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失败的实习生最容易掉进的陷阱是逃避
原创 博士宝宝宝宝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摘要:实习生这个身份,本身就是一个可进可退、没有考核压力的“临时身份”,有很多可以逃避的退路,不必去“死磕”。心理上还依附于学校这个母体,学校是学生永远的“避难所”:我还是个学生,大不了不实习了,不受这份“罪”了,回到学校这个舒适区温暖区,在学校读书它不香吗?为什么要这样接受社会的“毒打”。实习不过就是一两个学分嘛,走走过场就行了,暂时不工作了,考研,转专业,以后不去媒体,不做新闻了。
吐槽青年出品
前段时间跟各大媒体的实习生做了一个分享,聊了“如何在实习期间出活儿”这个主题,我觉得,对于新闻实习生来说,“出不出活儿”倒不是最关键,我知道的是,很多新闻系学生在心理和实践上远离新闻,就是从一场失败的实习经历开始的。成功的实习,坚定了做新闻的理想,而处处破壁一稿无成的实习经历,让本就充满脆弱摇摆的专业选择有了放弃的理由:新闻不行,媒体不行,我不适合,我考研去了。
实习失败有这样几个表现:1,没有出活儿,没有实习代表作;2,根本没有进入新闻状态,进了媒体的门,却没有进采编的门,没有在新闻前端有起码一次让自己兴奋、有成就感、可以眉飞色舞讲成故事的经历。甚至连媒体的门都没出,只是打了几个电话;3,没有让编辑部老师们记住自己的名字;4,没有吃苦后的获得感,没有对新闻学院的学习形成某种颠覆、印证、对勘或否思;没有从实习过程中收到正反馈,88,从此不爱新闻了,怕工作,考研寻找其他出路。
实习失败,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么多年的观察,我发现实习生最容易掉进的一个陷阱是逃避。逃避是通病,遇到某种挫折,轻易选择逃避,肯定不会有什么超越和成就。对于实习生来说,“逃避”恰恰又是最容易的选择。
为什么呢?因为实习生这个身份,本身就是一个可进可退、没有考核压力的“临时身份”,有很多可以逃避的退路,不必去“死磕”。心理上还依附于学校这个母体,学校是学生永远的“避难所”:我还是个学生,大不了不实习了,不受这份“罪”了,回到学校这个舒适区温暖区,在学校读书它不香吗?为什么要这样接受社会的“毒打”。实习不过就是一两个学分嘛,走走过场就行了,暂时不工作了,考研,转专业,以后不去媒体,不做新闻了。
实习最大的挑战,可能正在于此,能不能在心理上脱离大学这个母体,死磕种种挑战,逼着自己去进行职业适应,而不是轻易选择在心理上退回到大学这个舒适区。我见过的那些优秀实习生,身上都有一种不怕挑战的强韧意志,最大程度上弱化自己的“学生”身份,走到这个岗位,即使是“实习”,但已经不是学生了,而就是一个准职业人,被采访对象从“门口”赶走了,想办法怎么从“窗子”那里找到突破口,被挂断了9次电话后,仍然坚持去拨第10个电话,于是,就成功了!他们不是把“我们学院老师说了什么”挂在嘴上,而是在实践中去对那些学院理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在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理论”。
不给自己退路,即使准备了去考研,仍要把这一两个月的实习认真去做,做出代表作,而不是打酱油,不是让自己的简历显得更好看。死磕,在新闻最前端接触到这个专业在实践上的核心知识,磕出代表作,磕出有强烈的冲动跟别人分享的故事。无论今后是不是想做新闻,既然作为实习生进入编辑部,就要把这段经历的内容深度和专业挖掘最大化,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
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实习生应该在这几个方面有理性的认知。
