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备受推崇到举步维艰的杨家尘肺病医院:在这里生活和老去

澎湃新闻 综合报道
2015-10-29 17:15
来源:澎湃新闻
快看 >
字号

杨家医院,位于中国东部一处偏远的县城——武义。而对78岁的胡虎生(音)来说,这里就是他的家。老胡和他的妻子一直呆在浙江省医院近十年。他大部分的时间就是吸氧,以缓解60、70年代在矿上长时间封闭作业所造成的职业病——尘肺之痛。

这所医院始建于50年代,1962年成为中国最大萤石矿企的职工医院,作为尘肺病疗养所,专门收治东风萤石公司的尘肺病职工。2000年矿企倒闭,医院改制为民营。

这所医院曾经配备着最先进的设备,还有150名工作人员,现在却是杂草丛生、藤蔓横行,破碎的窗户和废弃的房间也无力维护,甚至还需要一名员工自己做饭。
“如果我们只是单独的治疗这一种疾病,那很快就会被遗忘。必须想办法全方位地拓宽渠道,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来。“现任院长傅江华(音)说。

傅医生从1983年起就在杨家医院工作,当时作为职工医院这里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政府支持,但转制后已经很难拿到新的设备,甚至机器坏掉也没有资金去维修。

杨家医院治疗尘肺病,其规范名称是肺尘埃沉着病,该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灰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瘢痕)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在中国约有600万人患有这一病症,每年还有2万例左右新增病例。

“有人问,你们为什么不戴面罩呢?”医院病人石三尔(音)回答说,“我们当然有防尘面具,但是太干了。不断地从鼻子和嘴巴里吸入粉尘,最终就留在肺里。”

傅江华(音/右)和他的同事询问病人情况。

病人数量连年下降,资金以及政府支持都不到位,让基本的设施都受到了冲击。院方也无可奈何。

从50年代创立,一直到80年代,杨家医院一度是备受推崇的尘肺治疗医院,当时甚至还从日本进口X光机。如今这里还有30名尘肺病人,他们的一些家人每天只是额外支付6块钱就能留下陪在医院。

医院转制后举步维艰的现状正是当下中国所面临的医疗体制改革问题的缩影。拥挤的医院、腐败、长久以来紧张的医患关系,还有高昂的医疗费用都让人不堪重负。

矿工们的家属尽量让自己在医院的生活过得好一些:他们在这里临时搭建了厨房,在医院建筑周围分区域种植新鲜的蔬菜,闲暇里就打牌打发时间。

医院的工作人员和病人说,他们就像共同生活在一个社区的家人。

尘肺病人和家属准备做饭的劈柴。

王天放(音),70年代被诊断出尘肺病。他已经在杨家医院呆了两年,他说选择这里是因为价格能承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里是他曾工作过的企业扩建的。

老王房间里挂着各种各样装满东西的塑料袋,一旁的氧气瓶很是显眼,他抽着旱烟,一点也不在意自己的病,“这里就像家一样。”

午后,病人和家属在散步。

王正卿(音)今年74岁,他24岁时就被诊断出尘肺,已经在杨家医院呆了10年。

破败的窗台上晾晒着两双鞋。

杨家医院里十几幢六七十年代的老房子,散落在半山腰,遮掩在浓荫里。一名病人和家人在吃午饭。

病人和家属在危房里打牌。
病人王兴龙(音)房间里的电饭煲和其他一些摆设。

留言簿上早已落满了灰尘。

废弃的房间里还有鸡群跑来跑去。

一名病人在楼梯之间休息。

虽然医院经营日渐艰难,但还是在为这30名病人苦撑着。

刘忠根,68岁,曾经的矿工,在房间里休息。据他妻子说,他们是在去年老刘中风以后来的。来这是因为便宜,而且保险能报销。

杨洋(音),X光技术员,在他放射科室拍照。科室已被藤蔓覆盖,窗户也残破不全。

用来给X光片的编号的数字牌放在桌上。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