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进食折磨的女孩们
祝碧晨 设计
身高1.80米,体重130斤,当时18岁的萧晴(化名)接受不了这样的自己。
“我想减肥,我想更好看!”此后的五年里,这句话反复闪现在脑海中,她的理想状态是瘦到100斤以下。
最初,萧晴克制食欲,发展到后来,她不敢吃,甚至不想吃,看到食物犹如看到了脏东西,禁不住一阵阵恶心、反胃。直到医生在她的病例卡上打下“厌食症”三个字,她才意识到自己病了。
厌食症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贪食症。一边是对食物的厌恶,一边是突如其来对食物的渴望。“有一次我吃下了近10个三明治,去催吐,但吐不出来,胃极度难受,我想到了自杀。”萧晴说。
除了厌食症,还有暴食症、贪食症,这些病症都有个专业的医学名词:进食障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该院门诊进食障碍患者仅8人次,2020年这类患者已接近3000人次。
“没有来就诊的患者,或许还有很多。”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负责人陈珏说。
对这些患者来说,食欲忽然失控了,好好吃饭成了一种奢望。
“罪恶的食物”
被诊断为厌食症后,萧晴心想,这件事有点可笑吧,自己被吃饭难倒了。
但在网络上搜索发现,像她这样“为瘦患病”的年轻女孩并不少。萧晴曾反思过,自己从小个性独立好强,潜意识里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尝试更多自我管理,最终选择了减肥这种方式。
高中毕业后,她申请去了美国读书,而减肥就是在那时候开始的。
“一开始减肥是为了好看,我戒掉了垃圾食品,还爱上了运动。”原先有130斤体重的萧晴,开始节食。她尝试过白水煮菜吃,再配一点点糙米饭。渐渐地,一天三顿饭缩减到1-2顿,米饭按粒数着吃。用了半年时间,她瘦到了110斤。但同时,她的生理期也出现了变化,不来月经了。
慢慢地,萧晴开始厌恶食物,“哪怕我想吃,我也觉得吃饭带着满满的罪恶感,食物一进入我的身体,我就会感觉都是脏东西。”
最瘦时,她到达过106斤。“每天我都感觉很冷,经常发抖,做任何事都集中不了精力。”去看医生后,萧晴被诊断为“神经性厌食”。
19岁女孩李子宣(化名)的经历与萧晴有些相似。读高二时,李子宣在父母的安排下出国读书,放飞的感觉并不是她想要的,减肥成了她自律的武器,而网络上充斥的“以瘦为美”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她。
“如果你连体重都控制不了,何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你死也不怕,还怕什么胖”……李子宣时常在网络上看到这些话,“这些话你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刻在大脑里,反复提醒自己,要瘦,要美。”
身高158厘米、体重104斤的李子宣,心愿是减到96斤。她觉得:“自律才是自由。”
李子宣在外国寄宿家庭生活,起初吃得很少,每顿要求食物卡路里在500以下,早起空腹做有氧运动,早上只喝红糖水配一个鸡蛋,中午少吃甚至不吃,晚餐则尽量拖延时间,她坚持每天跑步,一开始2-3公里,后面5-7公里甚至更远。
由于吃太少,寄宿家庭成员建议她去看医生。“我看过2次心理医生,医生最初只给我配了一些维生素,我继续减肥,但常常感觉全身发冷,冬季即使是室内开了暖气仍然很冷。”李子宣说。
体重最轻时,李子宣到过33公斤,她一度停学回国,被诊断为“厌食症”,最终住进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进食障碍病房,开展了长达一个月的治疗。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食障碍诊治中心的病区,为患者制定了作息时间
失控的食欲
“从少吃,到暴食,再到少吃,这一过程我循环了很多次。”李子宣说,她一度测量出,心率一分钟只有50(正常水平一分钟心率60-100次),被医生提醒“随时可能会死”。她被迫回国治疗后,食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每天吃很多,每隔2小时就吃1次,一周后就长到了36公斤。”
萧晴的发病经历则更为曲折。一边是对食物的厌恶,一边是突如其来对食物的渴望,她甚至尝试过“嚼吐”。
有一次,她点了3-4盒外卖,全部咀嚼一遍,感受到食物的味道后,再全部吐出来,因咀嚼时间过长、用力太猛,她的嘴巴还嚼出过血丝,她当时大哭,自己无法控制自己。
读大二时,萧晴的暴食症更严重了。“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就起来吃东西,一开始吃健康食品,一升多的牛奶一次拿起来喝掉,后面就开始吃泡面、薯片等垃圾食品,一箱12包薯片一次都能被我吃光,两个多月胖了整整30斤。”
病情最严重时,是在大三上学期。萧晴一次能吃下18个三明治,边吃边哭,吃到肚子难受,就在床上躺着,那时的她,失去了社交能力,“不想与人说话,上课也没办法集中精力。”
