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金档|海派剧如何重回大好时光?

腾讯娱乐 主笔/邵登 责编/邓佳
2015-10-29 10:56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打开电视,现代剧里十部有八部故事背景设为北京,也许你在周立波走红那几年还经常听到“海派清口”一词,却不一定记得什么是“海派剧”了。

早些年的《孽债》、《三毛流浪记》,近年的《婆婆媳妇和小姑》、《新72家房客》,这些以上海为背景,语言、文化具有强烈上海特色的海派电视剧与《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家有儿女》等京味剧泾渭分明,也曾一度在国产电视剧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如今的观众已经很难看到纯粹的“海派剧”了,即便正在播出的《大好时光》,以及近两年的热剧《辣妈正传》等优秀海派剧,也很难像之前一样守住海派的特色,而是为了顺应全国观众需求而做出妥协。

大剧时代,还会有纯粹的海派剧吗?它还能否重拾当年的辉煌?对于喜爱传统海派剧的观众,这些问题值得追问。

《大好时光》胡歌、王晓晨

Part1 兴衰:经典海派剧已成上个世纪的记忆

1990年,中国电视剧筑成了两座丰碑:《渴望》堪称生活剧鼻祖,其轰动效应空前绝后,另一部是根据钱钟书小说改编的《围城》,至今仍被观众公认为是国内电视剧中少有的高段位艺术精品。

《渴望》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出品,《围城》的主要出品单位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影视艺术部,这一北一南两家大型影视剧制作机构分庭抗礼多年,贡献了不少好剧。有个传闻,《渴望》里千夫所指的王沪生,之所以叫“沪生”就是北京、上海电视人明争暗斗的副产品。

陈道明出演的《围城》

有严肃艺术也有声色犬马

当年的海派剧里,《围城》最是值得大书特书。从编、导到演,每个环节都是那时候的顶级水准,整部作品融幽默和悲怆于一炉,有着浓郁的人文关怀,甚至获得了当时还健在的小说作者钱钟书先生的首肯,陈道明塑造的方鸿渐也成为他早期的艺术经典。

早年海派剧有着文人气质,也热衷于以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为切入点,如《夺子战争》、《孽债》、《何须再回首》、《走过冬天的女人》,乍看描写的都是上海市井风光,其内里又都有着对大时代的真思考。

有严肃艺术,也有声色犬马,海派剧不单单是现代题材,古装神话剧也别具一格,而在重视艺术性之余,也充分考虑了影视艺术的娱乐性。

1985年的《济公》由杭州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出品,与央视86版的《西游记》成为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最具想象力的影像作品,“鞋儿破、帽儿破”的歌声也成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到2000年之前,海派剧在国内影视圈都有一席之地,1995年,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孽债》先是在上海地面频道播出,又随着央视三套的转播很快将影响力散部全国,1998年,《婆婆媳妇小姑》的播出,亦开启了之后长达数十年的婆媳剧跟风现象。

《孽债》里的小彩霞

突出本帮特色的海派剧难以在全国打开局面

1995年,为了能与《我爱我家》等京味情景喜剧抗衡,东方台推出以吴语地区符号性的“老娘舅”(即有威望、讲公道的年长者)命名的室内情景喜剧。由于这部情景剧上海方言为主,《老娘舅》并未形成全国影响力,仅在江浙沪等地有拥有不少忠实观众,直至2007年播出12年后才全剧终。

方言始终是阻碍海派剧影响力扩散的桎梏,《孽债》1995年在上海电视台以上海方言播映,引起沪上巨大反响,创下超高收视记录。此后,《孽债》被多家省级电视台及央视转播,但由于政府介入,方言版被停止播出,转而改用普通话配音,这在当时全国提倡普通话的背景下,实为无奈之举。

一方面,突出本帮特色的海派剧难以在全国打开局面,另一方面,打着海派招牌内力却并非完全海派的作品,又呈现出东边不亮西边亮的特点。

2010年,以上海弄堂三十年变迁为背景的《老马家的幸福往事》在地面频道播出时,曾拿下北京、南京、济南、深圳等多地的收视冠军,安徽卫视首播也夺得全国第一,出人意料的是,这部剧回到上海却意外遇冷,东方卫视的收视率只排名第七,对于这部剧,上海观众普遍认为“上海味不够”。原因是由于制作公司和工作人员以北方人为主,不少细节上存在失真,如老马家的老弄堂天井与1980年代的上海底层市民居住环境相差甚远,演员们说的上海话都带着北方口音,这些瑕疵,让上海观众对“老马”爱不起来。

