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擅长孤独干饭的美食家,疫情居家编造出了什么样的小说?
文学报
“这是身为演员的我,才能写出的故事。”
松重丰作为演员最为大众熟知的一个角色,便是《孤独的美食家》里的五郎,这位穿着西装,神情板正的中年大叔的“一人食”时光陪伴了很多人,像是一剂情绪治愈的良方,让人心生愉悦。现在,他成为了一名新晋作家,近日《空空如也》中文版面世,这本书由短篇小说集《愚者谵言》与随笔集《演者戏言》两部分构成,疫情在家无所事事的时候,松重丰想着“去天马行空的世界兜一圈好像也不错”,于是他成为了一个讲故事的人,有了“一个小小的、空空如也的世界”。
今晚的夜读摘选了其中几篇随笔,阅读中,你将时常被一些妙语击中,然后会心一笑。
最新播出的第九季《孤独的美食家》
01
用可爱的字迹写道,
“记不住是因为蘘荷啦”
明知是迷信,但是在话剧演出期间和需要拍摄电影长镜头的日子,我还是会戒蘘荷。蘘荷何其无辜,却被扣上了一吃就健忘,进而导致记忆力衰退的大黑锅。
害怕在演戏的时候说不出台词,这恐怕是困扰着演员们的一大梦魇,至死方休。这不,我今早又梦见了,站在舞台上呆若木鸡。导演还是蜷川老师。明明是正式演出,他却在观众席上破口大骂。去世了还要继续在枕边吼你,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恐惧啊。
记台词过目不忘的脑子,外加永远都不会哑的嗓子。20多岁的时候,我无比渴望这两种能力。
年过不惑时,我终于意识到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关于记忆的能力好像也同时开始衰退了。不对,我在某个电视节目上看到过,说那只是人的错觉,其实大脑至死都在进化。看来大家只是想把自己的懒惰归咎于脑子罢了。
短短两句台词,却背了一个星期都没记住。好容易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其中的一句却在正式拍摄时漏了一次又一次。更糟糕的是在话剧首演时,脑子里的东西清得干干净净一点儿不剩,可谓“一片空白”,把周围的人吓得脸色铁青。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紧紧攥住塞在裤兜里的纸条。那是我绝不会拿出来看的小抄。
曾有年轻演员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原来松重老师也是写着记的呀。”
我们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无论记什么都是靠写的。把台词写在纸上,随身携带,反复念诵,不时核对一下,巩固记忆。复印的不顶用,必须亲手用中意的笔写在纸上。大概是因为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抄写“板书”的行为在我们心里是和记忆挂钩的吧。
我当年是个不正经的学生,在临近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找朋友借笔记抄是常态。虽说朋友不少,但是会认认真真抄写板书的大都是女生。而在当时,一种叫“圆体”的字体在女生中非常流行,就是所谓的“装可爱女生体”。
抄得多了,我的字也变成了圆体。时至今日,我的戏服口袋依然塞着叠起来的台词小抄,上面写着一个个“装可爱女生体”的文字。
我只得攥紧字迹可爱到吓人的纸,拼命回忆台词。
02
机器人的梦中,
有没有博多超软乌冬
听说2020年到了,最让我惊讶的莫过于现实已经超过了《银翼杀手》的设定。
不过天上虽然有无人机飞来飞去,但是会飞的交通工具还没有造成交通堵塞。我碰过ASIMO君和Pepper君,但从没有被鲁特格尔·哈尔模样的人造人袭击过。
但出现在大银幕上的肠胃药至今可以在车站跟前的药店买到,在洛杉矶找找看,至少也能找到一个卖乌冬面的摊子吧。
那么,在当时显得极具冲击力的电影开头,哈里森·福特吃的究竟是什么乌冬呢?
