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仲毅咨询|我国“智慧城市”发展阵痛与解决路径探寻(下)
后续展望
1、从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出发,强化智慧城市建设一体化结构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新阶段,政府在城市管理理念和模式上的改革,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期持续的系统工程,只有做好顶层设计,才能推进系统工程。早在2014年,八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开篇就明确指出了当前智慧城市四类主要问题,摆在第一位的就是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2021年4月,成都市印发《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 明确提出构建“11153”行动框架。其对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建设思路和实施方案有着明确要求。首先要建立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SCOB),这是智慧城市的心脏,所有的城市信息都在此汇聚和存储,也是城市所有数据信息的总入口和总出口。其次要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指挥中心(SCOC),负责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总协调、总调度,切实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统筹协调,形成目标一致、部门联动、高度协同、反应敏捷、运行高效的一体化管理运营格局。
2、以人为本,增强市民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参与度
市民作为城市生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也是智慧城市最终的受益者,他们对城市有着更微观和更深入的接触。市民参与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的前提。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智慧社会的概念,是对“新型智慧城市”的理念深化和范围拓展,强调基于智慧城市使市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再一次强调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市民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参与行为。
3、打通民生产业数据壁垒,相互协同以创造更大价值
智慧城市之间需要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协同,共同促进智慧城市的持续创新和迭代升级。其中,需要重点推动:交通、医疗、教育、科技、就业、金融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数据向社会开放,而非滞留在城市的单一主产业当中。
未来只有进一步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沉淀技术和业务复用能力,将城市中的主要产业逐步接入,把共性数据灌溉下去,推动产业繁荣,同时,以产业数据充实城市大数据,推动产业融合,才能让智慧城市真正有血有肉,实现数字经济的循环发展。
4、杜绝“面子工程”,强化智慧城市运营能力
在以往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地方重建设、轻运营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持续后期有效的运营管理,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难以达到预期成效。现如今,智慧城市的遍地开花,未来智慧城市项目将由项目制转向长期运营制转变,更加强调项目的持续性运营能力。
“产学研用”联动,关注人才梯队建设
技术是手段,人才是核心。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帮助客户提升运营能力,部分解决方案提供商率先做出服务升级,把人工智能、数据智能、场景智能3大智能平台面向产业开放,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并转化为有实战价值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型,培养一批数据实战能手成为自主建模分析师,推动数据资源“提质增效”。
5、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新基建的中心不再是房地产,而是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其本质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压/电力物联网、高铁/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云计算/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北斗导航等。当然,新基建并不是无限的堆积基础设施,而是在有需求,有必要的前提下,在总体统筹规划范围内进行分步扩建,否则,“武汉微软合作事件”有可能再次上演。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跨多系统的庞大工程,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建设过程,建设智慧城市的挑战很多,解法也很多,如何跨过“伪智慧”陷阱,从“线上化”到“信息化”的转变,同时建立完善的顶层设计及统筹规划方案,设计出合理且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将是未来几年智慧城市发展的重心。此外,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战略竞争的国之大事,受到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同时,国际局势的震荡也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的优秀案例的同时,要持续深耕我们自己的智慧,建设出最适合我国自身发展特点的智慧城市体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