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什么东京都市圈的大田区制造业如此发达?
以下文章来源于TOP创新区研究院 ,作者兰院长
TOP创新区研究院
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TOP研究院专注于全球创新区的一体化研究,从Talent(个人), Organization(组织), Place(区域)三大维度出发,通过“研究/连接/分享”,探索中国创新区的实践路径。
本文转载自TOP创新区研究院(TOP_Lab)。
隐形冠军星罗密布的大田区
隐身于商品之后,名字不为人所熟知,但当人们见到那件精美绝伦的产品时,没有人不会发出一声惊叹,太美了。就像iPod 问世时,背板如镜面般的光泽震惊了世界,而这正是日本小林研业这个仅有5人的研磨小厂的杰作(5人月产4万个ipod)。
类似于这样的企业,我们大约就可以称之为“隐形冠军”。而东京都市圈大田区的大街小巷里,竟然布满了这样的神秘企业。
为中国高铁生产永不松动螺母的哈德洛克工业,为美国的飞机提供特制金属件的北岛绞制作所,可以生产人工心脏的安久工机,它们都集中在东京都大田区这个独特的都市制造区内。
大田区位于东京23区的最南端。它是这 23个东京区中面积最大的,面积近62平方公里,人口73万。
人口总数在东京23区中居第三位,不过,与世界上其他工业区/制造业大区不一样的是,大田区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职住平衡相当好,白天和夜间的人口几乎相同。
位于著名的京滨工业带上,大田区作为日本机械金属工业的“高、精、尖”加工技术集群地而闻名世界,据统计,这里聚集的拥有高度工业技术的中小企业约4000余家。
在东京23区的制造业企业,按数量排名,大田区是最多的。
↓
但是这一数字自 1983 年达到 9,177 人的峰值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 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 2008 年泡沫经济崩溃和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下滑,需求下降导致的需求下降,海外公司搬迁和公司因继任者短缺而转业或倒闭。尽管如此,许多小工厂通过产品、完善技术克服了这个困难。
大田区一半以上的工厂从事金属制品和通用机械行业。加上电子机械和运输机械行业的工厂,80%以上涉及机械和金属加工。
大田区的企业规模在10人以下的企业超过80%,专门生产技术专长很窄、很精、很少的产品。
所以,这里不是大批量生产的企业,而是以高附加值的原型生产,如个性化生产、小批量生产、试制生产为主,
对于日本的大企业来说,这里都是新产品与研究开发必不可缺的伙伴,也是支撑整个日本产业的基础。
大田区曾有一种说法叫“纸飞机飞图纸”,意思是把设计图纸折成纸飞机投往各家街道工厂,第二天就能变成实物“飞回来”,说的就是该区的”小而精,散而合“的独特工业生产模式。
简易的建筑、巨大的噪音、漫天的灰尘,往往构成了大家对工业区的想象,但令人惊讶的时,大田区除了是工业,同样还是东京传统的富人区。
大田区有个非常有名的叫“田园调布”的地方。大部分土豪、艺能界有钱的人都住在田园调布。
那里的建筑物也和一般的日本人住的不一样,都是独门独户的,不过公寓很大,十分高档。以物价消费比起一般的老百姓住的地方要高的多。彷佛是一个“世外桃源”。
大田区街景
大田区都市制造业的崛起
早在明朝,东京就开始成为日本的“经济心脏”。1951年,日本政府颁布《港湾法》,规定由政府对整个国家港口发展的数量、规模和政策进行统一规划部署。
此后,日本的经济飞速成长,尤其是造船、钢铁、石油、化学等产业快速发展,整个湾区引领日本的经济成长,东京湾以西形成了有日本第一大工业带之称的“京滨工业地带”;向东形成了“京叶工业地带”,由此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地带。
而大田区,正是京滨工业地带的核心组成部分。
当时的大田区,还是一个以大批量生产供货为主的传统工业区,但经济形势风云诡谲,变幻莫测。
19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及之后的广场协议,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下滑,经济也开始迈向下行,大田区也面临着传统工业区一样的转型困局。
大田区鸟瞰
1 分析定位
经过黄金年代的飞速发展,日本制造业的格局呈现出寡头竞争结构,无论是汽车、半导体还是电机等,都由几家巨头主导,中小企业基本上都进入了大企业的协作体系,和大企业形成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
中小企业不用太考虑市场开拓,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技术研发上。大田区位于都市区,发展大工业既不现实也不经济,而这种小而精的都市制造业,就刚刚好。
2 政策扶持
同时,日本确立了“技术创新立国”的新战略,实行产学研合作,包括委托研究、共同研究、科学城和高新技术园模式。产业重点也随之从技术引进、加工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倾斜。
