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喝着上海咖啡,看百年书局变时髦
原创 外滩君 外滩TheBund
这里不仅孕育了沪上名人们的精神食粮
还是魔都咖啡的发源地之一
从上海四川北路地铁站出站后往南走,老洋房和时髦百货店、日料餐厅交错林立。
而这条马路上最热闹的地方不是这些,是商务印书馆。
19世纪末诞生的它,标志了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
世界上第一台中文打字机是在这里发明的;全球发行量最高的《新华字典》从这里发往各地;中国的第一本小学教科书也来自这里。
百年间,商务印书馆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眷顾。后来时代变迁,它几近改换门庭。
最近,经过整体翻新后,它又恢复成了原来的样子,并冠上了最初的名字“1925书局”。
踏入商务印书馆,依稀能感受到四川北路曾经的辉煌时光。
01
百年书局变时髦了
1925书局坐落在一栋三层洋楼里。每扇窗户悬挂了大红色雨棚,落地玻璃窗和大门上镶嵌了大气的黑色边框。
步入其中,可以窥见许多老上海元素。
进门第一眼,我就看到了正中央火炬形状的艺术雕塑,象征着文明不断、历史延续。
左手区是咖啡区。右手边的联排书架上,摆满了和上海相关的书籍、文创。
工具书和文学纪实尤其多,《上海老味道》、《上海名门闺秀》、《上海话小辞典》……
影像图集类的书也很丰富,比如《上海相册》和《虹口相册》。
沿阶梯走上二楼,楼梯间有关于上海革命者陈云的手稿、影像资料。
穿过左手边的石库门拱门,便来到了历史政治书籍区。
正中央摆放着一张大长桌。我去的那天,有两个年轻女孩正在安静地自习,周围书架上满满当当摆着史政文献和抗疫书籍。
右侧的空间更像一个复古图书室。
中间区域摆放了四五座小型书架,几幅上海黑白老照片错落有致,陈列其中。墨绿色的半圆吊灯投下暖光,让人很容易就慢下了脚步。
选书门类也比较齐全,文史、哲学、经济、设计、艺术……
往里走有一排阶梯座,是亲子共读区。
旁边的大圆桌设计也很贴心。即使三五好友过来,也能找到舒服的座位看书。
我最喜欢的区域在窗边。每扇窗户旁边,都摆了一个小圆桌和两把明黄色的沙发椅。
工作日的晚上7点多,找本喜欢的书坐在沙发上,身边的人也都在安安静静地看书。
02
充满回忆的“上海咖啡”
逛完楼上的书店,我回到了一楼。
连咖啡区的设计也充满了老上海的风情。
藤编座椅和金属两色圆台,让复古气息和现代感变得融洽。浅色木纹吧台边上摆着一台高高的冰滴咖啡架、两台咖啡机,和一个甜品柜。
初看下来,与其他的咖啡店的配置差别不大。直到我扫了一眼墙壁上挂的牌子,上面写着“上海咖啡,始于1935”。
原来这是1925书局的自营店,咖啡品牌属于光明集团。
点了杯澳白。喝第一口就有股小时候冲泡饮料的味道。原来牛奶里加了麦乳精。
记得小时候贪甜,最喜欢用勺子舀麦乳精干吃。本以为咖啡搭配麦乳精会变得很甜腻,实际味道却比想象的好很多。
这家老牌咖啡特选的是西达摩咖啡豆,采用中度烘焙后,味道偏酸,有一点苦味。而麦乳精就像点睛之笔,中和了酸苦的味道,口感上也变得更加顺滑。
光喝澳白还没过瘾,我又点了杯招牌上海拿铁。
因为加了乐口福,味道浓郁香醇,喜欢可可味的话可以尝试这一款。
这次我没有喝冰滴。如果你想体验一下冰滴8小时、冷藏48小时之后的强口感咖啡,记得和店员预约。
在四川北路的商务印书馆里开咖啡馆,是有渊源的。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四川北路就是“上海咖啡一条街”。大量犹太人、日本人涌入,开出了各式各样的咖啡馆。
当年沪上的不少文学家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来这一带找家咖啡馆,看书、会友,泡上整个下午。
最著名要数公啡咖啡馆,冯雪峰、鲁迅、柔石都是这里的常客。
夏衍曾经在回忆录中写道,“记得左联第一次筹备会议,是1929年10月中旬,地点在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有轨电车终点站附近的公啡咖啡馆二楼”。
如今咖啡馆的回归,仿佛也是对过去岁月的一点念想。
03
活生生的亚洲文明史
1897年,商务印书馆创立于上海江西路北京路首德昌里末街3号。
在过去的动荡岁月里,它经历了不少腥风血雨。
19世纪末,社会涌起了一波学习外语的风潮。商务印书馆立马加印英语教材《华英初阶》、《华英进阶》,成为了当时市面上最受欢迎的教材书。
20世纪,馆长夏瑞芳的先见之明让商务图书馆的发展如日中天。
他与日本金港堂合作,聘请了大量日籍技师,采买先进的印刷设备、引入新型印刷技术。
就在同一时期,印书馆还与著名翻译家严复签订了中国第一份正式版税合同,出版了严复翻译的《伊索寓言》、《群学肄言》等书籍。
后来商务印书馆搬迁至宝山,成了一栋拥有46万册藏书的五层大楼,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图书馆。
1925年,他们在四川北路上开出了虹口分馆。
可惜二战中它没能幸免,宝山路总馆经历六枚炸弹的空袭后,一夜消失。
有学者说,“火烧圆明园和商务印书馆被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最令人痛心的文明悲剧。”
但是商务印书馆并没有因此倒下。
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后,四川北路的商务印书馆虹口分馆逐渐成了主体。并同时沿用了“1925书局”这个名字。
在我国北京、重庆、香港、台湾等地区也开设了多个分馆。
新中国成立后,它改成了新华书店。
如今,1925书局重开。
从二楼推开窗户朝下望,四川北路上仍然熙熙攘攘。
经历了百年沉浮,它依然伫立在此,见证着城市变幻。
文、编辑/Itsuki
图片来自Itsuki,部分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 THE END -
原标题:《喝着上海咖啡,看百年书局变时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