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广核是如何在老牌玩家云集的英国核电市场中脱颖而出的?

澎湃新闻记者 杨漾
2015-10-24 09:17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中广核英国办事处揭牌

几经波折后,中英核电大单终于在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期间签订,作为中方牵头者的中国广核集团(下称中广核)与全球最大核电运营商法国电力集团(EDF)签署了合作开发英国三个新建核电项目的投资协议。协议签署仅需寥寥数分钟,但这份直到最后关头才露真章的核电协议背后,却是中国核电企业长达数年的磨练。

四年磨一剑

中广核对英国核电市场的垂青由来已久。据《财经国家周刊》报道,早在2011年9月,中广核就曾首次考察英国核电市场,认为英国是一个有潜力可挖但竞争激烈的市场。

想要在老牌玩家云集的英国核电市场分一杯羹,并不容易。

尽管英国拥有颇为辉煌的核能发展历史,但受上世纪80年代以来核电技术路线转变及电力私有化的影响,原有的核电格局几经重组,欧洲其他能源巨头加入,英国政府对行业发展的决策影响削弱。再加上同时期北海油田开发带来的石油盛宴,自1987年唯一一座压水堆开工后,英国近30年来再未新建核电站。

由于设计和机组老化等原因,英国现役核电站年发电量逐渐下降。除上述压水堆外,其余反应堆将在2028年前相继退役。为了弥补未来核电退役带来的能源缺口和实现欧盟的碳减排承诺,英国政府于2008年发布《核能白皮书》,将核电定位为未来国家能源供给的重要支撑,并最终确定八个适宜在2025年前建设新核电项目的厂址。

八个规划厂址中,长期深耕英国市场的EDF Energy(EDF在英全资子公司)拥有五个,德国电力巨头意昂(E.on)和莱茵(RWE)集团合资的英国地平线核电公司拥有两个,还有一个掌握在西班牙电力巨头伊维尔德罗拉(Iberdrola)及法国燃气苏伊士集团(GDF Suez)手中(该项目后被日本东芝控股)。

第一次进场机会很快出现。2012年3月,由于福岛核事故后全球核电业停摆,加之响应德国国内弃核政策,意昂和莱茵集团宣布退出英国核电市场,并公开出售英国地平线核电公司。

关注英国市场已久的中国核电企业立马动身。中广核与多年合作伙伴法国阿海珐集团(AREVA)组成联队,另一家中国核电企业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则与老搭档美国西屋电气联合参与竞购。尔后,日本日立集团也宣布加入竞购。2012年11月,日立联队以远高于市场预期价中标。对于这场角逐,外界曾有过多种解读,包括英国国内对中资企业入主英国核电项目的担忧与质疑、中企出海普遍遭遇的无形障碍等等。对此,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在接受《南方能源观察》杂志采访时曾表示,该项目并不是国内企业的问题,而是国资委后来要求两家退出。

尽管不是一宗成功的竞购案例,但携手国际核电巨头进入发达国家核电市场走这一趟,是中国核电企业走出去弥足珍贵的实战经验。通过这次竞标活动,英国政府及业界也有机会关注到中方在核电建设及运营等方面的实力,以及参与英国新建核电站建设的强烈意愿。

正式入场

时隔不久,2013年初,英国森特里克(Centrica)公司受建设时间延后、缺乏核电建设经验及自身资金投入有限等综合影响,决定出售其所持有的NNB公司(EDF控股的英国新建核电公司)的20%股权。在此之前,Centrica与EDF共同持有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C及塞兹韦尔(Sizewell)C两个新建核电项目,前者的退出,使得法方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新的投资伙伴。

这时候,财力雄厚、迫切想要进入英国市场,且与EDF有着深厚合作基础的中广核自然成为一个理想对象。从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算起,两者的合作历程长达30余年。早在2007年11月,中广核与EDF便签署了全球伙伴协议,在联合投资国内外电站及支持、扩大技术合作和联合发展新技术等方面进行合作。

从技术契合度上来看,中广核也是法方的不二选择。目前,双方合资的采用法国EPR技术的台山核电站正在建设中。来自中广核的消息显示,台山核电站自2010年开工以来,工程进度、成本各方面控制较好,目前施工进度已经超过此前开工的同类项目成为全球首堆,1号机组已顺利完成核回路冲洗,成为世界首个完成核回路冲洗试验的三代EPR核电机组,计划2016年投入运行。

于是,受到Centrica公司退出合作影响的EDF

Energy很快向中广核提出合作开发英国核电市场的建议。2013年3月,中广核经过内部审批流程,正式启动了与EDF关于参与英国新建核电项目建设的磋商;根据中广核和EDF沟通达成的初步共识,中广核正式向EDF ENERGY提交合作意向函。当年4月13日,EDF ENERGY回函中广核,就合作意向函进行了积极回应,同时起草和中广核合作共同开发英国核电市场的合作协议。

此番合作还得到了政府层面的背书。2013年4月,在国家主席习近平、法国总统奥朗德的见证下,中广核与EDF、阿海珐签署了长期合作联合声明,在先进反应堆研发、核燃料及经验共享、核电站运维及性能提升等方面加强长期合作。

