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舞蹈家黄豆豆在人民日报撰文:舞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核心阅读
每一次全情投入、全力以赴的起舞,都是对信仰的致敬。我真切地感到,是角色在塑造我的心灵,铺就我人生的底色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月1日,我和无数共产党员一样,在电视机前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备受鼓舞。
30多年来,我在舞台上经常演革命战士、演共产党员,一次次被他们的伟大精神和先进事迹感动。每一次全情投入、全力以赴的起舞,都是对信仰的致敬。我真切地感到,是角色在塑造我的心灵,铺就我人生的底色。
信仰的美、主义的真,成就艺术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1999年,在排演舞剧《闪闪的红星》的过程中,我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伴着“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的旋律起舞,我逐渐理解了党员的使命。我始终难忘那个场景:火红的党旗下,冬子妈庄严地进行入党宣誓。站在远处的潘冬子学着妈妈握起小小的拳头,郑重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潘冬子对母亲说:“妈妈,你是党的人,我也就是党的孩子啦!”每次演到这里,我都深受触动。一个十几岁的“党的孩子”,用最纯真质朴的语言,表达着炽热坚定的信仰。
最近,我们在上海再次演出《闪闪的红星》。谢幕时,我发现,20多年前演红军战士的演员如今转到灯光、服装、道具等岗位,“95后”“00后”成为这个舞台的中坚力量。这支队伍,有坚守者也有新力量,红色基因赓续传承。这部作品,有传承也有创新。作品的精神内涵,由舞台上的表演者创造,又在舞台下的火热生活中被不断升华。
上小学时,我第一次看电影《英雄儿女》,抗美援朝战场上,英雄王成那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呼喊,那个跳出战壕、拉燃爆破筒的动作,深深印在我心里。3年前,我随团去朝鲜演出,专程前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伫立在志愿军英雄雕像前,我脑海中浮现的,便是那面被英雄鲜血染红的战旗。
今年,我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情景合唱与舞蹈节目《战旗美如画》中饰演王成。我第一次参加《伟大征程》排练时,副总导演沈晨亲自给我示范动作,那种投入令我感动。后来我才得知,他的舅舅就是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的志愿军战士。慢慢地,王成,这个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的代表,在我心中不仅仅是影视角色,更成为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一个缩影。
演出时,当激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响起,翻屏缓缓上升,化为上甘岭的险峰。几百名扮演战士的演员一起冲锋,又相继中枪倒下。我沿着近70度倾斜的翻屏冲到最上方,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那一刻,我热血澎湃!这一幕,登上网络热搜榜,成为亿万网友点赞的“燃”。我们都相信,每个志在保家卫国的战士,只要冲锋在前,都会喊出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我们都相信,共产党员,就是可以随时为国为民牺牲一切的人。信仰的美、主义的真,成就了艺术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学习先进事迹,将敬意化为舞蹈的诗意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今年,由上海市青年文联创作的舞蹈作品《忆张思德》在线上首映,将舞蹈和剪纸艺术相结合。一大批“90后”“00后”的年轻党员主动加入我们的创作队伍,让红色经典焕发光彩。
10年前,参与献礼建党90周年的舞蹈诗《延安记忆》的演出时,我负责的就是《张思德》篇章。编舞时,我发现,如果不融入具有战斗动作特点的舞蹈技巧,自己竟完全不知如何演好革命战士。于是,我静下心,认真学习张思德的事迹。张思德胸前的白毛巾,成了我的灵感来源。原来,张思德背着为战士们做饭的大锅和柴火的模样,用白毛巾擦汗的动作,比任何跳、转、翻的高难度舞蹈语汇,都更能真实再现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
