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走出公立医院的上海名医:能花一小时谈病情,远离了论文束缚
【编者按】
2014年,夏璐正式离开从医16年的上海著名医院瑞金医院。放弃稳定的收入,远离公立医院这棵大树,抱着更好将医疗与服务结合的理想,她选择了离开体制。夏璐坦言,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工作,只是想回归到医疗的本质,离教研任务、论文任务远一点,离SCI(科学引文检索数据库)远一点,离病人再近一点。
2015年10月21日,上海,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内窥镜中心主任夏璐。高征 澎湃资料夏璐在上海瑞金医院一呆就是16年。作为上海著名的大医院,这里堪称国内医学殿堂,是很多中国医生最向往的地方。即便现在回想起来,她还是觉得“骄傲且满是幸福回忆”。
夏璐日前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身体周刊记者,自己一直属于接受现实派,没有远大的理想,只关注如何将眼前的事情做得更好,她一直认为自己将一辈子在瑞金医院工作,但当出现一个外部的推力,她开始思考,自己其实可以做些不一样的事情。
决定辞职,是需要勇气的。
2014年,夏璐正式离开瑞金医院。这对于她来说,是新生活的开始。放弃了稳定的收入,远离了公立医院这棵大树,抱着更好将医疗与服务结合的理想,她选择了离开体制。她的下一站是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这家位于浦东的医院由亚洲最大的医疗集团—IHH集团旗下的百汇医疗集团建造,是卫生部、上海市指定的医师多点执业点。
夏璐坦言,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只是想回归到医疗的本质,离教研任务、论文任务远一点,离SCI(科学引文检索数据库)远一点,离病人再近一点。
外人看来,跳脱出体制或许意味着有钱也有闲,但事实上,夏璐每天的日程安排从早到晚,一刻不得闲,以至于没有时间去感伤和怀念。从设计就医流程、改进细节、人员培训到发现新理念并付诸实践,夏璐的热情一再被点燃。在这里,夏璐可以花一小时为病人解释病情,在这里,她和同事建立起国内首个跨医院的多学科(MDT)会诊平台,在这里,她可以和营养科合作为炎症性肠炎病人提高营养管理方案。
转眼已离开体制一年有余,夏璐感受到,其实体制外的这一片天地,现在越来越被关注了。
她坦言,自己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同时也正在努力思考,怎样的模式才是离开体制后医生最适合的道路,或者说,怎样的医生才适合离开体制。体制对于医生而言,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临床医生的困惑
夏璐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大医学院)第三届7年制的保送生,由于全优的成绩,1991年她得到校长特批,成为班级第一个被录取的学生。这个全国只招30个学生的小班享受着种种“重点培养”,采取全英文授课,第一年所有的数理化基础学科都在复旦大学完成,毕业便能获得硕士学历。
1995年,夏璐开始在瑞金医院实习,消化科是第二个实习科室。因为对前期导师袁耀宗教授为人及学识的景仰和对消化病学的热爱,1998年毕业时,夏璐毫不犹豫地选择申请留在瑞金医院消化科工作。
整整16年,夏璐从少不经事的学生蜕变为消化领域的一名资深医生,她形容,在瑞金的岁月是最美好的年华,所有的成长,都是瑞金给的。
在体制内医院高强度的工作下,任何人都是高效运作生产线上的一个螺丝钉,她的生活可谓一个普通医生的典型写照——最高纪录是一天门诊看了135个病人,一上午做过43个胃镜,工作时间连喝一口水都没有时间,怀孕的时候门诊一天下来脚肿得不能走路。“这真不是矫情,医生有时候真是用生命在奋斗。”夏璐深知,几乎所有大医院的医生都在超负荷工作,然而大多数医生都在为信念而坚持。