萧晴还记得,2019年因病情加重,她无法正常上课,心理医生建议她休学,进入美国当地的进食障碍治疗机构接受治疗,甚至更换了药物并为她加大药量。
2019年10月底,萧晴休学回国,强制放松自己,身边朋友的帮助和鼓励让病情不断好转,在家里休养了半年后,她又于2020年7月回到美国的大学,尝试与心理医生多沟通,吃药半年多,少了些压力,多多出去玩,吃东西随意了很多,暴食症开始有所改善。
“贪食症的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其中80%-90%的人都有过度节食减肥的行为,也有一部分是情绪性进食,工作、学习压力让他们靠吃东西去解决压力。”陈珏收治过诸多这样的病例,李子宣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负责人陈珏在门诊看诊。
“厌食症又叫神经性厌食,是进食障碍的一种,不少人是因为怕胖、节食,患上厌食症,发病年龄集中在13-20岁,大部分是女孩。”陈珏说。“患者有的是因为学习或工作压力,有的是通过控制体重来获得自我掌控感、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加上社会以瘦为美大环境、青春期敏感等多重因素,最终导致了厌食症。”
国外有研究指出,进食障碍患者多数出生在文化层次高、家庭条件不错的环境下,他们往往过度追求完美。“其实很多患者在他人眼里已经很好了,但他们仍然不满意,对待设定的减肥目标不折不扣地去完成。”陈珏说。
国内首个“身材焦虑”主题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国内首个“身材焦虑”主题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国内首个“身材焦虑”主题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治疗的困境
临床上,因厌食症最终导致死亡的案例也有。
陈珏坦言,厌食症并非直接的死亡原因,主要是这些行为带来的严重营养不良导致的多器官衰竭,或是并发抑郁症导致的自杀等。
萧晴就经历过这种状态。“有一次我吃下了近10个三明治,出去催吐,但吐不出来,胃极度难受,我想到了自杀。”那时的她,把这种想法告诉了朋友,最终她的自杀行为被阻止。
“无论是厌食症、暴食症、贪食症,这些都被纳入进食障碍疾病中,这是一种精神疾病。”陈珏说,近年来,中国国内进食障碍的患病率呈快速增高的趋势。
2017年9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开设了国内首个进食障碍诊治中心。本文除署名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图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该院门诊进食障碍患者仅8人次,2020年已接近3000人次。而从2017年9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开设国内首个进食障碍诊治中心以来,仅仅2020年一年,住院患者就达到218例。
“没有来就诊的患者,或许还有很多。”陈珏说,自从今年7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开通国内第一条进食障碍免费咨询热线(4009001112)以来,设定每周三和周六19:00-21:00接受来电,每次咨询量达10-20个,“这是让我感到很意外的。”
国内首部原创进食障碍纪录片。网站截图
如今,这种“失控的食欲”正引起更多关注。2020年9月,一名网名为“少女神婆婆”的进食障碍女孩,将自己的故事拍摄成纪录片并发到了B站上,近一年来已获得67万网友观看,这也是国内首部原创进食障碍纪录片。
陈珏说,早在1998年,临床上就有这类疾病,但很难治疗,光吃药效果不好。2004年起,陈珏前往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等地学习进修进食障碍的治疗,她逐渐意识到,治疗团队除了需要精神科医生和个体心理治疗师,还需要营养师、内科医生、儿科医生、家庭治疗师、社工等。
“一名进食障碍患者的治疗是长期的,如厌食症,治疗至少需要2-3个月,到完全康复至少半年,这是一种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即使出院后也需要2-3周随访一次,1-2周开展一次心理治疗。”陈珏说,这种治疗不仅仅是在医院里,还需要延伸到家庭。
然而,很多病人坚持不了长期治疗。
“我们发现,家长会舍不得孩子在医院住院太久,治疗没有结束,孩子就要求出院。”陈珏说,如今我们开设了家属网络培训,针对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在线上为家长讲解包含营养、精神、心理、身体等在内的诸多课程,“除了住院治疗外,这是医生目前能做的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