其一,以“学徒心态”而不是“职场心态”看作实习。职场心态是什么?就是与实习老师、媒体老师、其他实习生建立一个工作边界清晰的关系,我到这里是来做什么的,其他事不要让我做,不要在端茶倒水上“沾我便宜”。我看到过网上有实习生吐槽,导演让实习生帮着买盒饭拿外卖,当跑腿的使,让实习生很受伤,愤怒地喊出“我们是来实习的,不是端茶倒水的”。我也反对媒体老师习惯性地把实习生当跑腿的使,在太多私事上让实习生办。但我也觉得,媒体老师偶尔帮让拿个快递,别太计较,不要觉得被沾了便宜。说实话,记者并没有什么非要帮实习生的那种天经地义的义务,两者是一种信任、托付的师傅和学徒的关系,建立情感联系,形成信任,留下印象,往往是从一些生活小事开始的。不说师生关系,就是普通的同事关系,顺便带个快递,给花浇个水,带杯热水,多大的事啊。
其二,不要太在乎实习期间那点儿补贴。一些实习生跟我吐槽,在传统媒体实习没有补贴(还要倒贴各种费用),而那些在大厂实习的每月有不少补贴,哼,不想去你们传统媒体了!我是反对媒体向实习生收费的,这在以前的文章中谈到过,但我也觉得,不要把实习当成赚钱机会。实习,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实践学习的,你虽然也像员工那样写了稿件,但这个过程主要是学习,媒体给你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作品是学习的副产品,为你以后赚钱作了起飞准备。不要在乎实习那点儿补贴,要站在五年十年后看今天的实习,要想接触到新闻核心知识,准备以新闻为业的话,实习还得去传统媒体,别为了那千把块的补贴遮住你的未来,你很贵的,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不是当廉价劳动力那种“人手”去使。
其三,不要被bi掉篇把稿子就觉得新闻理想死了,成熟一点。一个实习生,如果稿子没有被bi过,是很难成长的。真正的开始,实习上正道,往往就是从bi稿开始的,被推倒重来,才能获得新知,脱胎换骨。实习一次,就是一次对过去写作和认知水位的颠覆,每篇稿子都写得很顺,没有过挫折,实习的成长含量非常低。在学院里学习,那种“新闻理想”往往是“新闻幻想”,挫折几次仍然还热爱,沉淀下来,那才是理想。
其四,充分利用媒体平台的各种机会去做新闻,而不是做别的。一个实习生跟我说,平常坐办公室里也没啥事做,老师也不给我派活儿,我每次就在那里学日语,写自己的论文。唉,哪里不能学日语,哪里不能写论文,到新闻编辑室来写啥破论文啊?你以为媒体老师会时刻想着“我带着一个实习生”“我要给他派个活儿”“不能让他闲着”?不会的,你得自己找存在感,找活儿干,证明自己能找到合适的选题,说服老师让你去采访。没有主动性,等着别人给你“派活儿”,你只能永远闲着。老师并没有义务非得教你,你得主动创造机会去求教,在采写编评实践中获得被教育的机会。
其五,在媒体实习只是一个起点,建立与公共事务的紧密联系,不人走茶凉。很多优秀的实习生,实习结束后仍保持着与媒体和记者的联系,争取日常的采写机会。写多了,建立了信任的联系,顺理成章地得到工作机会。媒体愿意接受实习生,不仅是尽新闻教育的实践义务,也是一个为未来储备人才的制度化方式。你通过实习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而且能保持联系,在未来求职时当然更有优势。
其六,发表多少数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代表作。什么是代表作,就是大稿,不需要跟别人讲你在实习期间写了多少稿件,仅仅一篇就让自己很自信,那就是代表作。小稿要写,数量要有,但不能缺一篇主稿大稿,无论如何,要借实习机会憋一篇大稿,这既是未来进入这个行业的自信心所在,也是入行的名片。
加油,珍惜这段实习经历,它不是你身在学校的一个插曲,而是未来从业的一个关键起点。往前走,不要回头看,忘记学校那个“避难所”,不要轻易逃避。
原标题:《失败的实习生最容易掉进的陷阱是逃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