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记忆之流|穿城而过的汾河,给太原的好处

黄海波
2021-08-05 20:31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我所生活的地方是个典型的内陆城市。有多典型呢?在24岁之前,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地方有河流存在。准确地说,地理课本告诉我,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在太原穿城而过,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条河,也没有做过任何与这条河流相关的事。

当下的太原汾河景观。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提供。

1978年,我的父母带着我们姐妹三人,沾国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光,从晋北的小县城来到太原。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八车道的迎泽大街,坐大轿车到电影公司看了内部电影。城市生活给了我很大的冲击,但汾河从来没有进入我的视线,我听过的公共话题里也没有“汾河”两个字。唯一与河相关的,是一处地名——河西。太原当时分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其中河西区以地处汾河之西而得名。

我的小学和初中都在解放路,位于城市北中部。高中比较偏西,离汾河只有几百米。但同学从来没人提议过去汾河边玩玩。1987年,我离开太原到济南上学,第一次坐火车过黄河大桥。车厢里好多人站起来,趴在车窗上使劲往外看。虽然夜色中只能隐约看到桥体快速掠过,但那种突然被压缩的咣当咣当声提醒我,火车正在通过中国人的母亲河。大二那年,一位东北籍同学带我们到黄河边,让我们欣赏他只身横渡黄河的技巧和勇气。他在家乡的小河里玩大,水性好,脾气大,让我十分羡慕,觉得能生活在一座有河的城市,灵魂非常自由。我完全忘了,其实太原也有河。

1991年大学毕业回到太原。有人介绍说,去电视台吧。当时电视台是好单位,主持人特别风光,唯一的缺点是电视台在河西。那时人们说谁是河西的,口气里多多少少有些嘲笑。河西人有自己的生活圈子,那是西山矿务局、太原化肥厂、太原重型机器厂等大型企业所在地,医院、学校、铁路、电影院、体育馆一应俱全,所以与市区构成了两个独立世界。河西的居民偶尔到市区来购物,会说“进城”。给城里人介绍对象,如果对方是河西的,介绍人明显会底气不足。

当下跨河的桥。

当时太原市区内有迎泽大桥、胜利桥两座跨河桥,上下班时间极为拥堵。后来选择到了报社,与电视台一河之隔。有一次到电视台送材料,全程推着自行车,走的是正在修建的漪汾桥。看着一身一脚的泥,觉得自己没去河西上班很明智。可能全程注意力都集中在脚下,我丝毫没有想到,自己刚走过的就是汾河。仔细回忆,河道里满眼都是红旗招展的工地,没有水。

1994年夏天,我24岁,和男朋友第一次正式约会,他骑车带我到了坝堰。沿着被杂草掩盖了一大半的石阶,下到河道里。河道里仍然没有水,但是风很大,瞬间带走了暑气。我很感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到汾河。他很惊讶:你们单位离汾河这么近,你没来过?他这么一问,搞得我自己也很好奇:从办公楼走过来,最多十分钟,怎么就没来过呢?

那时汾河里不仅没有哗啦啦的流水,还堆满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我们很努力地在杂草中找了一处相对平坦干净的地方,畅谈人生,被蚊子叮了满身包。正常人是不会选择在这儿闲逛的,更何况是约会。这似乎成了一个预示,预示着两个不切实际的人将会共同拥有一个非常态的未来。不切实际,太原话里有个专门的词,叫洋务。结婚以后,我们经常会用这个词嘲讽对方不停冒出来的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

在汾河边吹口琴的老人,见过这条河的变迁。

对河流有着浪漫想象的肯定不止我们两个人。据市设计院的一位老先生回忆,当年一位德国规划师受邀到太原参与制订城市规划,打开地图,看到汾河,又惊又喜,马上要去实地看。本地专家怎么劝都劝不住,只好陪他去了。结果,他看到的和我当年看到的一模一样,干涸的河道里垃圾遍布,偶尔见到一片散发着味道的泥潭。一行人铩羽而归。

那时太原人逛公园,主要有三个去处,迎泽公园、儿童公园和动物园。一到节假日,公园的长椅、凳子、草坪上都坐满了人。当时北方人很喜欢嘲笑上海人,说黄浦江边每条长椅上能同时容纳三对恋人。这个场景我倒不陌生,特别是1995年实行双休日制度之后,中国人特别热衷休闲,迎泽公园每一片树阴下,都有几家人同时摆开面包、香肠和汽水,也能各行其是,各得其乐。

连接绿地和步道的小径。

习惯了这样熙熙攘攘的高密度游园,当2000年汾河景区向公众开放时,好消息显得如此突然,我惊呆了:长度6公里,宽度500米,这么大面积的公园,相对于当时330多万太原人口来说,岂不相当于无限大?