人才北上 海派剧难寻本地演员主演

影视演员的集体北上,也令上海的影视作品生产面临困境,即便是孙俪、陆毅、马伊俐、黄奕这些当红的上海籍明星,也很难在他们身上看到有别于其他演员的独特“海派气质”,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很少有风格明显的海派剧。

事实上,即便当年的海派剧经典《围城》,主演陈道明、葛优、英达、吕丽萍等也都是以北京为大本营的演员。从这个层面来说,能够将陈赫、娄艺潇、孙艺洲等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扎根上海的演员捧红,《爱情公寓》堪称是海派剧全国化的成功。

上海演员、导演张康尔表示,如今,制作人更多会考虑到市场的因素,太强的地域性的戏很难南北通吃,“《上海一家人》等剧的确曾经红遍大江南北,但当时的观众选择太少,现在的市场太大,观众的选择也太多了,这类地方色彩浓重的戏,很难再卖到外地去了,而影视人才为了更多机会,多数也只能往北聚集。”

导演杨文军也曾遇到这样的困难,几年前在筹备《老马家的幸福往事》时,他设想这部反映上海老式里弄厢房一家人近30年的岁月变迁的电视剧,应该全部由上海演员或长期在上海生活的演员出演,但事实却是除定居上海的何赛飞外,林永健、辛柏青、涂松岩、于和伟等主演们都生活在北京,此外还有来自台湾的女主角六月和李立群。更有意思的是,导演杨文军虽是上海人,却也是在北京求学、工作和生活的。

《爱情公寓》

Part2 重振:“魔都”气质孕育新时代的海派剧

尽管辉煌不再,但海派剧其实从未偃旗息鼓。

王丽萍、六六等有着海派基因的编剧不断向电视市场投石问路,并已然成为了时下最为主流的编剧。此外,《爱情公寓》系列的横空出世也宣告着海派剧的活力依旧。

新时代的海派剧,可以发挥的空间还有很多。

“魔都”气质孕育独一无二的职场剧

如果说皇城根下人们爱用理想、面子说事,那么生活在黄浦江边的人们就更加现实和贴地一些。

新时代的海派剧就呈现出与京味剧截然不同的气质。淮海路边高楼大厦、外滩的洋行,行色匆匆的白领和从豪车上走出的高端商务人士展现出这座城市独有的商业气息,街边时尚的俊男靓女也彰显着专属上海的时尚,这孕育出了外地很难呈现的职场、时尚剧。

很难找出另外一个城市,能够极致的展现《杜拉拉升职记》里杜拉拉在重重潜规则包围下,从销售助理成长为HR经理的经历。也很难有其他城市,可以承载《大好时光》中被海归女会计师嫌弃不够努力的旅游公司副总的故事……有着“魔都”之称、经济高速发展的上海,早已给观众心中留下竞争激烈、走在时尚前沿却缺少人情味儿的印象,职场剧与上海的城市形象十分贴切,发生在上海的楼宇间的残酷职场故事,也因此显得更加合理。

而以合租男女的情爱故事为背景的《爱情公寓》系列也与北方情景喜剧大为不同,比起《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家有儿女》的生活气息,常在白领公寓和高级酒吧场景中切换的《爱情公寓》体现出小资群体和中产阶级的气质,这显然也是新时代“海派”特色的一种。

现代与传统并存 上海婆妈剧更具戏剧性

当然,商业、小资也只是上海的一个片面。另一边,筒子楼、老弄堂里,摘小葱的婆婆、话家常的阿姨则展现出这座城市家长里短的气质。上海现代与传统的两面,令婆妈剧富有充满戏剧性的冲突。

《双城生活》中的上海婆婆精致含蓄却不失威严,她的生活与菜场厨房无关,却围绕在咖啡厅和旗袍周围,对媳妇从着装到举止百般挑剔,要求媳妇每天要称体重,理由是“宋美龄每天都要称两次”,从国产生活剧的呈现来看,这事儿向来只有上海婆婆干得出来。

