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运动员是“金牌机器”?纽约时报又发奇葩文章

2021-08-05 06: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日报双语新闻”(ID:Chinadaily_Mobile)

奥运会赛程过半,中国代表团愈战愈勇,截至8月4日16时,中国以32金居金牌榜榜首。

然而,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激励人心的画面,在某些外媒的“阴间”滤镜下,被扭曲成了另外一幅景象。

《纽约时报》近日就发表了这样一篇奇文,标题称《中国体育机器的目标只有一个:不惜任何代价,拿下最多金牌》。

文章用“体育机器”(sports machine)、“体育沙皇”(sports czars)、“组装线”(assembly line)这类冰冷残酷的词汇来描述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称这套体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at any cost)。

被剥夺个人价值的“金牌机器”?

文章首先渲染中国运动员的“悲惨境遇”,仿佛他们只是一群为中国夺冠而生的没有感情的“金牌机器”,被剥夺了人生,没有个人梦想和抱负。

China’s sports assembly line is designed for one purpose: churning out gold medals for the glory of the nation. Silver and bronze barely count.

中国的体育生产线只为一个目标而设计:为国家荣誉制造大量金牌。银牌、铜牌基本不算数。

为国争光,这样一个朴素的情感,在《纽约时报》作者的笔下可以“阴间”至此:

At the weight lifting national team’s training centre in Beijing, a giant Chinese flag covers an entire wall, reminding lifters that their duty is to the nation, not to self.

在北京的国家举重队训练中心,一面巨大的中国国旗覆盖了整面墙壁,时刻提醒着举重运动员们,他们的责任是为国争光,而不是为了自己。

这位作者根本不知道,中国运动员的个人梦想,多多少少是与国家荣誉融合在一起的。每一个站在奥运赛场上的运动员,都带着一份来自祖国的荣耀。颁奖典礼上升国旗奏国歌的仪式,每每让运动员眼泛泪光,也是这个原因。

而且,作者显然没有看到,她眼中的这群没有感情的“金牌机器”,在奥运赛场内外,都积极展现着个人魅力和飒爽风采。

奥运首金获得者杨倩,赛场上是百步穿杨的神枪手,赛场外是时尚可爱的萌妹子,同时还在清华大学求学。

举重冠军吕小军在比赛之余,也为自己规划了清晰的职业路线。他是海外健身圈的“中国顶流”,同时也在打造自己的健身品牌。

或许有人还会解读,这只是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偏见。并不针对中国,那可就高估西方媒体的“底线”了。

基里巴斯举重运动员卡托托虽然举重不行,但他每次试举完都会跳着快乐的舞蹈,为了让世界知道他的祖国,一个只有十余万人口的太平洋岛国。这是他爱国的方式,也不见西方媒体去评。

唯独中国运动员为国争光,就是失去自我的工具人?“逢中必反”恐怕才是真正原因吧。

运动有高低贵贱?

这位作者还对中国的奥运优势项目冷嘲热讽:

China relies on a system that puts tens of thousands of children in government-run training schools. Many of the young athletes are funneled into less prominent sports that Beijing hopes to dominate.

中国所依赖的系统把数万儿童送进政府经办的体育学校集训。很多年轻运动员都被输送到不太知名的项目上,中国寄望于在这些项目上获得主导优势。

It’s no coincidence that nearly 75 percent of the Olympic golds China has won since 1984 are in just six sports: table tennis, shooting, diving, badminton, gymnastics and weight lifting.

中国自1984年以来赢得的奥运金牌总数的近75%集中在六个项目上:乒乓球、射击、跳水、羽毛球、体操和举重,这并非巧合。

原来,在《纽约时报》眼中,运动有高低贵贱之分,欧美人擅长且重视的项目就是主流,中国人擅长的乒乓球、跳水、羽毛球等项目就是小众。

“坚决确保金牌榜第一”?

