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访谈︱严鹏:“日本制造”是如何诞生的

澎湃新闻记者 于淑娟
2015-11-26 13:32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今年初,国人赴日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的热潮曾一度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不禁令人回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产品在中国家庭中掀起的时尚之风。“日本制造”似乎就意味着精品。

有说法称,这得益于日本人的“匠人精神”,他们勤勉而认真。对此,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青年教师严鹏有不同看法。严鹏说,日本人这种一丝不苟、勤勉认真的形象是被历史塑造而成的,在明治维新工业近代化的早期,日本人不乏懒惰、散漫的形象。正是近代工业化,才在大生产中塑造了新的工人形象,而这种形象也随着日本制造的流行而闻名世界。

严鹏专注于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他的专著《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展开: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1900-1957)》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他对近代中日机械工业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日本制造”是如何兴起的,它何以能成为一块“金字招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日采访严鹏,请他谈谈相关问题的看法。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严鹏

澎湃新闻:不同历史时期,日本工业制造的优势有何不同,其发展有何特点?

严鹏:明治时期,日本出口以丝、茶为主,我们知道这其实是传统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但是中国接受西方技术进行改良的时间晚,而日本则抢先中国一步。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从中国引进丝绸传统生产技术,然后结合西方技术进行创新改良,从而在出口市场获得先机。

日本的棉纺织工业也是这样。《马关条约》之后,日本在中国开设棉纺织厂,依托中国广大的消费市场,日本企业赚了很多,这也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尽管后来国民政府实行关税自主,但是这些日资工厂是在内地开办的,关税再高,对它没什么影响。

日本的钢铁、军舰等重工业也是如此,它们注重吸收西方技术,但同时自身也非常努力。以三菱的长崎造船厂为例,它和中国的江南制造局是同领域的企业,也都借鉴了西方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但不同的是,中国的江南造船厂从江南制造局独立之后,技术方面依然由两个英国人主导,这种情况一直到抗战前都是如此。但是,日本企业在20世纪之前就尽可能把外国的技术人员辞退了,即使保留,外国技术人员也不掌握企业大权。宫崎骏的动画片《起风了》讲的是三菱企业零式战斗机的发展历程,从中你也可以看到日本人很拼的一面。

动画电影《起风了》以零式战机的设计者堀越二郎为故事主人公原型,讲述其设计零式战机的经历。

明治之后就是一战,因为西方国家忙于战争,我们过去常说这是中国民族工业的春天,对于日本来说也是如此。这一时期中国、日本的纺织工业以及其他工业都得到了发展。二三十年代,日本经济呈现二元化,即重工业迅速发展,开始超越轻工业。到1937年之前,日本政府为了准备对华侵略战争,对汽车等产业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战争爆发之初,日本重工业突飞猛进,轻工业也有发展,但是相对而言落后于重工业。当时轻工业的一个发展情形是,一些纺织企业为了时局需要,会从生产轻工业产品转而生产重工业产品,比如有的企业原本生产纺织机,战时转而生产军工器械。

二战后,东南亚国家相继独立,劳动力充足且廉价,于是轻工业得以发展起来,相较之下日本传统纺织业慢慢变得不景气了。除了韩国、中国台湾、香港等地的冲击之外,美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对日本纺织业也有限制。但是我们从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战后日本传统纺织业确实衰落,但是它转而往化纤领域发展,开发高级纤维,东丽、帝人等纺织企业就是资本密集型企业。这时期日本纺织业就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

以上是个粗略的描述。我认为,日本工业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有重工业,有轻工业,其内部又有不同的细分行业。如果要谈日本工业如何崛起,或者日本工业的特点,其实具体到不同行业,它的发展模式、发展历程、运行规则以及成功经验都不尽相同。

澎湃新闻:既然日本工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您怎么看待以往学界对于日本工业崛起的成功经验的探讨?