华龙一号效果图

2013年1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京与来访的英国首相卡梅伦会谈时提出,中英要开展核电实质性合作,中方企业愿投资、参股甚至控股英方核电建设项目。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欢迎中国企业赴英投资,支持中方参股甚至控股英核电建设项目。

从投资、参股到控股,正是中方核电企业进军英伦市场的路线图。对于中方而言,通过参股欣克利角C和塞兹韦尔C项目熟悉当地商业、法规与监管环境,为更深入参与英国核电市场积累经验,再在由中方控股的布拉德韦尔(Bradwell)B项目上掌握核电站开发的主导权,输出自主三代技术华龙一号,从这个维度来看,欣克利角C是必须攻克的堡垒,再贵也得购买的入场券。英国是世界上对民用核产业发展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华龙一号一旦成功落地英国,经验便可拓展到世界其他国家。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时间节点是,2014年8月,“华龙一号”技术通过了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核安全局联合组织的技术评审,在关键时刻为中广核争取布拉德韦尔B项目使用“华龙一号”技术的谈判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5年9月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在访华期间宣布,英国政府将为中方参建的欣克利角C项目提供20亿英镑(约合198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担保。英国政府的这笔“最初支持”金,将为这一英国20年来首座全新核电站的建设铺平道路,使之能在遭遇延期后重回正轨。

英国当地时间10月21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英国首相卡梅伦的见证下,中广核与EDF正式签署了《英国核电项目投资协议》。根据协议,中广核与EDF将共同投资建设采用2台EPR机组的欣克利角C核电,中广核主导的中方联合体及EDF将分别占欣克利角C项目33.5%及66.5%的股份。该项目预估投资额为180亿英镑,据此计算,中方投资预计将达到60亿英镑。投资协议的签署并非项目开工前的最后环节,EDF董事长Jean-Bernard Lévy在联合声明中称,计划在未来几周内做出最终投资决策。

关于备受关注的中方占比,此前曾传出过多个不同版本。角力与拉锯无处不在,投资协议涉及三个捆绑的新建核电项目,其中的妥协空间和博弈激烈程度,仅凭以往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及项目延期的程度便可揣测一二。

后续的塞兹韦尔C项目同样拟建设两台EPR机组,在项目开发阶段,EDF将认购80%的股份,中广核将认购20%的股份。

但这并不等于说,从参股电站到控股电站,中方已经可以吃下定心丸。按照英国核监管机构规定,对于进入英国建设核电站所采用的技术,都要通过严格的技术标准符合性审查,即通用设计审查(GDA)。这项审查要求尤其苛刻,此前法国EPR技术历时5年才获通过,且也是目前唯一通过审查的核电技术。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一旦顺利通过这种高标准审查,华龙一号技术在全球核电市场的说服力也会大为增强。

目前,EDF和中广核已经就共同推动布拉德维尔B项目的最终投资决策的主要事项达成一致。华龙一号在通过英国通用设计审查后,将应用于布拉德维尔B项目。在布拉德维尔B项目的开发阶段,中广核将占据66.5%的股份,EDF占据33.5%。

据悉,中广核已经启动“华龙一号”技术英国GDA预审准备工作。计划在2016年推动“华龙一号”技术正式获得GDA的受理,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该审查,同时同步完成布拉德维尔B厂址前期开发所需的执照申请手续和后续建设运营所需的投资保障条件。

被赋予“走出去”使命的华龙一号凭什么获得青睐?

既然英国新建核电市场俨然已成各核能巨头的练兵场,未来华龙一号如何在英国核电市场站稳脚跟?

“从华龙一号本身来说,无论是从安全性、先进性、成熟度还是产业链配套来看,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广核国际核电开发部总经理朱闽宏称,华龙一号从研发工作开始时,就立足于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堆型,为“走出去”做足了充分准备。譬如研发过程中使用的计算软件,这些软件虽然国外已有可以买来用的,但技术输出、“走出去”时可能面临知识产权障碍,中广核提前策划,安排了31款软件的自主研发,为将来“走出去”技术输出做准备。

此前,中广核董事长贺禹在接受包括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国际上三代核电技术竞争激烈,与全球主流的三代核电技术相比,华龙一号技术安全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经济性有明显竞争力,与当前国际订单最多的俄罗斯核电技术产品相比也有竞争力。

同时,国内成熟的装备制造体系和产能优势,能够形成“走出去”的供应链优势。目前,中国核电走出去的产业基础不断增强,配套产业和资源已具备支撑每年在国际国内市场新开工建设10-12台核电机组的综合能力。这些为华龙一号的经济性提供了保障,降低了风险。

作为核电发展后来者的中国,目前几乎集结了全球核电市场所有主流三代压水堆技术,AP1000、EPR、VVER都有机型在建。比其他核电大国,中国的核电发展并未出现断档期,这也是一大优势。贺禹曾表示,目前,全球的核电发展有两大地区,一个是在美国,一个是欧洲。“美国有一百多台反应堆,大多是上世纪60、70年代建的,法国大部分是70年代。80年代后,全球核电基本就停滞了。而我国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持续的建造中,储备了核电领域方方面面的大量人才。无论是设计、制造、建造、运营方面,中国有着强大的队伍,而国外则是相对断档的状态。”

贺禹称,这30年不间断的建设经验,是金钱买不到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