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习近平成功访英,扭转了“中国经济衰退论”的国际舆论

慕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
2015-10-27 16:36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唐宁街首相府同英国首相卡梅伦举行会谈。结束后,二人共同会见记者。

习近平主席对英国的国事访问圆满结束,此访被舆论称为“超级国事访问”,不仅开启了两国关系通往“黄金时代”的大门,在中英关系发展史上树起一座新的里程碑,而且向全世界进一步昭示两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

扭转了当前对我不利的国际舆论

根据两国共同发表的《联合宣言》,双方愿根据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原则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基于这种精神,双方认同彼此对自身政治体制、发展道路、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重视。双方一致同意,要继续保持高层交往势头,用好战略、经济财金、人文等高级别对话交流机制,全方位推动中英关系深入发展。要更加紧密对接两国发展战略,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辐射效应。

双方同意提升两国贸易水平,力争早日实现双边贸易额1000亿美元的目标。双方确认,中英法将合作建设欣克利角C核电站,这是中国首次与发达国家在重大战略行业开展合作,将成为中英务实合作的旗舰项目。双方在金融合作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中方将在伦敦发行中国之外首只人民币主权债券,双方同意大幅增加本币互换规模,并就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开展可行性研究。双方同意建立“中英创新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中英创新等新兴产业合作。双方宣布建立中英高级别安全合作对话机制,进一步推进安全执法领域合作。中英还就在管理和技术层面开展抗生素耐药性国际合作达成共识。访问期间,两国各部门和企业间签署了数十项合作协议,全面深化了两国在各领域的互利合作。

最近一段时间,大西洋两岸一些国家颇有默契地展开了一场针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舆论围剿,罔顾中国经济依然是全球最有活力的经济体并且依然保持高增长的事实,大谈中国经济衰退论,大有一副要把中国经济“说死”的架势。然而,中英关系迎来“黄金时代”的局面,无疑是给了唱衰中国的政客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英国外交风格的总体特征与基本取向是实用主义,没有永恒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毋庸讳言,卡梅伦政府向中国靠拢,不仅要顶住美国的巨大压力,更要面对议会与党内为数不少的指责与攻击。然而,卡梅伦亲华的政治风险越大,越说明中国不容置疑的日益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我们应该承认,英国以一个岛国之力在19世纪成为称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的确不是偶然的,这种从实用主义与经验主义意识中锻造出的智慧,倒是应和了中国人的一句至理名言,穷则通,通则变,变则久。据笔者观察,卡梅伦政府与中国合作的愿望恐怕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强烈,奥斯本特意前往新疆考察,就暗含着双方未来合作极大的想象空间。

对中欧关系、中美欧三边关系形成重大深远影响

中英合作对中欧、亚欧合作的意义更加凸显。英国是欧盟重要成员国。习近平强调,中英作为亚欧有代表性的重要国家,双方关系发展有利于促进中欧和亚欧合作共赢,期待英方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欧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欧盟放宽高科技技术对华出口管制等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中方也愿同英方加强战略沟通,共同推进亚欧发展繁荣。

英方在《联合宣言》中重申,全力支持中方按照《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支持尽早完成一份雄心勃勃的、全面的中欧投资协定。双方呼吁早日开展中欧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习近平主席此访在提升中英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欧洲国家深化对华交流合作的积极意愿,将对中欧整体关系发展产生重要和积极影响。

中英关系进入“黄金时代”,最先受到波及的毫无疑问是中欧关系,这一变化的巨大影响相信很快就会到来。

毋庸讳言,虽然中国积极致力于发展与欧洲所有国家的双边关系,中欧关系的主导因素是中国与欧盟三驾马车的双边关系。作为西方发达国家,英、法、德等国虽然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但是内部社会结构与外部国际地位具有“高度同质性”。欧盟三驾马车当前最为深重的社会问题是内需严重乏力,民众生育意识不强,人口高度老龄化,移民冲击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增无减,社会意识形态混乱。带头大哥自身尚且勉强度日,欧盟的前途可想而知。由于各种利益诉求根本无法取得一致与统一,欧盟陷入创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欧洲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

受冷战思维的制约,虽然中欧关系在过去一段时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诸如高科技领域合作、敏感领域投资等方面一直没有明显突破。饶有趣味的是,中英双边关系在以上诸多领域恰恰取得了“有针对性的”进展,双方签署了包括欣克利角核电项目在内的多达400亿英镑的合作协议,中国华为公司出巨资投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国家石墨烯研究所商业研究项目。