一些中小企业从大批量生产供货转变为研发、生产小批量试制品为主,并承接高精尖的加工业务。
在20世纪末,进一步升级为“科技创新立国”战略。而大田区背靠东京,是日本创新资源最发达的地方,也是这种高精尖产品需求量最大的地方。
于是东京政府部门与大田区都开始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援,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
1963年,出台《中小企业基本法》,并设立了一系列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2008 年,这些政策性金融机构合并为日本政策金融公库,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针对信息技术企业或是研发型企业,最终利息甚至还可进一步降低,不同层级的政府还推出了不同的补贴项目。
3 传承历史
大田区在历史上就是手工制造的聚集地,大田区聚集如此多高精技术的中小企业,喜欢研究,喜欢工作,喜欢在兢兢业业地做着小事,这种身怀绝技的小工厂在大田区举目皆是。
而且大部分都是从爷爷辈传到父亲辈,再从父亲辈传到孙子辈,多是家族传承式的,而这些技术也都能得以不间断地继承。
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大田区培育出了独特的都市制造业。
都市制造业是指在拥有巨大需要的大都市内成立及发展起来的产业。都市制造业是在高地价、高人工费的条件下,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奢侈品,以多品种少量生产为主要特征。
大田区的都市制造业以机械金属加工业最为文明,通常规模很小,但技术很尖;人数很少,但历史很长;知名度很低,但美誉度很高。
它们产业链协同,扎实的技术基础能为更大范围的工业提供配套,能够生产出精巧的人工心脏的这些“小作坊”,也恰恰就是日本经济保持强劲的原因之一。
危机与转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流失成为了一个难以逆转的趋势,在1970年代初,东京都的第二产业占比约四成,而到2005年,已下降至13%左右。
而大田区内工厂,也从1983年鼎盛时的9177家持续减少,据统计目前不到5000家。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
首先是智能制造的兴起,针对个性化、小批量的试制生产有了更加低成本,高精度的生产方案,对老手艺人引以为傲的技术造成了降维打击,在工业4.0时代,这种小而美的制造业更加难以为继。
比如文章首段提到的小林研业,一旦掌握了小林研业的“研磨的要领”与 “品质管理”之后,苹果便加工工作转移给了中国工厂,那是2006年时的事情。
其次,在产业布局上,日本政府采取了支持都市的工厂向地方分散的政策。即在都市内设置研究开发机构与实验工厂,而把量产型工厂设置在地方。同时,日本的地方产业多为单一型,且生产量产型产品的产业,应对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欠缺了对现实经济环境的适应性。
最后,在互联网时代,大田区的科技与产业化之间存在鸿沟,风险投资少、初创企业养不大,独角兽公司也少。同样人才也多样性,难以适应如今多元化的商业竞争。
在未来,都市制造业想要在维续高生产率、高附加价值的目标,必然要建立起柔软的生产构造。要求企业能够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迅速应对个人服务的细化与个人嗜好变化,以应对个人嗜好呈现出个性化及短期化的趋势。这也是全球工业4.0所要实现的目标。
大田区的一个应对策略就是——把自己置身于整个东盟区,为东盟区的初创企业提供“一站式制造”服务。
大田很清楚他自己的优势:
一,它靠近羽田机场,是国际初创公司的绝佳门户。
二,大田在总工程、金属加工、树脂加工、机械工程、电子控制和产品设计六大制造类别中表现出色。
于是,大田采用“nakama-mawashi ”原则,即,用不同专业知识的工厂承担原型制作需求的每个部分,构建一站式制造中心,力图满足大多数制造需求。
另外,就是要更加关注到“人”本身。
《2018年大田区社会发展情况总结报告》在2014年制定的“大田区未来发展计划”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将大田区建设成为“居民生活安康,面向未来的国际化都市”的目标。
在“东京2040”这样的发展规划中,同样看重城市的温度,不光比硬指标,还注重“用户体验”。
毕竟“人”才是未来区域竞争中头号要素,甚至可以说,其他的次要要素如资金、技术都可以被视为某种程度上人的附属品和衍生品。
上海一直注重都市型制造业的发展,在借鉴东京的发展规划时,也同样关注人的体验,提出了“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原标题:《为什么东京都市圈的大田区制造业如此发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