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哈利·波特​》里的法律文化,你看出来了吗?

2021-08-05 17: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Science Fiction Novel,一般译为科幻小说,是近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征为“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创作”。在国际科幻界,雨果奖和星云奖被公认是最具权威和影响的两项世界性科幻大奖,其评选囊括所有科幻、奇幻作品,堪称幻想文学艺术界的诺贝尔奖。法律人看幻想文学,自然不仅仅关注故事情节,更会不自觉探究其于字里行间中浸透出的文化脉络和文明传承。鉴于此,以下推荐几本著名的、获得过雨果奖或星云奖、阅读体验畅快,同时又能对法律文化产生一定明悟的幻想文学作品。

作者 | 审判监督庭 周圣

《双星》:

代理的终极形态

作者:[美]罗伯特·海因莱

20世纪40-60年代,英美科幻小说蓬勃发展、佳作频出,进入了所谓的科幻“黄金时代”,英国的阿瑟·克拉克和美国的罗伯特·海因莱因、艾萨克·阿西莫夫被称为世界科幻“三巨头”。《双星》即为罗伯特·海因莱因的代表作之一,获得1956年雨果奖。

故事从穷困潦倒的演员洛伦佐在酒吧与一名星际宇航员的偶遇开始,无意中卷入了一场事关太阳系各星球文明战争与和平的政治博弈之中,却改变了他之后的生命轨迹。身为演员,洛伦佐接受的任务是扮演他人,而扮演对象则是太阳系鼎鼎大名的、主张各星球文明平等和平的政治家邦福特。邦福特被政治对手绑架不知所踪,洛伦佐本以为扮演邦福特参加火星人“接纳”仪式之后就能功成身退,可邦福特被救出后身心遭受重创,洛伦佐不得不继续扮演(代理)邦福特出席公众场合、参与政治事务,星系间的和平系于一人,背地里的阴谋诡计时刻窥视,只是一名演员的洛伦佐在迷局之中越陷越深……

获得本人同意后的扮演,与其说是虚饰,不如将其视之为代理:行为人获得授权,行为后果由本人承担。洛伦佐对邦福特的“代理”,虽出于不得已,却得其精髓:深入理解并实际施行邦福特的政治主张。演员的入戏,通常是人戏难分、人生如戏,而代理的终极形态是什么?本人与代理人的合二为一?代理人取代、继承,甚至超越本人?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既出人意料,又顺理成章,留待有兴趣的阅读者自己去体验。演员洛伦佐在代理过程中对邦福特的政治主张愈发理解和赞同,而邦福特也藉由洛伦佐的代理行为实现和延续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至于扮演者原本是谁,到最后已经不再重要。

作为长篇小说,《双星》篇幅并不长,胜在情节曲折、结构精巧、语言风趣,即使成文于半个多世纪前,读起来仍格外顺畅,是转换思想、舒缓心境的一个较好的阅读选择。

《神经漫游者》:

赛博空间的法律应对

作者:[美]威廉·吉布森

在虚拟社会、算法革命、数据治理等名词逐渐从科幻走向现实的今天,我们对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结合成的网络空间已经不再陌生,甚至正积极拥抱和奔向这样的未来。“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这是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名言。而这位作家最负盛名的作品,即《神经漫游者》,被称为赛博朋克(Cyberpunk)文化的圣经。

或许你对《神经漫游者》这“诡异”的名称感到陌生,若提到《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副本》《阿丽塔:战斗天使》等科幻影视剧,总有你知道或看过的吧,而它们都或多或少受到了《神经漫游者》强烈风格的影响:科技高度发展的“反乌托邦”近未来,身体改造、人机结合、数码联络和虚拟现实等成为日常,可人类个体脆弱和孤独依旧,阶层差距加大,故事大多围绕黑客、永生、人工智能、巨型企业等的矛盾展开。《神经漫游者》创作于1984年,却非常前卫和前瞻性地对网络时代作出了预言,其中首创“赛博空间”(Cyberspace)一词以指代数字网络空间,《黑客帝国》的英文名称为《The Matrix》,电影中被翻译为“母体”的“Matrix”单词也出自《神经漫游者》。

