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瓦尔特·博萨特的中国 :长久而中立的西方凝视

澎湃新闻 综合报道
2015-11-20 14:37
来源:澎湃新闻
视界 >
字号

埃德加·斯诺到陕北的采访报道发表后,引起了在华境外媒体记者对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想方设法疏通渠道,希望能够获准进入那个神秘的红色革命圣地延安去实地采访。1938年初,博萨特从北平到武汉,在史沫特莱的帮助下,见到周恩来,明确表达了希望到延安采访的意愿。随后在林伯渠的安排下,博萨特与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阿·斯蒂尔一起,随八路军运输物资的车队前往延安。

1938年,延安,毛泽东。

留在博斯哈德的记忆里的毛泽东说话简洁、有力,看问题深刻透彻,不拿腔拿调,不拖泥带水。“他说话时头上乌黑的长发常要飘落在高高的额头前,随后他就伸出优雅的手慢慢地将头发撸回去。最蹩脚的香烟也能让他陶醉不已,抽起来没个停。

士兵们在休息时间玩着游戏。中国, 1938年

抗大的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中国,1938年5月

瑞士新苏黎世新闻社记者瓦尔特·博萨特(WalterBosshard)成为第一个来到红色革命圣地延安的欧洲记者。虽然他在1930年拍摄报道印度的抗英独立以及非暴力不合作领袖圣雄甘地的报道中受到全世界瞩目,但古老的东方再次吸引了他的主要注意力。那个时期波澜壮阔的政治变迁和风起云涌的区域战争上让他不舍离开——在接下来长达十几年的时间中,他在中国定居了下来。

空袭警报。中国,1937年

装备齐整的中国士兵。 中国,1938年

伪装中的士兵。中国,1937年

带防毒面具和钢盔的军医。中国,约1938年

“路况之差,使得我们只好缓慢前行。即使轮子上缠着铁链,也无法阻止汽车顺着陡峭的山坡向后滑。好几次,车队还得从万丈深渊 上晃晃悠悠地经过,让人直捏一把冷汗。”沿途经过三原、宜君、洛川、鄜县、甘泉等集镇,往往都是车队住宿休息之地,博萨特真实记录了那个时代这些陕北小镇沿街的建筑风貌和人情事态。行程中,越是接近延安,博萨特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徒步奔赴延安。每当车队经过他们身旁,都会彼此招手致意。此情此景,让这些外国记者感触良深。博萨特说自己此行仿佛看到了另一种麦加朝觐的情景。

安娜·路易·斯特朗(美国进步女记者与作家。1946年第5次到中国访问延安,正是这次到来,毛泽东同斯特朗谈到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延安。1938年

等待撤离的孩子,汉口。中国,1938年9月

最终他不仅拍摄到了红区的照片,还拍摄到了毛泽东的录像,其刊发在《生活》杂志上的报道,成为在艾德加·斯诺1937年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之后第二次向世界介绍延安红色政权的报道,并第一次向全世界介绍共产党在塘沽战役之后是如何参加抗战救亡运动的。另一方面,他更利用自己中立国的身份,深入到日本侵华军队的铁蹄之中,记载了日本侵华血腥历史的第一现场。

随日军首批部队到达的摄影师。中国,1938年10月

1937年10月,日军侵略我国东北:在战斗间隙,日军士兵趁闲洗了热水澡。 视觉中国 资料

1937年10月,日军士兵坐在一列运输军队的火车顶上,以保证列车免受我军攻击。视觉中国 资料

由于良好的视觉训练和人文素养,使得他的照片气质迥异于同一时期的其他外国观看者;凭着记者敏锐的嗅觉和长袖擅舞的沟通能力,他的社交面极为广泛,上到国民政府第一家庭、达官显贵、文化名流,下到平民走卒,他的照片内容涉及当时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民生、人文风俗、文化等多个层面,除了比较全面地深入到中国内部,不仅重要城市甚至小到以乡绅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社会最基本的调查样本,还远涉偏僻的蒙古、青海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考察。

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听取斯文赫定关于新疆之行的介绍,汉口。中国,1935年2月

宋美龄驾驶着美国提供的救护车。中国,1939年9月

蒙古族贵族妇女。中国,1934-1936年

容龄公主,1904年春,慈禧召她入宫任御前女官,同时担任慈禧的外事翻译。中国,约1934年

云南昆明美国领事馆美国留学生俱乐部创办典礼,居中者为林徽因。

三十年代水深火热的历史,落后的近代中国并没有自身的视觉书写的习惯。而对于来自西方观察者的记录,能从其中发现真正具有客观价值的视觉文献其难度极大。瓦尔特·博萨特留下的这些不仅在数量上蔚为可观的中国照片,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东方主义所带来的偏狭目光的记录。

坐在黄包车里的母子接过一个手提袋。中国,1930年

路障。上海,1932年

把守森严的大门前拥挤的人们和货物。中国汉口,1938年

河边的木材市场。万州,中国,1935年二月或三月

村民迎接。中国,1930年代

1937年10月15日,秋季,保定的某个夜晚,德国战地记者瓦尔特·博萨特正看着一幅日本兵画有富士山的图。 视觉中国 资料

更多图片将在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大师展上展出。

展览时间:2015年11月21日至12月10日

感谢瑞士摄影基金会的悉心帮助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当代历史档案馆的收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