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留下一座口袋花园
原创 小昼 极昼工作室
文 | 何香奕
编辑 | 龚龙飞
时间之外
在北京回龙观的龙跃苑三区,最早感受到秋天的,是安娜贝拉绣球,它卧在张维敬的口袋花园里,这是张维敬双手栽培的,此前,他的手总在应付着键盘。
慢慢的,纯白的绣球褪成豆绿色,再晚一些,就要变得枯黄。不过,它的命运比铁线莲好一些,花期还没结束,铁线莲就失去了依附的木栏和铁网,因为它们“越界”了。
● 拆除前后对比图。讲述者供图
3个月前,这座小花园差一点被拆除。5月,正是铁线莲最盛的时候,街道的拆违计划里就有这片自建的花园,在小区邻居和学者的保护倡议下,主体得以保留,只是“出界”的廊顶和铁线莲花墙被拆除了。
这座花园夹在两栋居民楼之间,占地120平米,略大于四分之一个篮球场,这里生长着100多种植物。长穗紫藤攀附在廊顶,藤本欧月是进口的新品月季,花朵肥美,爬藤的线条舒展,它和铁线莲沿着门廊攀爬,门廊下是无尽夏和安娜贝拉绣球,再往里走几步,还有北美海棠树、河马石雕、风车茉莉,角落里还有清澈的小鱼池,这里花香馥郁,几乎听不见什么声响。花园没有围墙,居民们来此赏花,散步与交谈。在它最丰美的时候,白色的廊顶挂着一块木板,上面刻着“时间之外”。
● 大花园门口。讲述者供图
五年前,这里只有一片荒草。当时,张维敬刚搬进龙跃苑三区,他的房子在一层,自带后门,连接着平台入户。但他却住得不舒服,特别是夏天,窗外杂草猛长,下雨之后,还散发着狗屎、垃圾泡水的馊味,不敢开窗透气。
龙跃苑的物业费每平米每年不到9毛钱,经济实惠,但环境就没有保障了。住户们想办法和环境隔绝,比如一层的住户,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硬化地面,围成小院。
张维敬本来也想着简单了事,但妻子的话改变了他的想法。“那年情人节,我媳妇说别人收到好大一束花,我突然想到屋外的荒地,就说我送你一个花园吧!”
由于这块地属于小区的公共绿地,在准备修花园前,张维敬找物业、居委会提出想建社区花园的想法,物业开了3个条件,“不能封门、不能种菜、不能用农家肥。”
四十多张设计图
张维敬42岁,是一家软件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平日打交道的就是软件、数据,他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因为对植物不了解,他直接开垦土地、播种,第一次建园子很快就失败了,“种完之后发现土不行,植物也不开花,蚊子还多。”他意识到这件事比设想的困难。
于是,他开始泡植物论坛,书桌上的植物书籍堆得越来越高。他甚至养成了一个习惯,看到路边的植物就拍下来,用识图软件加以甄别,查资料了解习性。休息日,他就去花卉基地、大棚、各型花展看花,或者去上山下河捡石头,他在那些字母和数字构成的职业生活之外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植物世界,一发不可收拾。在那些信息的指引下,他游猎了苏州的拙政园、无锡的鼋头渚,国内看够了,他又东渡去了日本观赏小院,甚至还越过了太平洋,去了纽约的九曲花道揽胜。
张维敬记得在日本旅游时,一户路边庭院给他很大启发,那是典型的枯山石风格,砂石铺地,石块错落有致地叠放,一种静谧感油然而生。
● 模拟枯山风格的留白处。讲述者供图
在他的花园角落里,张维敬特意用雨花石和景观石结合铺地,加上地柏,模仿那座庭院里的枯山石方式进行留白。“我没用砺石,而是换成了雨花石,感觉自己的年纪还是驾驭不了那种心境,”又担心沉闷,他又买了3只河马石雕,半掩在石头下,添了几分生趣。
打开见识以后,他的花园设计稿来到了四十多张,里面涵盖了中式,日式乃至欧美风格,他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四季都要有花可赏;区域的花色要搭配;人进来要有休息的地方。在做设想时,他仍然站在那片杂草地上,但他可以思考很久,好像花园就围着自己浮现而出了。
最终胜出的设计图显示,这个花园既在意景别的高低起伏,又保持了开放性,一个路人也可以轻易地进入。
在张维敬的规划里,它由花园区与休息区组成,走过门廊进入花园区,中央的海棠树下设计有花池,高低掩映,防腐木垫成的树台方便人们坐下,目光往四处散去,一条小路连接休息区,一座原木色的廊架为主体,铁线莲和风车茉莉攀附其上,可以遮阳,随风摇曳,廊架下摆放桌椅,摇椅秋千则是为了儿童提供乐趣。廊架旁有小鱼池,为了减少增氧机发出的声音,他购买了定时器,改为固定时段供氧。
● 花园的设计稿。讲述者供图
“通过设计路线,分割出来了很多小区域,每个区域我都作为独立景观设计,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色,但全面地看,又形成一个整体景观,”张维敬为了达到开花时色调和谐,栽种了100多种各式各样的植物,花卉香气也以淡然、静谧为主。
互相分享
设计定稿后,工程队用了4个月建成了花园的主体。张维敬的父亲并不太理解儿子的举动,认为在小区公共绿地上修花园是“有毛病”,邻居也劝他简单弄弄就可以,别投入那么大。
张维敬没有停下来,他又花了大半年去定做小景观、他淘了许多珍稀品种,星花木兰是他最爱的一棵植物。“当时买成一棵1800英镑,是日本培育的新品种,开花很漂亮,下面是红的,中间是粉色,上面是白的,就像一个很漂亮的女孩穿着很好看的衣服”。
花园建成后,张维敬把花园取名为“时间之外”,“我名字有敬,我老婆名字也有个静,希望大家进入花园,可以享受到静谧”。