在东京奥运会前夕,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公布了我国体育代表团的参赛目标,其中一条是“确保在金牌榜和奖牌榜上保持在第一序列”,而作者引用时,直接把原话改成“坚决确保金牌榜第一”。

We must resolutely ensure we are first in gold medals,” Gou Zhongwen, the head of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 said on the eve of the Tokyo Olympics.

不是说我们没这个实力,但作者为了塑造中国政府“偏执严苛”的形象,费尽心机的样子实在有点可笑。

作者当然也不会告诉读者,中国的参赛目标里除了拿金牌,还有“努力实现‘零感染’,确保代表团不发生疫情传播”,这样关乎运动员生命健康的人性化目标。

评论区翻车啦

这篇文章发布后,评论区就翻车了,数百条留言几乎都在批评作者

西方世界,尤其是白人,要学会接受这点了,中国人在常春藤联盟录取人数中占多数、在奥运会上领先、在各自的领域出类拔萃,不是因为他们是机器人、骗子、想向上爬,或被家长或中国政府所逼迫,他们就是出于自己的热爱。

不要再宣传这种刻板印象了,不要再把你们的缺乏安全感投射到别人身上了。

接受吧,他们也可以很优秀,往往比你和你的孩子更优秀。

接受吧,他们也可以凭着才能、真心、努力赢得胜利。

接受吧,他们和其他人一样聪明、坚韧、热情、充满创意、富有人性。

如果我们接受这些,这类文章就能少一些。

全篇不提射击双料冠军杨倩,她是顶尖高校清华大学的学生,她的时尚打扮影响数百万中国姑娘;也不提乒乓球女单冠军陈梦,她是中国著名影星的表妹。很多中国运动员是来自中等收入家庭里刻苦努力的孩子,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体育项目中,这和美国运动员没有两样。然而这篇文章却把他们描绘成没有人性的机器人。这些都是“纽约时报”的老操作了。

舆论压力下,《纽约时报》这篇文章被迫关了评论。不过,在相关帖文下,外国网友们同样开启了嘲讽模式,从各种角度批驳这篇文章。

其他国家参加奥运会的目的是什么来着?他们就是去玩一玩,谁关心奖牌是什么呢?

《纽约时报》真的越来越堕落了,没有最low,只有更low。训练和夺金到底怎么伤天害理了?这和立志要成为高级工程师、加入写作培训班当一名优秀作者有什么区别?现在人生有梦想都成问题了?

英国政治和国际关系分析师汤姆·福迪(Tom Fowdy)在“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发表了一篇精彩的批驳文章。

《纽约时报》发表精神错乱的文章攻击中国奥运的成功表现,并凭此获得了歇斯底里反华项目的金牌

他写道:

it is more a representation as to how the US has utterly lost its mind when it comes to China, across all of its media and political classes. America is increasingly insecure and stung to the point that mainstream commentators can't even bear China doing well at sports.

我们从这篇报道可以见得,一旦涉及中国,美国就失去理智,从各大媒体到政治阶层。美国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以至于主流媒体甚至无法容忍中国在体育上表现优异。

汤姆·福迪认为,美媒的报道和美国外交政策一脉相承,都变得越来越歇斯底里:

Is it any wonder why people in China have come to increasingly despise foreign reporting? The big three US newspapers in particular ... spew an endless daily conveyor belt of anti-Chinese stories which seek to nitpick, discredit, and attack every single development within the country, often on utterly ridiculous premises.

无怪乎中国人越来越讨厌外媒报道。尤其是美国的三大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它们每天炮制没完没了的反华报道,挖空心思挑刺、诋毁、攻击中国的每一点点进步,而理由往往荒诞不经。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真正把中国运动员当政治工具利用的,无视运动员的拼搏与成就,抹杀运动员的人性和梦想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些自以为是的西方媒体。

编 辑丨周书航

校 对丨李新瑞

校 审丨孙小千、刘婉婷

值班编委丨汤 杰

原标题:《中国运动员是“金牌机器”?纽约时报又发奇葩文章》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