2000年国庆节,我们全家盛装打扮,背着照相机,来到汾河景区迎泽桥-漪汾桥段。那天我们走了很远的路,拍了很多照片,倚靠着水滨栏杆的,坐在木质长椅上的,在草坪上挥舞披肩搔首弄姿的……“清粼粼的水来蓝格盈盈的天”,我的眼睛里终于有汾河了。

人们穿着好看的衣服留影。

1998年汾河美化治理工程启动。因时常断流而一度沦落为季节河的汾河,这次被设计为复式河槽,人工分成东西两道渠,靠东一侧为清水渠,水源来自上游的汾河二库,水质很干净,铺设在水底的巨石清晰可见。河西那一侧为浑水渠,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库灌溉输水。更重要的是,东西两岸各修有一条滨水步道,两条步道培养出无数走路锻炼的市民。

每天傍晚,茶余饭后,人们不约而同走向汾河景区,从头走到尾6公里。因为景致好,不知不觉能走完全程。我一位闺蜜当时刚谈恋爱,两个人每天下班约会,免不了花前月下。她还没做好双方见家长的心理建设,从不敢带他去汾河景区,人太多了,就算侥幸躲开了双方父母,同事亲戚左邻右舍那是绝对避不开的。一天晚上十点多,她仗着喝了一点酒,和男友挽着胳膊到汾河景区走了一圈,结果当天深夜双方家长就都知道了。

塑胶跑道上的行人。

网红这个词要到2005年才出现,但滨河公园一开园就轻轻松松成了网红打卡地。本地人在这里逛公园、散步、约会,外地人来了太原,也免不了被接待方陪着,在夕阳西下时站在汾河边上欣赏我大太原美景。落日余晖洒在水面上,形成一道道细密的金色波纹。一位熟悉的作者曾问我:“你看此情此景,像不像青金石?”深蓝底色洒着金,真像青金石,而且是品位上乘的青金石。他告诉我:“据我考证,古诗‘半江瑟瑟半江红’里的瑟瑟,指的正是青金石。《新唐书》里记载,唐德宗曾派人在西域采购玉器,得瑟瑟百斤,应该就是青金石。什么水面抖动、暗绿色,都是想当然。”从那以后,一见类似的场景,白居易的诗句就会自动跳出来,跟谁说,都觉得我特有文化。

半江瑟瑟半江红。

2002年,我和爱人决定参加单位集资,买一套高层单元房,在河西。当时虽然汾河上又修了好几座桥,交通便利许多,但城里人对河西仍充满偏见。所以很多排名靠前的同事放弃了买房资格,以至后悔终生。第一次被爱人拽着去河西岸看工地,挖掘机还没开始工作,泥塘里的青蛙似乎已预感到命运的翻云覆雨,不安地冲我们呱呱呱叫着。2008年搬进新房,阳台看出去就是汾河,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我生活在一座有河的城市。

汾河两岸的河景房一幢幢崛起,在“晋阳湖畔”概念推出之前,太原的顶级楼盘始终没有离开这条河。河西区改名为万柏林区,高层建筑从汾河岸边开始,一路迤逦至西山脚下,山西省博物馆、太原市图书馆、长风商务区、万象城都建在了河的西岸,人们不再为家住河的那一边而感到羞涩,许多庄严的机关也陆续入驻。

河边跳交谊舞的人。

按照规划,在景区中段位置,康乐街口,修有一处沙滩。不是让人们撑着阳伞假装度假的沙滩,而是孩子的游乐场。家长围坐在沙滩四周,孩子们拿着塑料材质的水桶、盆、铁锹,各据一方,打水、和泥、堆土丘,其乐无穷。有一次亲眼看着一个小男生盖起一座结构复杂的城堡,看了一眼,然后一把推掉,毫不留恋,接着从头再来,我顿时被满满灌下了一大碗鸡汤。