张思德曾在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奋不顾身,屡立战功。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带头在哪里干。农场决定让他进山烧炭,他说:“我是共产党员,为人民的利益,就是拼出命,也要把炭烧好!”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张思德的牺牲。当窑顶突然出现险情,张思德反应迅速,将同行的战士小白推出洞口,自己却被永远埋在黄土中。舞蹈结尾,我将自己对这位共产党员的敬意化为诗意:随着舞台视频画面与布景的变换,演员在雪山草地间起舞,在风雨雷电中起舞,在延安的宝塔山下起舞……千千万万个“张思德”,挺立在天地间。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塑造好共产党员形象,关键是全情投入、由心而发,真正理解信仰与人生选择的关系。
2012年,我在话剧《吁命》中饰演优秀共产党员、我国肝胆医学主要创始人之一吴孟超院士。翻阅大量资料后,我得出一个结论,那便是吴老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他把病人当亲人看,呼吁降低医疗费用,无论酷暑严寒,坚持参加医院组织的社区义诊,这是他恪守的医道、坚守的责任。
扮演他、走近他,从一双手开始。那像钩子一样向外弯曲的食指关节,是与手术钳最契合的形状,是他奋斗一生的证明。难题随之而来:连摄像机特写镜头都拍不出的精密手术,怎么用舞蹈展现?我一筹莫展。“我是医生,我要背着每一位病人‘过河’。”吴老的这句话,让我找到了编舞突破口。剧中关键的几场“手术戏”,重在表现医生和病人以生命相托,共渡生命长河的过程。
“我常常问自己,如果不是选择了跟党走,如果不是战斗、生活在军队这个大家庭,我又会过一种怎样的人生呢?我可能会有技术、有金钱、有地位,但无法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含义有多深,共产党员的分量有多重,解放军的形象有多崇高。”吴老用一生践行了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不忘初心,挺直腰板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今年5月,吴孟超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存。想他时,我便会抬头看向星空,寻找那颗被命名为“吴孟超星”的小行星,那是信仰的闪亮坐标。
艺术的人民性,决定了艺术的生命力
舞蹈演员的“高光时刻”,既可以在舞台的聚光灯下绽放,也可以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我们不仅要赢得当下的观众,还要通过舞蹈传递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境界,影响一代代观众。这是我作为舞蹈演员的理想,也是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
艺术的人民性,决定了艺术的生命力。最近十几年,我一直参加文艺志愿服务工作,随队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感到这项工作意义非凡。一些地方演出条件十分艰苦,但迎接我们的,总是期盼的目光和风雨无阻的热情。这种面对面、心连心带来的感动,是任何荣誉都替代不了的。
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随文艺慰问队进入灾区演出。没有舞台,在泥沙地上铺了块地毯便开始演出。那天,我表演了舞蹈《闪闪的红星》,观众是一群孩子。他们的学校因地震被毁,没地方读书,有的孩子甚至连家都没有了。跳到舞蹈后半段,我拿着一面红旗挥舞。这是一段独舞。但我跳着跳着,发现刚刚坐在下面看我表演的孩子们,竟一个个主动跑上来,跟在我身后,跟着我挥舞的红旗行进。艺术,可以产生如此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从那以后,只要下基层演出,我都会带当地孩子跳《闪闪的红星》。我记得井冈山革命老区孩子们的笑脸,记得科尔沁草原孩子们身着少数民族服饰、佩戴红领巾跳舞的样子,记得孩子们大声合唱《红星歌》,记得他们骄傲地告诉我“自己也是潘冬子”。今年,我们从舞剧中选取片段进行四个八拍的编排,在抖音开设《闪闪的红星》公益舞蹈课,带着孩子们在“云上”跳舞。7月,我和100个孩子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广场用快闪的方式演绎舞蹈《闪闪的红星》。我希望在挥舞的红旗下,让“潘冬子”的独舞变成更多人的群舞。
舞蹈是与民族文化血肉相连的艺术。作为舞者,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这让我在创作中始终怀有强烈的文化自信。正因为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世界才更关注我们的文化、尊重我们的艺术,越来越多舞者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新的征程上,舞者要秉一颗热忱的心,为时代而舞,为人民而舞。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职业荣誉,不负观众的信任。像感受自己心跳一样,感知火热的生活,不负伟大的时代。起舞,在信仰的旗帜下!起舞,舞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作者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本报记者王瑨采访整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