度。以解决行业应用推广方面技术难题为导向,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配合攻克应用端“卡脖子”难题,加速上海新材料商业化进程,支持“实验室材料”加快走向“商业应用材料”。

[本文执笔人:张靓,课题负责人:张俊、李显波,课题统筹协调:田春玲,课题组成员:张云伟、柴宗盛、王琳杰、姜乾之、崔园园、戴跃华、张靓。感谢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开发区协会和礼森(中国)产业园区智库对本次调研的帮助] 

海报设计:尹惠璇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