二十年过去,虽然汾河景区新建了数不清的游乐项目,这处沙滩仍旧挤满辛勤挖沙的孩子。他们当中应该有第一批挖沙人的后代了。估计设计师最初也不敢设想,就是这样一处花费不多的场地,会给孩子们带来如此持久的欢乐。

汾河西岸的足球场。

散步、挖沙,是用科学方法规划出来的,相比之下,游泳就是一个在河道里野蛮生长的项目。汾河景区一开放,岸边同时竖起“禁止游泳”的牌子。但一块牌子,怎么能消除露天水域对游泳爱好者的致命吸引力呢?他们说,子非鱼,安知野泳之乐,总是趁管理员不注意就扎进水里畅游一番,防不胜防。即使有人为莽撞付出生命代价,该下水的人总要下去。拦网,进攻,再拦网,再进攻,斗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管理方的态度从严格禁止,到默许,最终在南内环桥北一片水流相对平稳的水域,规划出露天游泳场,安装了救生装置,还搭了一间简易房,让人们换衣服、冲凉水澡。

每次途经此处,看到河里游动的身影,和岸边晒得黝黑的面庞,心里都会升起复杂的喜悦。去年,这帮无法无天的人又把桥下的荒地开垦成菜地,游了泳就去给红薯、白菜、大葱浇水施肥,找到了新的乐趣。有了水,似乎就有了许多可能。

人们挑水浇园。

日落之后,每一座汾河桥上两侧都会停靠几辆汽车和更多的电动车。“他们都是和我一样,爱看风景的人。”我总习惯这样以己度人。但是,每天真的有这么多人长时间着迷于看风景?即使洋务如我,也慢慢不太相信。直到有一天,护栏边倚靠的那个人,从自己带的大包里掏出了钓鱼竿,我才恍然大悟。

几乎所有公共水域都有“禁止游泳”“禁止钓鱼”的警示,汾河景区也不例外。每座桥上都派了专人管理此事。一开始自然是强硬的,把人赶走,甚至没收渔具也是有的。最近画风变了。夜深了,有人陆续来到桥上,停好电动车,放下背包,鱼线、鱼漂、鱼线、鱼饵,一样一样摆弄着。巡逻的管理员在自己的领地上溜溜达达,巧妙绕开这些钓鱼爱好者,不小心眼神相遇,双方马上扭脸,看向别处,配合得相当默契。待管理员换上便装,下班离开,一根根钓竿甩向水面,钓鱼的人搬个小板凳,从容坐等鱼儿上钩。

钓鱼的人。

对于在公共水域游泳、钓鱼,我没有研究过究竟怎样的管理最科学合理,但在斗智斗勇的过程中,管理方展示出来的弹性和温情,却是一个城市运行当中必不可少的智慧。

汾河治理美化工程不断向南北延伸,过程中不断培育出新的活动。我是一个专一的人,只爱沿河岸散步,有时会停下来看水鸟相互角逐,春天赏过花,冬天赏过雪,拍过上百次晚霞和冰面上蹒跚的野鸭,但我最爱的,还是河流带来的自由放纵的灵魂。

河里有许多野鸭。

上个月,爱人陪我到影院三刷纪录片《九零后》。散场后,我俩在出租车里评价着影片里的大咖们。马上到小区门口了,感觉意犹未尽,索性下车,走进汾河景区。深夜两点的景区,空无一人,我们大声谈论着西南联大的精神,困顿中那些人如何坚持理想坚持奋斗,顺便抒发一下自己的理想主义情怀。头顶上是今年五一才开放的自行车道,两个年轻的骑行者飞快掠过,还没来得及看清他们的身影,夜色中只留下他们放肆的大笑。

汾河边的自行车道。

当你的身边,或者心里,有一条河,你会相信远处一定有你看不到的更辽阔的世界,河本身会不断孕育出规划之外的生命。我越来越体会到河的好处了。

(作者系太原文化研究者)

====

作为“记忆之流:水文漫步者”项目的一部分,美丽乡愁公益团队与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联合发起“寻·水记忆”征集暨漫步活动,由同济大学美丽乡愁乡土文化促进社承办,旨在探索城市滨水空间,发掘地方水文底蕴。

    责任编辑:王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