严鹏:要说日本制造业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日本的汽车、家电,为何能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代表性的工业产品?我认为企业、政府,还有企业团体的作用都不可忽视。

过去,在谈论日本经济或者日本制造业如何崛起的时候,不同流派的学者往往看到的都是某一方面的主导因素,比如财阀、比如政府。这两股力量对于日本经济或者日本制造业来说确实很重要,但是只强调一点,又无法完全解释。

老一辈的经济史学者严中平,他写过一本《中国棉纺织史稿》,这是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当时中国纺织业受到日本的压制。他在书中分析认为,日本企业之所以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先于中国发展一步,主要是得益于企业背后的财团支持。因为资本雄厚可以支持更大的销售网络,于是,推动了日本纺织业的发展。而相比之下,民族企业资本就薄弱很多,当时中国的学者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严中平著《中国棉纺织史稿》

战后虽然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造,财阀力量被破坏,但是他们之间的联系还在。这对日本工业的崛起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日本优秀的企业,像丰田、本田等,他们实际上并不是传统的财阀。甚至丰田刚踏入汽车制造业的时候,他曾说过,像造汽车这样的事业,其它企业包括大财阀不愿意冒这个风险,我们丰田肯冒这个风险。这也是个事实,可见,丰田的成功并不是依赖于传统财阀,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丰田与财阀企业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在丰田汽车尚未形成气候之前,它何以能萌生,并且在不怎么好的经济环境中存续下来?这就要谈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当时,日本政府要扶持国产汽车的发展,给予汽车行业以补贴。问题是,当时的日本汽车尽管接受政府补贴,它在市场上价格依然比美国汽车高,而且技术还落后,那么,消费者根本不会想要买国产车,而日本国内也没有企业愿意生产汽车。即使像丰田这样的企业,不管它是本身对机械制造感兴趣,或者是它有产业报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如果无法赢得市场,无法获利,它如何能生存?而在日本汽车刚刚起步的阶段,日本政府、军部确实给予了很大的力量来支持这个事业,所以如果考虑到汽车、军工等领域,日本制造何以能崛起,政府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丰田喜一郎,丰田汽车创始人,1929年正式前往欧美,学习汽车生产状况。1937年正式创立丰田汽车。

澎湃新闻:面对西方企业的压制,日本政府如何支持其国内企业?

严鹏:日本曾提出一个理论叫“雁行理论”,说世界上有先进国家、中进国家和后进国家,日本就是中进国家,跟欧美比不行,但比中国、东南亚强。那么,日本要如何从中进国家步入先进国家行列?日本进行了两方面市场的区别对待,一方面向欧美出口生丝等轻工业产品,进口重化工业的产品,比如车床;同时,向落后国家出口各类工业产品,进口原材料。日本的工业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无法赢得欧美市场,它就卖到落后国家、殖民地。比如伪满洲国,对日本来说,这就是当时一个排他性的市场。

日本的机械产品,比如机车,就是火车头,起步的时候,很依赖从美国进口技术,如果公平销售,它的产品卖不过美国,但是在伪满洲国、中国台湾、朝鲜半岛等日本殖民地,这里就是日本的市场。机器制造必须要在不断的生产中提升技术,要想保持制造就需要市场,那日本政府就通过殖民扩张,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消化它的工业产品,拿殖民地市场练手,从我们的立场,这是要批判的,但是对日本制造业的发展来说,这确实是很重要的。

1934年11月1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伪满洲国新京(今长春)至大连间,开始运行世界上第一辆流线型高速列车“超特急·亚细亚号”豪华列车。

战后日本社会也有争议,有人说,汽车造不好就不要造汽车了,就发展衬衫、袜子、玩具等具有优势的轻工业。当时日本金融界是赞成这个观点的,但工业界不同意,也是政府支持了工业界发展制造业的主张。再者,从明治维新开始,看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政府确实对国内产业有保护政策,而且限制外资,对于外资是非常警惕和排斥的。

当然,也不是说有政府支持就能成功,比如日本的半导体硬件厂商很厉害,但是在发展新兴信息技术领域方面,尽管日本政府想培育,但还是不如它的传统制造业那样成功。

澎湃新闻:汽车工业是日本工业的一个典型代表,以丰田为例,日本汽车如何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树立其独立地位?