● 保持安静的提示语。讲述者供图
每周,张维敬都会花时间拔草、修建,有时也会购入新品种的植物,每年的投入超过1万元。最开始,花园时不时出现摘花、盗花的情况,张维敬设置了监控设备,“有次拍到一个老太太挖走了一棵安娜贝拉绣球,我找上门去,人说送人了。”
摘花、盗花的人渐渐没了,张维敬觉得也不一定是监控的原因,因为来花园散步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对花园也越来越亲近了。平日,有坐着轮椅的老人来花园帮忙打理,也有孩子三五成群来玩耍,还有邻居带着朋友来参观。
刘峰今年70岁,住在张维敬附近的小区,从十余年前开始在自家门前种花,听说张维敬在建花园后,两人交集也多了起来。
刘峰老人参与了建园的全过程,“在假山、植物一些细节的布局上,我和张维敬经常交流,还有某些花卉怎么死的,某个植物以后长势如何等等。”
“感觉回到了小时候在大院的感觉,”花园建成后,张维敬认识了越来越多的人,他走在小区里,也有邻居主动问候,目光亲切,种花的邻居之间互相分享花种。
● 花园小路上的大花葱。讲述者供图
同一个小区的沈峥嵘也有这样的感觉。她在小区住了十多年,只认识三五个人,连同楼居住的邻居都不熟悉,当这座花园出现后,她和邻居们就开始走近了。
在这样的超级都市,人人都有自己的事业,中年人都有家庭要照顾,竞争带来的压力与忙碌,流动带来的冷漠是随处可见的,但在龙跃苑三区,人们找到了一个公约数最大的话题——谁会拒绝走进一座四季花开的园子呢?
“我们此前就有花友群,直到张维敬进群后,我才知道他有一个花园。”沈峥嵘第一次见到张维敬的花园,就觉得惊艳,“颜色搭配的很好,还有好多北京少见的植物,每一处地方它都有设计”。
之后,沈峥嵘也常去花园里闲逛。“特别是去年疫情期间,大家都居家办公,我们都爱去他园子里溜达,也不用给他打招呼,直接进去,他花园里有干花也会叫我们去剪”。
花友群人数越来越多,“大家时常去花园打卡发照片,说这时候又开了什么花了,问小张的花在哪买的、怎么种,大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感觉这个花园成了一个纽带”。
“留住我们的花园”
2019年秋天,回龙观社区开始启动第一次拆除违建的计划,这座公共绿地上的花园也被纳入其中。
张维敬有些难过,他做了一个PPT,记录了花园诞生的过程,原计划作为纪念发在了花友群。
邻居们看到后来找他,“这花园不能拆,我们帮你一起想办法保留”。那段时间,居民们研究各种可以留住花园的方法,找居委会、街道,自发组织签名活动。
● 保留花园的业主签字表。受访者供图
“大家帮忙挨家挨户敲门找业主签字,不到两天,已经有三四百人签了字。”这个花园带给大家的意义超出了张维敬的想象,签字的业主里有自家的小园被拆的,“我给他们看了照片,就说知道这花园,这么好看得留着,我们的拆了都可以”。
张维敬在PPT的结尾处新增了一页承诺书,把花园捐赠给小区。最终,花园保留下了主体,拆除了休闲区域的廊架和秋千等设施。
花园整改后,张维敬遇见了一个小女孩,小女孩问秋千怎么没有了。语气有些怨恨,张维敬不知道如何作答。2年之后,花园又面临了同样的命运。
“算了”,张维敬从居委会得知花园被要求被拆违后有些泄气,就在前一日他刚在花园里拔草、修剪了半天,蚊子咬的包还瘙痒难耐,妻子安慰他,“拆就拆吧,咱好好工作,以后买带花园的房子去”。
小区的邻居们却认为“我们要保护我们的花园”。微信群里,居民们自发组织了口袋花园接龙保护活动,给12345打电话,媒体、学者听到消息也来到了花园,还有许多人从其他地方赶来拍照、道别。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看到报道后也来了,“我很惊讶,也很惊喜,我看过的小微自建花园中,这个花园从各方面来说都特别好的。”
李迪华去花园的那天,正好遇见工作人员下达拆除通知,他看到许多人都在和工作人员沟通,有老太太翻出照片,里面有孙女成长过程中和花园的合影,也有一位老人说着有次和家人吵架本想离家出走,经过花园进去坐了会,心情就平稳了,才改了主意。
李迪华参观花园后,发现社区居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超出了他的判断,他决定带着学生们在龙跃苑的四个小区调研。“我发现了很多市民自建的花园,居民们都很有意愿参与公共事务,他们也有能力做的很好”。
● 帮助拆廊顶的花友。讲述者供图
在协商下,张维敬的花园仅需拆除廊顶和木栏。拆除的那天,100多位居民、花友陆陆续续来到花园,担心工作人员不了解植物习性造成损伤,自发赶来帮忙。
现在,张维敬对花园此后的命运已经淡然。这几年,花园改变了他太多,更加关心父母,开始竞选居民代表,参与公益事业。最近因为疫情,小区也临时封闭了,他第一时间报名成为志愿者,并开始了连续多日的忙碌,“小区一夜之间就有了100多个志愿者,这很难得”。
有平台邀请张维敬去演讲他与口袋花园的故事。最初时,他有些犹豫,“我这个事也不大,现在生活状态也挺好,没啥好讲”,李迪华却建议他去讲出这个故事,“不仅是对于社区管理有参考意义,还为了那些可能会被拆的地方。”
(文中刘峰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极昼工作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声明除外。
- END -
原标题:《留下一座口袋花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