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想要瘦,只吃肉?被推向神坛的生酮饮食到底行不行?

2021-08-12 10: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梅斯医学 梅斯医学

planetpaleo

近年来,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 KD)可谓是时下非常流行的减肥方式之一。

生酮饮食是指含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的饮食配方,旨在诱导酮症,以代替葡萄糖给身体提供能量。

减重、治病一举多得

生酮饮食并不是一种全新的膳食模式,最早的临床应用可追溯到1921年,由梅奥诊所的Russell Wilder医生提出,但当时并非用于减肥,而是作为治疗儿童抗药性癫痫的主要方法。

根据美国饮食指南,生酮饮食是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由高健康脂肪、适度的蛋白质和非常低的碳水化合物组成,每天只允许20-50克的非纤维碳水化合物。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饮食的通常宏观营养素比例是55%-60%的脂肪,30%-35%的白质,以及5%-10%的碳水化合物。

https://health.gov/our-work/food-nutrition/previous-dietary-guidelines/2015.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应用,生酮饮食已发展出4种主要的模式,即经典生酮饮食(KD) 、改良阿特金斯饮食(MAD) 、中链甘油三酯饮食 (MCT) 与低血糖指数治疗(LGIT)。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目前已用于肥胖、2型糖尿病、肿瘤、自闭症、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多囊卵巢综合征、脑脊髓损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以应用较为广泛的2型糖尿病的治疗为例。生酮饮食作为一种新的2型糖尿病治疗和减重的方法,已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研究。

在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中,将生酮饮食与中碳水-限制卡路里-低脂饮食( MCCR) 对比,发现生酮饮食可降低 2 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水平、BMI、糖尿病相关药物使用量。其另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将生酮饮食与ADA建议的饮食方式对比,发现生酮饮食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HbA1C、甘油三酯及BMI。

生酮饮食与MCCR在基线、6个月和12个月时的平均和个体HbA1c的比较。doi:10.1038/s41387-017-0006-9

生酮饮食干预组与对照组达到HbA1c和体重变化阈值的人数百分比。doi:10.2196/jmir.5806

生酮饮食为什么可以用于减肥呢?

其实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生酮饮食会使身体释放出酮体至血液之中。大部分的细胞都会倾向使用葡萄糖作为它们的原料及能量。而葡萄糖主要来自糖、碳水化合物或者过多的蛋白质。但当机体血液缺乏葡萄糖时,身体便会开始分解脂肪成酮体,而整个过程称为酮症。

当人体达到酮症的状态时,细胞便会开始使用酮体来产生能量,直到我们再次进食碳水化合物或糖为止。所以酮症其实是指我们的身体用脂肪取代葡萄糖作为能量的过程。要进入这种状态,一般需要连续2-4日,每日食少于20-50克的碳水化合物。

此前,许多人因遵循生酮饮食法后减轻了体重;然而,也有部分人在生酮饮食法后出现脱发、便秘、女性月经不调、疲劳等副作用。

生酮饮食是否安全、有效?一直是人们想要寻求的答案。

生酮饮食,跌落“神坛”

近日,美国责任医师协会(PCRM)、纽约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和纽约贝尔维尤医院的研究人员对生酮饮食进行了评估,目的是权衡这种饮食策略与慢性病的利弊关系,并将结果联合发表在Frontiers in Nutrition上。

DOI: 10.3389/fnut.2021.702802

研究人员在结论中表示,生酮饮食可减少一些患有耐药性癫痫患者的发作频率,也可减轻体重,但长期减肥获益不明显。此外,生酮饮食可以降低血糖,但几个月后降血糖功效会减弱。也就是说,生酮饮食可能并没有人们以为的那么有效。

研究中表示,因为生酮食物选择有限,长期遵循这种饮食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

在生酮饮食诱导酮症的过程中,蛋白质的利用发生了改变,机体将尽可能多的蛋白质分配给糖异生,仅将最少的必要量用于组织修复。同时,极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可能会导致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纤维以及水果、蔬菜和全谷物中的植物化学物质,饮食中的硫胺素、叶酸、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6、钙、镁、铁和钾的含量通常也较低。在没有多种维生素补充剂的情况下,食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人群有可能会缺乏营养,影响饮食质量,且生酮饮食的纤维含量通常很低,也不利于肠道功能。

除此之外,研究认为,高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单糖和动物蛋白(特别是来自红肉和加工肉)的饮食和低膳食纤维会大幅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风险。过多的脂肪储存在于肝细胞中,会导致脂肪变性,并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并增加患肝细胞癌的风险。

因此,基于现有的证据来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生酮饮食的风险显然是大于收益的。

39种饮食模式,排名倒数第2

关于生酮饮食,在讲有效性前,大家其实更应该关心其安全性。2021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39种饮食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的主要维度有:短期减重的有效性、长期减重的有效性、糖尿病预防或维持的有效性、心血管疾病预防的有效性、易与遵守性、营养完整性及健康风险。

结果生酮饮食总体得分1.9分(总分5分),在39种饮食模式中排名倒数第2。

health.usnews

除了综合排名,专家们还单独就其减肥效果进行了排名,结果其得分为1.9分(总分5分),排在并列第15名,且它的健康得分只有1.75分。这些数据也提示我们,生酮饮食在减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上并不是最佳选择,临床应用也应当更谨慎。

health.usnews

生酮饮食深藏隐患

在进行生酮饮食减肥时,由于降低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血糖水平会下降,但也容易出现头晕、眼前发黑、出冷汗、乏力等“低血糖反应”。低血糖情况严重时甚至会使脑细胞受损,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此外,体内蓄积大量酮体的时候,身体还有可能陷入酮血症或酮尿症。此时血液有酸化现象,轻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重者甚至会发生脱水与休克,危及生命。

由于生酮饮食将主要能量来源由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因此存在脂肪代谢异常的患者如果进行生酮饮食可能极为危险,对于脂肪酸的转运或氧化缺陷症、酮体的合成或分解缺陷症、线粒体疾病、严重的肝脏疾病、丙酮酸羧化酶缺陷、卟啉病、无法维持适量营养的患者(实际体重低于平均值的90%)、不配合或年龄小于6个月的患儿等,生酮饮食是禁忌的。

专家提醒,生酮饮食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自行盲目采用生酮饮食非常危险。在生酮饮食前要到医院进行营养学评估,进入生酮饮食阶段,要及时进行追踪复查,所有的饮食计划由医生制定。例如北京世纪坛医院的生酮门诊要求每周复查,并根据健康指标随时调整饮食。生酮门诊主要针对更年期肥胖、胖多囊综合征,以及肿瘤营养支持病人。

最后,提醒大家,生酮饮食不是人人都可尝试,本质上生酮饮食是治疗,普通人不可擅自施行,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参考文献:

1.https://health.usnews.com/best-diet/best-weight-loss-diets

2.https://health.gov/sites/default/files/2019-09/2015-2020_Dietary_Guidelines.pdf

3.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ut.2021.702802/full

4.生酮饮食干预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9,17(04):291-295.

5.Twelve-month outcomes of a randomized trial of a moderate-carbohydrate versus very low-carbohydrate diet in overweight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or prediabetes. Nutr Diabetes. 2017 Dec 21;7(12):304. doi: 10.1038/s41387-017-0006-9.

6.An Online Intervention Comparing a Very Low-Carbohydrate Ketogenic Diet and Lifestyle Recommendations Versus a Plate Method Diet in Overweight Individual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Med Internet Res.2017;19(2):e36. doi:10.2196/jmir.5806

撰文 | Oranhgy

原标题:《想要瘦,只吃肉?被推向神坛的生酮饮食到底行不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