10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参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国家石墨烯研究院。

中英双边关系的新高度对于海峡对岸的欧陆国家具有不可估量的示范效应,因此,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一再向媒体暗示中欧之间将会有高层密集访问绝不是随便说说的。习近平在英国议会讲话最后特别指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相信大家都懂的。

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隔阂绝不仅仅是一道海峡,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上的差异与切身利益的考量。英国一直被视为欧盟的“坏小子”,因为英国始终不认同德法主导的欧盟在欧洲事务中的政治领导力,只是将欧陆视为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重要合作伙伴。在是否脱欧的大讨论中,支持留在欧盟的一方最为有力的论据就是欧盟是英国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失去欧盟成员国地位意味着英国在对欧贸易中将失去享受众多优惠政策的机会。试想一下,如果英国全方面拥抱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英国国内舆论在对欧态度上会有什么变化呢?如果英国在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其在欧盟内部讨价还价的实力至少大为增强,势必会对中欧关系的变化产生隐秘而又微妙的影响。

中美欧的三角关系,随着中英黄金时代的到来,会出现一系列结构性变化。如果拉美是美国外交的后院,那么欧洲就是美国外交的自留地。对于美国外交战略而言,欧洲在冷战时期的地位自不待言,即便是在当今时代,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最为重要的战略同盟依然来自欧洲。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因,英国一直被视为美国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美英在军事情报领域建有长期稳固的共享机制,斯诺登披露的美国窃听计划不针对英国,应该是彼此无话不谈;去年底,为了维护美英金融地位,两国银行业联合举行跨大西洋银行“破产演习”;奥巴马重要幕僚吉姆梅西纳同样服务于英国保守党,这些现象足以说明英美关系的特殊性。此次被英国媒体誉为英国“重新定位新时代的大国关系”的中英外交,是对美国主导的欧洲格局的一次冲击。因此,有媒体称英国大力发展中英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美国的“背弃”,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榜样效应

中国与英国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重要国家。两国文化背景不同,价值意识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中英关系的重大突破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发展,对于国家间构建合作共赢的双边关系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

其一,大国外交既要保持足够的局部外交定力,又要具有明确的总体外交战略。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以中国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国家的群体崛起,无疑对旧有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体制构成了挑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外交工作的局面日益复杂,西方大国高调进入亚太地区,对我形成空前的战略挤压,并且使用惯常的方式,利用亚太地区旧有矛盾,挑唆指使部分中国周边国家在我周边制造摩擦。

这一系列外交挑战,在本质上是对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考验。我国政府始终把握外交战略的主动权,在局部问题保持高度定力的同时,先后提出了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与大国关系,建立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关系,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一系列外交战略构想,并且明确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构筑亚非欧利益共同体。这种主动出牌的外交态势是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在纷繁复杂的外交现象中发现本质,立足长远,立足大势,是中英能够走到一起的重要原因。客观而言,中英在意识形态领域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国际事务中的诉求也不尽相同。然而,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于触及我方根本利益的问题,予以坚决斗争,绝不拿民族根本利益做交易。与此同时,我们立足中英发展的长远与未来,立足中英关系的根本与主旨,以极大的耐心与诚意,最终赢得了中英关系的主动权。

其二,经济因素是当代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价值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是不可以跨越的鸿沟。

近来,在英国媒体上有不少评论人事指责英国政府“讨好”中国,无非是看重中国人的钱,但却“出卖”了道德原则。我们不必避讳,经济因素或者说经贸合作是中英关系的“压舱石”。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就说过,资本的力量“足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是“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英国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投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怀抱本就无可厚非。

我们再进一步说,如果考察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由于文化层面或者价值观念惺惺相惜,两个民族主动走到一起,恐怕更多的是我们浪漫的想象吧。请不要忘记,世界历史在本质意义上能够产生,各民族能够真正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依靠的是资本的力量,而不是悠远的驼铃声与极富民族情调的风笛。文明之间若要真正实现深入理解与彼此尊重,恐怕先要从现实利益诉求开始。

其三,世界日益走向利益共同体的时代,冷战思维不得人心。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国家之间合作共赢,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这为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契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崇尚和谐,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国文化的道德理念源于人心的情感自觉意识,所以我们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国文化包容认可多元并行的生活态度,因为世界正是以“万物并行而不悖,相得而益彰”的方式存在的。

中英关系出现这样的喜人局面,就其本质而言,是中英双方都选择了顺应世界历史潮流的一方。习主席在英国议会讲话中坦言,是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让中英双方走到了一起,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英双边关系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