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取消课外辅导后,我们还能给孩子什么?

2021-08-07 13: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前不久B站的夏日歌会上,许久未现身的朴树带着乐队连唱了《那些花儿》《平凡之路》等四首歌,音乐一响起,立刻引发全场大合唱, #朴树yyds#更被拉到热搜榜No.1。

“我希望你们有一个淋漓尽致的人生。”

满屏的青春面庞将朴师傅的笑容映衬地愈发明亮,仿佛他仍是当年那个唱着《New Boy》、眼神清澈的清白少年。

而追溯朴树能一如既往保持少年感的原因,不少人归因于他开明的家教。大学上了一年就退学,留长发,每日出去喝酒,从无所事事特立独行到专心做音乐成为传奇的存在,不论选择做什么,父母都给了他足够的空间。作为北大知名教授,他们没有用考一个好成绩、上一所好大学来禁锢孩子的未来,而是尊重他的决定,让他按自己的兴趣去生活。

这让我想到最近关注的一个有趣的女孩周音序,她曾经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在周国平的《宝贝,宝贝》里,她叫啾啾。

01

阳光明媚的童年,是一生最好的治愈

《宝贝,宝贝》记录了啾啾从出生到上小学的幼年和童年时光,现在这个小女孩已长成一个有为的大姑娘。在新版序言里,周国平不无自豪地写道:

我自己重读本书,最感满意的是,啾啾的童年阳光明媚,我们没有给它染上一丝焦虑的阴影。她后来能够快乐自信地走自己的路,明亮的童年想必是给了力量的。我希望今天的父母们都戒除焦虑,给孩子一个明亮的童年,这才真正是父母的无上功德,必将惠及孩子的一生。

正是这最初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奠定了啾啾生命的底色与独立把握自己人生的能力。

她曾是一路开挂的学霸,却绝不让应试教育牵引自己的人生。

初中毕业后,她考上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在十一学校期间爱上了戏剧,就创建戏剧社。

后来因为纽约大学有Tisch 学院戏剧导演系,她便决定去就读。在纽大成绩优异,她喜欢的创作、导演、表演得到了更大的舞台去展示。

啾啾与玩戏剧的朋友在一起

现在白天在纽大Tisch及周边剧院导戏、搞制作、跳舞,晚上在布鲁克林的小酒吧里面表演以及带领大家搞表演。表演路子比较野,融合了舞踏、变装、朋克、噪音……妥妥独立自由的酷女孩一枚。

啾啾。"PLASEXTA" ,2019,表演,H0L0。摄影:Park Adams

朋友说,啾啾“大概是我见过最认真搞笑的‘别的女孩’了”。

都说一个孩子未来的成就、拥有快乐的能力,来源于最初和父母相处的时光。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啾啾的成长经历大概正应了那句话,“鸡娃”的最高境界就是给予孩子精神的滋养和一生的慰藉。

02

一个人对待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他的人生态度

周国平说,在啾啾的教育上,他一直是一个很放得开的父亲。只把注意力放在她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上,从来不强加给她自己的要求,他就做一件事——陪着啾啾一起玩。

翻开《宝贝,宝贝》,最为感动的就是,看到一个父亲像藏宝迷搜集一颗又一颗珍珠一样,观察、记录着女儿成长中的一点一滴。

啾啾看世界的第一眼:

在海德堡,某日黄昏,我们一家在城堡前的阳台上。暮色渐渐四合,我们倚着石栏,看城堡脚下的灯火陆续闪亮,勾画出城市和内卡河上老桥的轮廓。

回头看,月亮在残墙背后升起,恰好嵌在一个没有窗棂的窗口中间。

“啾啾,看月亮。”我指给出生九个多月的女儿看。

她抬起头来,看见了,眼中略含惊奇。从此她记住了月亮,再说月亮,她就会抬头找并且找到。

走在路上,她常常停下来,伸出一根食指,指向云彩,落日,飞鸟,天边淡淡的月痕,高空只有微粒大小的飞机,或者偶尔飞过的一只苍蝇,发出一声惊叹。

周国平与女儿啾啾

啾啾充满诗意的童言稚语:

妈妈,我是谱子,你来唱我吧。

我吃过雪,是天上的味儿。云的味儿,太阳的味儿,月亮的味儿。

北京生病了,到处都挖,它疼,都流眼泪了。

时间是一阵一阵过去的。比方说,我刚才说的话,刚才还在,现在已经没有了,我想留下它,但留不下来了,想找也找不回来了。这就是时间。

啾啾的每一次成长:

崔健戴着那顶洗白了的帽子,从帽檐下笑眯眯地看着她,问:“你叫什么名字?”她笑而不答。崔健说:“你叫周健吧?”她小声说:“你叫崔音序。”她用这个方式既回敬了他的玩笑,又回答了他的问题,令他吃一惊。(三岁半的逻辑)

秋天的蚊子叮人很厉害,但一到白天就不见了影踪。红悲叹:“我都成了神经病了,总是仰着脸找蚊子。”她说:“你都成了堂吉诃德了。”红说:“可是找不到敌人。”她说:“所以是堂吉诃德,找不到敌人就和自己搏斗。”(九岁的幽默)

周国平与女儿啾啾

别人眼里看似无比琐碎、可以任意挥霍的童年光阴,在周国平这里却成了值得一笔一笔记录的生命中最宝贵的记忆。

只因他觉得,这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节。每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生成。

而一个人对待孩子的方式,其实最能看出他的人生态度。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最终也反映出我们与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03

关注教育,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

记得周轶君在她 “致童年”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讲过一个故事。一个跟她一起去芬兰采访的95后女同事,一开始对这个话题毫无兴趣,因为她自己并不打算结婚,也不想生育。可是在采访过程中,她被芬兰家长、老师对孩子的平等态度深深打动,想起自己被不断否定的小时候,也对教育有了一个自我更新的认识。

我们是经历过时代的巨变和奇迹,又被按住在庸常的生活里无情碾压的一代。从小被鼓励要拼尽全力往前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可当终于凭一腔孤勇左突右冲,弯道超车,社会又抡出闷头一棒。而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却丝毫不能解答,面对没有终点的竞争和无处不在的迷茫,我们如何才能自洽,我们应该期待怎样的未来。

在这一点上,喊出“我不再是他的附录,他则成为了我继续谱写人生时的一个有用参考”的啾啾是令人羡慕的。

这也是为什么周国平要在《宝贝,宝贝》里探讨快乐、自信、教养、独立人格的重要性。

给孩子一个明亮的童年,就是给我们所有人足够的底气去面对未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