“医生如果每天看 100 多个病人,每个病人也就3 到 5 分钟时间。”全国各地涌来的患者,集中又紧缺的医疗资源,常常让夏璐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看病时你不能离开,也不能多说一句话,因为后面的病人会有意见。”很多时候医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沟通病情,患者总是带着满肚子地疑问离开。
身为一名临床医生,夏璐心中多年来总有个无法绕开的困惑:在体制内医院工作,除了临床任务,还都要花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在科研、教学等事物上。搞一项科研,要通过长期研究,反复论证,最终才得以成文,夏璐最长的一篇科研论文来回折腾了整整2年才得以发表,“体制内医院的考核体系可能最重要的是科研成绩,因为只有这个可以量化,有多少篇论文,得到几分,课题有几项,有多少基金项目。”但在夏璐看来,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临床医生服务病人才是宗旨,如果想把一些事情做到最好,那么就需要有所取舍。
在体制内,夏璐发展比较顺利:博士毕业,在瑞金医院她2004年就晋升了副主任医师,离开前在瑞金已经担任3年教研室主任的工作,做了7年硕士研究生导师,是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客座副教授,也是消化、内镜两个学会的全国青年委员。一路走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果不离开瑞金,她未来也将成为一名有造诣的医学专家。
因为在体制内医院,一个医师通过层层晋级,最终成为主任医师、再到专家教授,这是一条可以预见的道路。但是,夏璐还是放弃了。
与患者至少沟通30分钟
跳出体制,夏璐称并没有深思熟虑,只是为了“想专注医疗”的冲动。
夏璐的新办公室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诊疗室的墙上挂着她自己画的油画,等候大厅温馨明亮。这里的病人全部采取预约,不用漫长的等候,不再焦虑,没有恐惧,绝对私密,交流充分,检查细致,过程舒适。虽然收费远高于公立医院,这里还是吸引了不少患者。
每个门诊病人夏璐起码会和他们沟通30分钟,这正是她的理想——病人是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就诊,医生可以为病人耐心地详解病例,告诫病人注意事项,并解答病人心中所有的疑问。
身为完美主义者,夏璐对于医疗工作中的细枝末节都精益求精。肠镜很重要一点在于肠道准备是否充分,这也直接影响到检查结果,很多重复劳动和误解也可能由此产生。在一家拥挤的医院,上厕所要排队、肠镜检查也要排队,在接受肠镜检查前只能靠没有专业知识的患者自己判断是否已排泄干净。医生在实际操作肠镜时常会遇到准备不充分而影响检查的情况,“有时会牺牲检查效果,能看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若是准备太差,基本无法完成检查的话,那只能让病人重新去挂号、开泻药,下次再预约来做,基本不可能在当天等病人排干净了重新做。”
在这里,夏璐则将努力将流程设计得更人性化,她专门设立了两个独立房间给病人做肠道准备用,墙上挂着三种语言解释的详细步骤:如何冲服泻药,什么样的情况大便解干净了。同时,还有护士一对一的服务,由护士跟进观察,直到最后护士确认准备好了才能开始做肠镜。而这样的细致通常需要耐心和时间,通常患者早上来了,中午或者下午才能开始做肠镜,但这样的等待患者非常容易接受。
夏璐非常坚持要在肠道充分清洁的情况下来做肠镜,因为这是检查质量的关键所在。“让病人90%~95%以上的肠腔达到清洁,肠黏膜充分显露,这样不容易漏掉病灶。否则医生和患者都认为检查过了,没有问题,接下来几年也不会再复查,这其实是对病人更大的不负责。”
消化科的很多疾病和症状,其实是和精神状态与心理因素有关。一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实际上是带有焦虑性的人格,夏璐说,这样的疑病症案例,现在经常发生。