《双面胶》里的潘虹和海清。

《双面胶》里,潘虹饰演的丈母娘在自己当媳妇的时候就定下了“有车有房,父母双亡!”的择偶标准,这个角色的苛刻一度让潘虹因为担心会有“侮辱上海人”之嫌拒绝出演。《大好时光》中的庞阿姨尽管在国外生活多年,却也时刻透出“我女儿嫁你是下嫁”的优越感。

对物质、身份进行精确量化和标准化,是影视作品中的“上海阿姨们”独特的识别码。但凡出现上海家庭与外地家庭结合,这种矛盾将会被无限放大,而南北差异、贫富差距的矛盾冲突带来的趣味性也会更强烈。

《离婚律师》

一批上海影视公司崛起 助力海派剧重振

除了六六、王丽萍这些兼具商业及艺术实力的编剧,这些年上海影视行业也孕育出一批优质公司,如出品了《媳妇的美好时代》、《蜗居》、《悬崖》、《浮沉》等大剧的SMG尚世影业,出品《心术》、《离婚律师》以及备受关注的郭敬明小说改编作《幻城》的耀客文化,带来了今年现象级剧《何以笙箫默》、《杉杉来了》的剧酷文化,以及在今年宣布成立、由原尚世影业总经理苏晓开办的柠萌影业,该公司今年一口气揭晓四部大剧计划,改编自猫腻神作的《择天记》、由匪我思存经典虐文《寂寞空庭春欲晚》改编的《长相依》、《小别离》、《劣质好先生》,诸多大IP在手,可见,如今的上海影视公司已成长为业界主力,这也势必对海派剧的重振有所帮助。

《何以笙箫默》

Part3 未来:不囿于一方狭小空间 海派剧需借他山之石

“影视文艺创作如果都局限在‘大城市、小生活’里,那就显得小了。”在今年初探讨海派剧的“上海影视四季沙龙”中,国家一级编剧高满堂如此为海派电视剧把脉,他认为像《围城》、《孽债》这样宏大叙事、家国情怀的大制作少了,海派剧想重拾辉煌,绝不能满足当今的小成绩,而是要放眼长远,做出大成就。

还有纯粹的海派剧吗?

如何界定海派剧?张康尔认为“海派剧”是一个脆弱的包装概念,在他看来,所谓海派,只是一种味道、一种从建筑物、人情和语言当中剥离出来的文化积淀。

如果以出品方、故事发生地来界定,《围城》大致可以算作海派,但多数演员是北方人又让人觉得糊涂。如果以讲上海方言来界定,也许只有《孽债》、《新72家房客》能算,但如今这类剧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也注定缺乏市场。

从影视属性上来说,如今的观众已经很少会从“派系”去辨识剧种,观众喜欢一部剧还是会更注重其故事核心,其次,才会注重如一部以上海人为背景的剧,是不是剧中人却带着北方口音这类失实的细节。

而张康尔更在意的是影视从业者对电视规律的遵循,他称:“在制作现实主义题材时,需要透过社会现象刺痛社会神经,令观众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思考,这样才能重现海派剧旧日的辉煌。”

竞争者群雄四起 海派前路何方

以地域区分,如今影视公司和影视基地林立的浙江可以构成“浙派”,而近来佳作频出的山东影视集团或可称作“鲁派”,不算坐镇北京的“京派”,海派还要面临着诸多江湖新势力的挑战。

但与浙派、山派们对比,海派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海派文化影响深远,这是海派剧与其他地域最大的不同,也是其优势。

王丽萍坦承,如今上海电视剧不像北京那么繁荣,这是事实,也是现状。而作为“海派”的代表,王丽萍并不拘泥于海派的原汁原味,她称:“地方影视文艺创作不能囿于一方狭小空间,也需要‘借他山之石’、集全国之力,形成大江南北不同文艺特点的融通局面,再推进影视文艺创作,将更上一层楼。”

结语

开写本文之前,记者本欲采访缔造了《围城》、《孽债》等多部海派剧经典的黄蜀芹导演,但多方联系后却获知黄导如今已身患疾病,住在上海南汇一家敬老院中,这位将镜头对准平民百姓的、热衷表现普通人喜怒哀乐的著名女导演,如今成为了她镜头下的普通人。

如今,当我们在为经典海派剧感动,为新海派剧加油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这些海派剧辉煌背后的缔造者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