尽管成文于30多年前,《神经漫游者》作为一部科幻小说所构建和描述的场景,对我们理解网络讯息技术发展将对世界带来的变化仍然具有非常强的启示性。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如何规制天才型黑客等对各类数据的侵入、盗取、公布或使用,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社会各领域的无孔不入会否令黑客无比强大,令各种规制手段趋于无效,令数字化空间成为法外之地?仿生科技的进步、器官的可替换、思想意识的上传或转移等若取得突破,人类将在理论上获得意识的永生,社会形态会如何变化,原有的道德、伦理、法律、禁忌等社会规范能否继续发挥作用,又会形成何种新的行为规范?人工智能一旦真正成为具有独立意识的全新生命体,对人类“造物主”将是何种态度,如何影响、限制和阻止其对人类可能实施的危害行为?《神经漫游者》更多是将这些问题提出来,但并未试图解答,而是留待读者思考。

《神经漫游者》获得了1984年雨果奖和1985年星云奖,其在赛博朋克领域的重要地位不可撼动。小说的主要情节,从一名天才黑客坠入低谷后被女杀手和特种部队军官找到开始,根据神秘“委托人”的指引,组建队伍,开启寻找“钥匙”的惊险旅程,可“钥匙”的形态和功能将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故事悬念的设置和情节的驱动类似于一部节奏明快的侦探小说。如果你喜欢冷硬派、影像化且用词简洁的叙事风格,对密布霓虹标牌的贫民窟、影响无处不在的大企业、技术改造的身体器官、隐现莫测的人工智能、虚实梦幻的赛博空间等元素感兴趣,那么,这绝对是一部不可错过的优秀科幻作品。

《冰与火之歌》系列:

透视欧洲家事法律源流

作者:[美]乔治·R·R·马丁

如果说美国幻想文学作家乔治·R·R·马丁的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系列你不熟悉,那么,提到美剧《权力的游戏》,总该有所耳闻罢。其中,冰与火、魔与龙的影像化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西方奇幻史诗世界。背景的宏大、权争的诡谲、魔法的绚烂、巨龙的震撼、命运的跌宕,《权力的游戏》每一季的播出均成为全球剧迷的盛宴,当然,除了最后一季的结局。

好的小说,不仅仅有离奇的故事,更有故事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的隐射和演绎,《冰与火之歌》能够被称为“严肃奇幻”文学,与作者对欧洲中世纪人文、社会、地理、生态等的深入考究密不可分,其中隐现的家事法律若说是虚构,毋宁视之为历史。除开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外,小说中的描述有其深层次的法律和文化因素,或作为叙事基础,或引领剧情走向,或影响人物性格,或伏脉历史真相,家事法律,宛如一个幽灵,在维斯特洛大陆游荡。从家事法的视野着眼,维斯特洛大陆七大王国之间的争斗,皆可归因于婚姻、家庭、继承等各类亲缘身份关系的变化和重述,刺透故事奇幻的外壳,我们不难寻摸到其中潜藏的法律脉络,更深一层,可以比较和权衡东西方法理和人文的异同。

譬如婚姻,整部小说缘起于王族坦格利安家族王子的“爱情”,“裹挟”邦国贵族的未婚妻并私自成婚,最终导致烽烟四起、政权易主,“自由恋爱”的代价不可谓不高;譬如家庭,权力争斗下的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竟也满溢着尔虞我诈、相爱相杀,王权地位的稀缺价值令兄弟阂墙、骨肉相残的悲剧不断上演;譬如继承,整个冰火世界的故事若一言以蔽之:即为获取王国的统治权、高贵的爵位、巨额的财产、忠诚的属臣等的继承权利而争斗。

