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京论坛︱李孝聪:北京城为什么有那么多关帝庙

澎湃新闻记者 石伟杰
2015-11-10 10:14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从清末新政以来,北京城经历了多次改造,才逐渐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这一百多年的城市变迁史有很多的故事可讲。

2015年11月7日,北京论坛(2015)历史分论坛C组“融合与扩散——区域与都市历史地理变迁的不同路径”讨论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美、日等国的历史地理学者围绕着都市变迁与改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会场上,北京大学教授李孝聪和唐晓峰分别就北京城的宗教信仰空间和新街区建设做了有意思的发言,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整理部分发言内容与读者分享。

李孝聪:北京城为什么有那么多关帝庙

李孝聪教授有感于教堂在西方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于是根据民国以来政府和学术机构对北京寺庙的调查统计资料做了梳理和分析。李教授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29年,北京城内有文献档案记载或建筑基址可考的宗教信仰活动的场所数目是1621座。在清朝京城内各区的分布是:皇城内103座;内城东城503座,内城西城499座;外城516座,共计1621座。其中,属于儒教的坛、祠有52座,佛寺712座,道观689座,清真寺29座,萨满教堂6座,基督教教堂38个,天主教教堂12个,东正教堂5个。

新中国成立后,1954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民政局绘制的《北京市少数民族暨寺庙分布图》“记录了东郊、海淀、南苑、丰台、石景山、京西矿区在内的全市僧庙442座、尼庙100座、道庙61座、清真寺65座、喇嘛庙32座”。可见,北京的宗教场所数量大为下降。

抛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李孝聪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一是关帝庙最多,共116座,其次是观音大士庵,共108座。而且除了直接名称为“关帝庙”外,红庙、白庙、伏魔庵奉祀的“伏魔大帝”也都是祭祀关羽的。李教授进一步介绍说,明朝时北京城内的关王庙才20座,何以清朝后增加了这么多?原来,清朝为了减少异端淫祀,就将老百姓普遍尊奉的关羽从“武安王”晋升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诏令全国各地普遍修建关帝庙。而且,关帝还被请进佛教寺院,佛寺里普遍建造关帝殿奉为守护神。

历代帝王庙中的关帝庙

再则,传统庙宇的朝向普遍是坐北朝南,与皇家建筑的布局轴向保持了一致,而民国时期北京内外城大量出现的小庙宇,庙门朝向、建筑轴线未遵从坐北朝南的传统,可能都属于清朝中叶以来,不择地而建的民间私修庙宇,往往破坏了北京城庙宇建筑原有严整的规律。

此外,李孝聪还指出了这些宗教场所与城市环境、百姓生活、公共空间等复杂而多样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据都是一些“死”的调查,今人可以借此知道庙宇的位置和属性,至于“什么人到什么庙去做什么”,这是活的历史,只有把这方面搞清楚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宗教场所在北京的城市运转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八大处关帝庙

唐晓峰:一个未完成的民国示范街区

唐晓峰教授说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新华街”——“新华”这个名称并不是新中国的专有名词,这里要谈的是民国时期北京城改造的个案却极具政治象征意义。

民国肇始,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清帝仍居紫禁城。当时,袁世凯将总统府设在中南海,但是南边没有大门,于是就将南边的宝月楼改造为门楼,命名为新华门。除了这一坐南朝北的大门外,还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在朱启钤的主持下,计划将新华门南部的排水沟填平,开辟城门洞,改造南城区,并新建一条街道来贯通新区,还要修建有轨电车。这一新街区就是新华街。从街区定位上来说,这是一条干路。

民国时期的新华门

大约1918年时,新华街建好了,但是城门洞并没有造好,于是南、北新华街并没有贯通。唐教授解释了其中的原委:主干道的变化将影响各个街区的实际利益,一旦新华街完全建成,前门大街的繁荣势必要受影响。于是,前门商人通过关系给袁世凯吹耳旁风,说开城门洞影响风水,袁世凯便将此事暂时搁置了。这对老百姓来说是很不方便的,比如说,当年钱学森住在北边,而上学在南边,就要从宣武门绕一圈。

即使如此,新华街北面是新华门,南面是市政公所和其他政府机构,体现了政府规划的新思路,这个布局具有新的政治象征意义,它将成为北京城空间结构乃至空间性的起点,一改以紫禁城为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从而完成了从皇权到共和的过渡,建设一个近代化的新型都市。

此外,主政者还在新华街的南口地带设计了全新的“香厂示范区”,市政公所期待将该区建成“全市模范”,“具振刷日新之象”。尤其是香厂新世界,汇聚了各种外国最新的表演、咖啡馆等娱乐休闲场,影响很大。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五四运动后,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就是在这个地方撒《北京市民宣言》,导致被捕。

香厂新世界游艺场

在唐晓峰看来,民初延续了清末新政以来的城市改造,一方面是整治脏乱现象,另一方面是建设具有近代气息的公共空间和新的模范街区。民国北京城的改造有两个突破区,一个是王府井与东长安街,另一个就是南北新华街。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受使馆区的直接影响,自发发展起来的,而后者是主政者有目的的努力之结果,是更为主动的改造与建设。

然而,后来新华街、香厂衰落了,有人认为是因为民国迁都南京,放弃了这块建设,有轨电车重新改道了宣武门。但唐教授认为,这其实反映了北京城很顽固的一个问题,即如何发展南城。新中国成立,首都重回北京,也想发展南城,把中央芭蕾舞团放在了天桥,希望提升南城的文化水准,新修的天桥剧场,还是芭蕾舞的标志,但没有任何发展希望了。由此可见,新中国的南城建设也不成功,凡是北城有的,南城就很难发展起来。这是依旧需要思考的问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