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书画丨孙娟娟:美术作品选(十九幅)

2021-08-05 19: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舞动青春·执守》〈绢本〉

《舞动青春-卫士 》〈绢本〉

《无悔青春--虹》〈绢本〉

《无悔青春-援》〈绢本〉

《声声慢-无言》〈绢本重彩〉

《声声慢-轮回》〈绢本重彩〉

《声声慢-不思量》〈绢本淡彩〉

《声声慢·灵犀》〈绢本淡彩〉

《声声慢-意相随》〈绢本重彩〉

《声声慢-相思无忌》〈绢本重彩〉

《飞花令-沐春》〈绢本重彩〉

《君子不语》〈绢本淡彩〉

《君子无言》〈绢本淡彩〉

《对话》

《对话》局部一

《对话》局部二

《对话》局部三

《对话》局部四

《对话》局部五

# 作者简介

孙娟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重彩画会会员、山东省工笔画学会理事、国家艺术基金重大历史题材中国画创作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现为青岛画院专职画家、青岛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北京荣宝斋特邀教师。先后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精神”2016百家金陵“典藏奖”(金奖)、第二届全国花鸟画展“优秀奖”(最高奖)、“全国第九届中国体育美展” (最高奖) 、“庆祝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十三届军展”(最高奖)、“第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大展”(最高奖)等。

作品是我生命的痕迹

◇ 孙娟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的生命开始以一幅幅作品的创作时间为计量单位。从几月几日到几月几日,时间规划好了就一头扎进去,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创意、小稿、大稿、正稿、着墨、上色,调整完成,历经痛苦煎熬,直到作品蜕变完成,就像看到你悉心培育的女儿出嫁,欣喜而不舍。走出画室,蓦然发现大自然已经把我遗忘了一段时间,它已从冬入夏从夏到秋……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时,才感悟到孔夫子那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慨叹,在感叹时间流逝的同时,也感悟到——时间是我的生命,作品是我生命的痕迹。因此,我也像关注生命那样投入每一件作品,总是愉快地将工作室打扫一新又准备迎接下一幅作品。

一直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有温度、有时代责任感的画家,所以多年来一直关注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作品《对话》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被列入获奖提名作品,就选取了现代博物馆中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争相观看代表中华文化源头的一个商代青铜器的情景。这源于我每每去博物馆都会出现的一种穿越感:当凝结了华夏智慧的鼎,成为世人焦点的那一刻,它,就成为了文化的交流中枢。这既是人与物的对话,现代和历史的对话,也是东方与西方的无界交流。那一刻的中国,世界瞩目!薛永年老师在全国美展研讨会上肯定了这种从生活中来的巧妙构思,他说:“一些优秀的作品,小中见大,构思非常巧妙,既有生活的鲜活性,又有立意的深刻性。《对话》就从小孩和外国朋友看博物馆中青铜器这个小角度切入,把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的深刻立意结合在一起。”

好的立意需要美的形式,我一直在尝试适合自己的绘画方法。我是一个有严重眩晕感的人,这种感觉会让我有一种不同于别人的视角去感知事物,我想把这种感觉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在《对话》之前的《舞动青春》系列创作中,我经过多年探索,逐渐摸索出了一种适合自己情感表达的方法,我暂且叫它“透叠画法”。现代的架上绘画是以二维平面表现出的三维的幻觉空间,而眩晕的晃动和延时感,总能让我时时感受到第四维的空间——时间。于是,我将“人物”的动态进行多桢并置,利用形与形相加相减依次显现的视觉图像,让运动的轨迹有节律地展现,恍惚透明的形体还可以剥离,这让我觉得很有趣。我想在画现实主义作品中能创造一种观感之美,在画面的视觉节律中,获得清风拂面、水雾弥漫的感觉,那是形与色的曼舞,是不同时空的视觉再现。这种探索实验获得了基本的认可,如:表现机场安检人员的《舞动青春-卫士》获“中国精神”2016百家金陵画展典藏作品(金奖);表现医疗救援的《无悔青春-援》入展“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全国美展暨第十三届全军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展现跳水运动员英姿的《无悔青春-虹》入选“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表现女交警的《舞动青春-灿》入选“第六届全国青年美术大展”。这些“认可”,有意无意间促成了《对话》,也促成了我个性语言的形成。