有一个女孩从苏州赶来,一直觉得胃里有一个肿块,其实在多家医院做过胃镜,胃里并没有异常,但女孩始终认为医生一直在骗她。于是,夏璐建议女孩做胶囊胃镜,并陪同全程观看了视频,甚至从发病原因开始娓娓道来,花了一个多小时让女孩心中多年的纠结全部释然。
夏璐说:“其实,有的时候交流也是一种治疗,如果医生都有充分时间进行沟通,每一个医生都会是个好医生。”
体制内医院要创新是很难的,没时间也没有条件。而在这里,夏璐每天都在病人身上找灵感,探索着如何把服务和医疗做得更细致。
有位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很差,已反复入院三次,传统模式是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进行营养支持,但出院后又周而复始。夏璐很担心这样对于患者的预后不利,当营养科主任在和患者的充分沟通中了解到,病人因为担心进食会造成肠梗阻从而需要手术,所以很多食物嚼几口就都吐掉,并没有完全吞咽下去。找到根本原因在于摄入不足,由此夏璐想到,一方面要打消病人顾虑,另一方面要为病人制定一个出院后的详细营养计划,甚至具体到每个食谱,这样就更有可执行性。
“只留存于口头上的医嘱,操作性肯定比较差,因此和营养科主任讨论后决定共同来为病人制定食谱。”夏璐坦言,今后她们还会开设联合门诊,由消化科和营养科医生共同坐诊,根据患者病情一起制订治疗方案,联合门诊能给病人一个规范、统一的标准,也更方便患者就诊。
搭建跨医院多学科平台
肿瘤是一个多学科全身性疾病,多学科会诊团队(MDT)是当前肿瘤治疗的标准模式。组建这个平台,夏璐心中最原始的冲动是尽可能多地给患者量体裁衣、切实可行的方案。
夏璐感叹,顶尖的专家虽然在学术会议上经常碰面,但所谓的高手过招往往仅限于学术领域,只有在大会上的经验分享,很少有机会一起讨论具体病例并对病人做出指导。因此,她和同事们在外院专家的帮助下,开始筹建这样一个跨医院的多学科(MDT)会诊平台。
专家们首个聚焦的疾病为结直肠肿瘤。
“这一项目平台吸引了来自上海市肿瘤医院、长海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龙华医院等三甲医院相关学科的30多位业界专家。这些医学专家都是在结直肠肿瘤诊疗相关领域内的知名学者,每个人都在自身的领域高度专业化。”夏璐说,“专家们参与到这个综合会诊平台中,一方面能切实通过跨医院的通力合作,真正为疑难杂症的患者制定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也能在跨学科的碰撞中,专家们能达成学术上更好的经验分享和总结。”
2015年8月21日,国内首个跨多个医院多个学科的结直肠肿瘤综合会诊平台展开了第一场义诊,为这一美好想法真正付诸实践,夏璐和她的团队付出了太多心血。MDT关键点是整合、协调,协调不同专业、不同医院的专家团队更需要团队的全力支持。身为专家团队的一员,除了参与会诊,夏璐还需要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流程,对接各个环节。
考虑到求助会诊平台的患者往往病情复杂,事先需要一个专业人士与其充分沟通,往往夏璐会亲自为病人解答,她更组织了一个院内的多学科团队,在MDT之前做了大量病案收集、整理工作并上传专家组,以便专家团队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了解病例,即便如此,通常专家们仍需要40分钟左右来讨论病例。
在得出一个统一结论后,再由一位专家为病人及家属进行充分解释。“在这里肯定会根据病人情况和循证学依据给予患者一个比较具体、完整的治疗计划,而不是一些笼统的建议。”夏璐说,下一步计划是对这些患者会诊后诊疗的综合管理。
漫长的学医、从医生涯之后,夏璐不断体会着“医生”这个称呼背后的真谛。在选择离开时,很多人觉得夏璐太冲动,未来的路不会平坦。但这个社会上还是需要有一些敢于‘吃螃蟹’的人。瑞金教会了夏璐很多东西,但现在,这样的一个空间和平台,因为无法预知,也许能够更有所为,她说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很多,一切都刚刚是个开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