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拉拉对话“赫敏”:你让我不再羞于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

澎湃新闻记者 邢春燕
2015-11-06 13:35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围绕18岁巴基斯坦女孩、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优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的纪录片电影《他叫我马拉拉》(He Named Me Malala)将于今日上映。马拉拉因呼吁和争取女性受教育权利而受到关注,在近日的电影首映礼上,同样致力于推动性别平等的“赫敏”艾玛·沃特森就教育、女权主义、男女平等一系列问题采访了马拉拉。11月4日,艾玛将采访片段发在个人Facebook上,引发网络热议。

艾玛·沃特森去年曾在联合国发表演讲《谈性别歧视》。

采访中,马拉拉说,她的父亲齐亚丁(Ziauddin)是“所有男人的典范”,他自称为女权主义者。艾玛去年在联合国的演讲让她改变了主意,决定不再羞于称自己为女权主义者。艾玛是联合国全球女性亲善大使,去年她在联合国发表演讲,开启“他为她”(He for She)运动,旨在鼓励男性为女性权利代言。

马拉拉联合国演讲,呼吁女性受教育权利。 视觉中国 资料

马拉拉说:“以前女权主义像一句‘戏言’。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时,正负面评价都有。我在犹豫,该不该说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在听了你的演讲后,你说‘如果不是现在,那么是何时?如果不是我,那会是谁?’我就改变了主意,称自己为女权主义者并没有错。所以,我是女权主义者,每个人都应该是女权主义者,因为女权主义是平等的代名词。男性必须努力促进性别平等。”

艾玛也表示,马拉拉对梦想和女权运动的贡献让她动容。“感谢你做自己,感谢你如此勇敢。”

马拉拉于2009年开始主张女孩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当时她只有12岁。她公开反对塔利班及其禁止女性接受教育的行为。2012年10月,在她15岁的时候,在从位于巴基斯坦史瓦特河谷的学校回家的路上,她遭到暗杀,头部遭枪击。

2014年,马拉拉成为诺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得主。对于这一殊荣,外界颇有争议,对此马拉拉回应道,“一些人说我得诺贝尔和平奖名不副实,事实并不是这样。我觉得人们没有理解每个孩子都能上学的目标现在还很遥远,我希望这一目标可以实现。所以我们要联合起来,互相支持,这关系到现在6600万无法入学的女孩子们的未来,这也是我们的未来,会影响到我们每个人。”

《他叫我马拉拉》聚焦马拉拉的个人生活,包括暗杀细节、她与父亲的生活片段以及她致力于女性教育的内容。谈及这部纪录片,马拉拉称希望能鼓舞人们团结起来争取受教育的权利。

“我不喜欢在电视上看到自己,但是当我看到拍好的纪录片,却深受鼓舞,它将我们的故事和教育现状传递给世界各地的人,这也是制作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它讲述了很多家庭故事,以及我们在史瓦特河谷为受教育权利作出的斗争和努力。希望这部纪录片可以激励更多人团结起来,希望它不仅是一部纪录片,还是一场运动。”

艾玛也在Facebook上坦言,与马拉拉的对话很感人。“或许对我来说,今天最感动的一瞬,是马拉拉提出了女权主义问题。告诉你们一些背景信息,我本来打算问马拉拉她是否是女权主义者,我看了一下她之前是否用过这个词来描述自己,事实证明没有。所以在采访前一天,我就打算问这个问题。但是让我震惊的是,马拉拉自己在回答中提到了这个问题,并确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

艾玛写道,“可能‘女权主义者’不是最容易说出的词,但她还是这么说了。此前我曾说过,目前‘女权主义’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词。但是最近,我也明白了这是一项伟大的运动。我们都朝着同样的目标迈进。让我们不要恐惧称自己为女权主义者。我想让它成为一个受欢迎且包容的运动。让我们携起手来做出真正的改变。马拉拉和我都是认真的,但是我们需要你们。”

据悉,暗杀事件发生后,马拉拉一直和家人移居英国伯明翰。目前,她在攻读历史、经济、数学和宗教学方面的A-levels考试,未来或将前往牛津大学或斯坦福大学就读。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