基于透叠画法的基本掌握,关于本次《对话》创作,我给自己设了几个挑战:

一、总结经验,继续延用透叠的绘画手法,并把难度提高到自己能掌控的极限。以往的创作中,尝试过前后两、三个动作之间的透叠,而在本次作品大约有12个主体人物,最多处会出现6到8层的大面积叠加。并且尝试了多种材质的透叠关系,除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人与纱巾,还尝试了玻璃展柜和小女孩之间多种叠加效果。

这幅作品对我来说最大的难度是:画面既要显出每一层的叠加效果,又要将外围所有观众的色度控制在一个基本的灰度范围,不能因有的部分叠加层数过多而显得太过重;他们既要相融为一个大拱形的灰面,又要保持自身的独立可辨;既要打破时空的限制,无厘头地交错叠加,人物的排列要繁而不乱,又要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希望色彩基本保持在几个不同的灰度上,通过微妙的灰色变化,显示出画面的空间感与节奏感。每画一个部分都要特别小心地考虑几层关系,为了找到那个微妙的度,就是这个难点让我在长达数月的创作中我兴奋得不能自己!

二、《对话》也可以说属于工笔画,但我认为工笔画不能尽工尽似,工画得空灵,要“工”到好处,阵履生老师对此很有感触,也在展厅对记者说:“工笔画越来越工,越来越细,已经成为一种病态。但是,孙娟娟的《对话》的‘工’不同于他人的是在于新的方法,使这种‘工’能够表现出特别的意趣和特别的美感。显然,在表现这一题材中,孙娟娟用具有空间感的构图来处理题材和内容,用前后关系使“工”有了空间中的虚实;而在渲染中,用属于她的语言和风格去把握个体的形象与整体的空间关系,去除了常规中的那种因“细”而“腻”的弊端。确实,这是一幅可以慢慢品出味道的好画,好在与前后左右都不同,表现出了在当代中国工笔画中的独特性。”

我在构图的安排上,一直想画一张正中央构图,左右对称,且大疏大密的画,这次试试!所以我安排观看文物展的各个国家的人们呈包围式充满画面,这种构图容易让人觉得愣、堵,而我正中央的玻璃展柜就成了画面中透气的重要部分,且将展品放在正中央会有一种不容小视的庄严、肃穆的感觉。

三、希望能用最简单的手法表现出最充足的内容。背景不着笔墨,单凭主体形象不同灰度的相互关系和色彩微差,暗示出中央的玻璃展柜有光的效果。且玻璃展柜大部分是不画的,只靠周围的人影将其“挤”出来,这可能很有挑战性,很有趣!在没有用白的情况下,最后的光感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你,感觉到了吗?

四、不同材质在画面是的对比协调运用,尝试重、淡彩画法在同一幅作品中的对比与调合。

我喜欢淡彩的轻盈淡雅,也喜欢重彩的厚重沧桑,为什么不能结合一下,使轻的更轻,重的更重呢?在画大型创作之余,我实验了部分小画,《声声慢》系列作品就是为这次的创作做的尝试。我将周围环绕的参观的人们画成恍惚的透明叠加的效果,显示出错综复杂的繁乱、迷离感。画面中央的青铜器用重彩画法再结合粘金银铂的手法,呈现出沧桑厚重的历史感。为了减轻强列对比的割裂感,下方的展台和台布用介于重彩和淡彩之间的画法,以起到缓冲的作用。重淡彩的对比运用能增加画面的可读性,希望能给观者一个全新的视觉体验。

这次作品《对话》能获得提名作品奖进京展出,是对我的立意及技法探索的鼓舞和鞭策,刘曦林老师多次从画论从美学角度将此作品介绍给读者,介绍结学生,并列入“迁想妙得”专题讲座的图例。他说,由一件文物出发见微知著的构思,从动态人至静态文物的组合,整体淡灰与重点凝重的对比,都是艺术规律的妙用,且都“从于心”,从于她的灵魂。老师的话,观众的热爱使我从理论上加深了对艺术的认识。更坚定了我继续探索的步伐!

希望作品《对话》成为我生命里程的痕迹,作为新的起点承载起我对祖国的一份祝福。

原标题:《书画丨孙娟娟:美术作品选(十九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