严鹏:汽车是日本卖到全世界的重要产品之一,谈到日本产品为什么能够占有市场,有何特性,丰田汽车可以说是日本工业的一个典型。

20世纪的工业生产模式,管理学上有这样的说法,一种生产模式叫福特制,是指大批量生产,脱胎于美国的福特汽车;另一种生产模式就叫丰田制,也叫精益制造,日本汽车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站稳脚跟、蓬勃发展,这种模式即来自丰田汽车的生产经验。

汽车诞生之初是手工敲打的,比如英国的汽车工业,不得不承认工匠技术的高明,但是按这种生产方式,没有一模一样的汽车。福特制的核心是标准化,零件可以互换,采用流水生产线大规模生产,一旦规模效应,价格就可以卖得便宜。这种汽车市场大,也方便汽车修理。福特制的生产模式下诞生了单件厂,其缺点是流水线细分后的各个工序枯燥、单调,而且大批量生产需要大投资,转换车型并不容易,因为汽车厂商一旦要推出新的车型,就需要更换一整套生产流水线,成本很高。

福特汽车生产流水线

随着汽车的普及,消费者希望车型更加多样化、有个性,这时候福特制很难适应,而精益制造的优势就凸显了出来。通俗地说,精益制造是手工制造和福特制的结合,福特制特别强调机器的作用,而精益制造则强调人的作用。

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日本所有的汽车厂商都实行了精益制造这一套生产模式,丰田汽车是一个典型代表。

澎湃新闻:丰田汽车也曾到福特学习,为何最终选择了不同的生产模式?

严鹏:战后丰田曾到美国福特工厂学习经验,但他们最终没有采用福特制,而是创造了丰田制,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丰田觉得福特制的生产方式存在浪费。因为它是一整个汽车生产好之后,再进行质检,一旦哪个环节出错,可能整部车就报废了。而丰田则发挥人的能动性,工人在某一道工序中发现问题就可以喊停,在生产组装的过程中,问题就能够得以纠正。

另一方面,日本当时也无法实行福特制。因为大规模生产需要的投资大,大的产量又依赖于大的市场,而丰田根本没钱搞大规模生产的设备,而且产量也小得可怜,在二战刚结束后的日本消费市场上,丰田汽车的销量也很小。

澎湃新闻:丰田汽车如何在消费市场获得生机?

严鹏:丰田摸索出的生产模式废品率低,周期短而灵活,容易推出新车型,除此之外丰田更重视用户。美国汽车厂商因为市场大,不担心销量,对用户重视程度不高。而日本汽车厂商更需要回头客,平时和用户之间感情联络、搜集意见做得很好。另外,丰田汽车与零件厂商建立了比美国企业更为紧密的关系,有学者称之为“战略性外包”,有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感觉。这样的供应商制造产品精益求精,那么,整体组装起来,产品就比较有优势。不过丰田汽车创业之初,这个优势并没体现出来。

大概到了六十年代,丰田汽车才开始卖到美国市场,当时美国方面的经销商称之为“活动的棺材”,你可以想见当时丰田汽车在质量等各方面确实做得不好,有一段时间,丰田甚至快要退出美国市场。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这也是依托日本国内市场的经验,对汽车不断进行改进。

1973年石油危机,这是日本汽车在美国赢得市场的一个契机。美国发展汽车产业的时候,它还是个石油大国,所以,并没有过多考虑油耗问题,美国汽车也多是大体积、大排量的。中东限制石油出口,这对美国汽车制造业来说是个意外。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汽车小排量、省油的优势一下凸显出来。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汽车的优势就更加明显。自此,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美国丰田中心

进入1980年代,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势头令美国开始感到紧张。哈佛教授傅高义写了一本书《日本第一》,在书中他感慨日本的国土面积小,工业原料资源有限,而且人口稠密、多自然灾害,这样一个国家却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中,取得如此成绩,因此他认为日本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这样的说法曾让整个欧美世界惶惶不安。不过,后来日本泡沫经济破碎之后,开始走下坡路。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