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已重启,下一步是否会缓和中日海上对峙?

澎湃新闻记者 沈靓
2015-11-04 13:21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当地时间11月1日下午,第六次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人会议在首尔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韩国总统朴槿惠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会议。  新华社 图

11月1日,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韩国总统朴槿惠出席,三国在会议之后还发表了联合宣言。这标志着中断三年半的三国合作重新恢复。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日在北京参加由察哈尔学会、日本和平学会共同主办的“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未来”圆桌会议。与会学者提出,中日韩三国应趁领导人会议重启之际,加强在政府、学者、民间的综合性多层次交流,以解决中日韩的理解困境和推动未来东亚的和平发展。

就在几天前的11月1日,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韩国总统朴槿惠出席,三国在会议之后还发表了联合宣言。

上一次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还要追溯到2012年5月。此后,因日方在领土、历史等问题上屡屡挑起事端,制造摩擦,刺激邻国,中日、韩日关系陷入低谷,原定一年一度的三国领导人会议也因此“停摆”。此次会议重启,标志着三国合作全面恢复。

核心问题还是钓鱼岛

“中日关系是为解决当前中韩日困境与推动未来东亚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活跃发展的中韩关系外,中日关系和韩日关系过去几年出现了多种复杂的矛盾。”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东亚和平研究会会长金相淳说。

日本和平学会会长佐佐木宽指出,现在日中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领土问题,其实质是资源、能源问题。在这种问题上,关键词是“共生”。

“我们如何全面地审视日中领土问题背景下的能源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国际性的公共财产,我们怎样去进行共同管理?这是我面临的两个课题。”佐佐木宽介绍说。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沱生表示,中日两国在海洋资源开发这个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的分歧。中日东海问题核心之一是钓鱼岛,不仅涉及到双方的历史问题,也涉及到主权问题。两国应共同为和平解决东海争端而努力。

那么,中日海上争端走到这一步,对日本有哪些深刻教训?张沱生认为,中日老一辈领导人就钓鱼岛达成的意见,因日本的破坏而陷入了僵局。此外,日本未能在东海争端,特别是钓鱼岛争端问题不断上升的时候,及时建立起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

就在11月1日,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李克强在首尔应约会见安倍晋三。双方确认将力争早日重启东海油气田共同开发相关磋商,积极致力于尽早启用防卫部门之间的海上联络机制。

围绕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中日两国2008年就共同开发达成了共识。2010年钓鱼岛附近海域发生中日撞船事件后,谈判中断至今。

“东海争端得到有效控制和逐步趋向妥善解决,将为缓和中日军事对峙做出重要贡献。现在双方有军事对峙,这是很危险的,而这个军事对峙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张沱生强调,“所以我们在危机管理机制的实行和共同开发取得实际进展,才可能最后为结束中日军事对峙做出贡献。”

三方已经发出缓和信号

与会学者中,也有人提到了上个月在北京发布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两国受访者对对方国家印象有所改善。中国受访者对日本“印象不好”(包括“印象相对不好”)的比例从去年86.8%下降到78.3%;日本受访者对中国“印象不好”的比例较去年的93%略有改善,比例为88.8%。

“数字好像是降下来了,但两国持负面印象的人还是占据多数。”东北亚开发研究院研究员陈应和说,“这种国民感情跟上世纪80年代时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大逆转。”

金相淳认为,为了改善中韩日三国的矛盾状态和追求未来东亚的和平,中韩日三国应在政治、外交、安全的“高政治领域”和经济、社会、文化的“低政治领域”同时进行交流,加深三国对对方的理解程度。并且趁三国领导人会议重启之际,应该在政党、学术以及民间之间进行综合性多层次的交流。

金相淳指出,中韩日三国重启领导人会谈,已经给对方发出了缓和的信号。三国需要以直接沟通和“多层次复合交流”,尝试努力理解对方的认识。“多层次复合交流”的主要目的在于“直接理解”和“直接沟通”,以“认识互动”形成合作和谐的基础。

“三国交流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理解’和‘沟通’的互动。双边关系可能解决不了双边分歧或面临更大的对峙,但多边的三方交流比双边交流还会有更大的弹性和更多的协调空间。”金相淳说,“而且,三国不仅在一个领域的三方交流,同步进行不同领域的复合性交流,可能比双边关系找出更容易的理解方式、缓和渠道以及解决方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