获奖方面,作者将《冰与火之歌》第一部中丹妮莉丝·坦格利安的故事抽取出来独立形成中篇小说《龙血》,获得1997年雨果奖。相对于美剧《权力的游戏》的“烂尾”,好消息是,《冰与火之歌》已经出版5部,依次分别是《权力的游戏》《列王的纷争》《冰雨的风暴》《群鸦的盛宴》《魔龙的狂舞》,计划中至少还有2部仍在撰写,全球读者翘首以盼;令人担忧的消息是,作者乔治·R·R·马丁出生于1948年,而距今年份最近的第五部《魔龙的狂舞》的出版已经是2011年的事情了,按照这个更新速度,希望作者健康长寿……无论如何,翻阅小说及其番外故事,会发现许多美剧中未曾提及的隐秘和延展内容,文字的魅力不会让你后悔。

《哈利·波特》系列:

平等权的维护

作者:[英]J.K.罗琳

你没看错,就是那个被书店放在“儿童文学”柜台的、英国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尽管一般认为《哈利·波特》的受众群主要是低龄段儿童,却不影响其奇幻小说的定位,该系列第四部《哈里·波特与火焰杯》,获得2001年雨果奖。坊间对其是否为“最水”雨果奖获奖作品存在争议,可奖项真实。

《哈利·波特》的7部小说,基本按照一部一年的时间跨度,描述了年轻的魔法师学生哈利·波特从11岁开始进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习、生活、冒险以及毕业后对抗黑巫师的故事,最终寻找并销毁反派伏地魔的所有魂器,打败邪恶魔法师,替父母师长报仇,几乎牺牲自己拯救了整个普通人类和魔法师的世界。

小说中的主线是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对抗,对抗的原因是什么?伏地魔究竟邪恶在何处?当我们更进一步探查这个故事的内核时,就会发现,小说中区分正与邪、善与恶、黑与白的关键,其实来自于某些魔法师的心理偏见:麻瓜(不会魔法的普通人类)不配拥有魔法师的权利,或者说,魔法师已经脱离普通人类的范畴成为拥有特殊能力的“超级人类”,在权力支配、社会地位、婚配生育等方面,魔法师都应当享有高于麻瓜的特权。以小说中的最大反派伏地魔为例,他所组建的黑巫师团体的成员“食死徒”,坚守的要义是维护魔法师群体血统的纯净性,反对与麻瓜通婚,歧视父母为麻瓜却拥有魔法天赋的“泥巴种”,将麻瓜视为低贱一等的人种任意折磨、奴役,甚至杀害。这种设定,显然影射了欧洲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之前,强调血缘出身、社会等级差异的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制度,而主角哈利·波特是在普通人类社会中长大、主张平等对待麻瓜的具有“平权”进步思想的魔法师,魔法能力不仅没有滥用享乐或把持特权,而且被用以保护普通人类免受滥施黑魔法或魔法失控的伤害。本质上,《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所主张的,是赋予不同血缘、出身、天赋、能力等的人们以平等的权利。平等权的提出和享有,是西方法制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其法律思想可以溯源到1689年英国的《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1789年法国的《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当我们找准了小说主线的这一根本矛盾,也就不难理解姨妈姨父一家对哈利·波特的嫉恨和恐惧、食死徒对整个世界的危害、魔法学校“有教无类”的进步意义,以及魔法部居间调和、维护魔法师与普通人类关系的重要功能。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能够风靡全球,平等权思想的进步价值固然重要,亦与故事的童趣、文字的流畅、言语的诙谐、情节的离奇分不开,更为关键的是,其虚构了一个与当代现实世界并存的绚丽迷人的魔法世界:各具特色的魔法生物藏于世间角落,魔力空间就在街道、酒馆、火车站的某面墙后面,魔法师们拥有自己的学校、体育竞技、法律规则等。毕竟,作者创作的初衷,就是为她的孩子在睡前讲述一个亦真亦幻的魔法世界冒险故事,告诉孩子们:爱和勇气,是化解世间仇恨和偏见的最重要的品质。

来源:庭前独角兽

原标题:《《哈利·波特​》里的法律文化,你看出来了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