电影是1982年上映的。在当年的东京,“乌冬面”以寄人篱下的形式存在于立食荞麦面馆中,面条也是泡在荞麦面汤里的,可谓受尽屈辱,白皙娇娘沦为黑脸太妹。可见在荞麦面文化圈里,乌冬面是多么小众的一款面食。
后来,日本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赞岐筋道乌冬热潮,此刻我又预感到了博多超软乌冬时代的到来。博多的乌冬面很软,用嘴唇都弄得断,但又绝非毫无嚼劲。最受瞩目的浇头是牛蒡天妇罗,但丸天也是我很推荐的一款。要是导演雷德利·斯科特预料到了将会到来的博多乌冬时代,安排哈里森吃了丸天乌冬面,那可太让人感慨了。
在那个年代,和科幻电影一样火爆的还有游戏,角色扮演类游戏尤其热门。
那时,玩家在关机前必须用铅笔记下被称为“复活咒文”的随机文字串,否则就没法读档了。画面粗糙的数码游戏强迫玩家做这件一点都不数码的事情,大伙却玩得不亦乐乎。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重温了这款阔别多年的游戏,是那个系列的第11部作品。哇,游戏的进化真是不得了。当年怎么看怎么像一堆小点的角色都有了非常逼真的动画效果,把活灵活现的怪物往死里打。哪怕剧情不变,视觉效果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连《星球大战》都没有这么大跨步的进化啊。我切身感觉到了游戏的变化比电影更加剧烈。“有朝一日能不能接到《星球大战》的邀请啊……”当年心怀梦想的年轻人直到系列的最后一部都没能如愿,只得在眼前的虚拟世界治愈心伤。
“先来个贝荷伊米。”
03
星空下,篝火旁,
为你打造畅谈人生的
好所在
在白天越来越短的时候出夜戏外景,对于还没习惯寒冷的身体是一大挑战。如果戏服偏轻薄,那就更要命了。
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让剧组备一个“咣咣”。于是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便会搬来一个开了几个洞的一斗罐。“哗啦啦”装一些木炭进去,再把一团点着了的纸板扔进去,然后立刻握住罐子的把手,用大回环似的动作狠狠甩上几圈。
甩上一会儿,等纸板烧得差不多了便可以停下了。这时,罐子里的木炭已经被点着了,简易取暖装置“咣咣”大功告成。
整个过程相当拉风,会给人一种“这位工作人员特别能干”的感觉。会用“火”等于“能干的男人”,这也许是源自原始时代的观念。
想当年我是没钱有闲,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要进组,所以没法提前制订旅行计划。那时我特别喜欢去露营。
毕竟开车去的营地,哪怕是碰上黄金周或暑假,提前一天预约就约得上。而且价钱便宜,一家人去只需要5000日元左右。
关东各地都有营地,规模大的甚至还附设温泉。吃饭当然靠烧烤,点炭火的工作当然由父亲负责。如果这一步出了岔子,一家人不光吃不上饭,照明和取暖也是指望不上的。当爹的就得效仿拉风的剧组工作人员,熟练地操控风与火,把木炭点着。
也不知道孩子看到父亲忙碌的背影作何感想,但我很确定当事人自己玩得非常开心。每去一次,道具便会多出一些,最后多到兰德酷路泽都快装不下了,好一段令人怀念的日子。
近来“咣咣”也改头换面了,从一斗罐变成了长条形的盒子。里面的东西也从木炭变成了固体燃料,就是在旅馆吃晚餐的时候,服务员会帮忙点的那种蓝色小块的巨型版。燃料块还是很大的,所以点火的时候需要一些胆量,可即便是女员工,也能用点火枪一下搞定。不知不觉中,像风车一样转动火罐的豪迈男儿已经销声匿迹了。
如今孩子也踏上了社会,露营已成遥远的回忆。不过我听说最近又开始流行露营了。我倒想化身甩火罐的白发老爷子引人瞩目,却又担心老年性肩周炎发作,还是太平点吧。
04
“演者戏言”落幕了,
没有谢幕的环节
2020年。目前我还无法想象后世会如何评价这一年。
要不要把前年开始连载的《SUNDAY每日》随笔专栏编成一本书?我在阳春三月接到了这样的提议。那个时候,去“人群密集”的咖啡厅洽谈还是可以的。只有随笔,分量可能不太够,要不加篇对谈,或是新写几篇东西……编辑跟我讨论了一下该怎么“掺水”,但当时计划的出版时间是2021年春天。说实话,我是没太当回事儿,只觉得“反正还早”。
谁知一个月后,紧急事态宣言从天而降,意料之外的闭门蛰居生活开始了。为慎重起见,请允许我为未来的读者稍作解说。因为一种叫“新型冠状病毒”的东西肆虐全球,这个远东的岛国也有过“出门都成问题”的时期。演员当然是“既不必要又不紧急”的营生,拍摄、演出……所有工作通通喊停,只能窝在家里,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没有活干,只能待在家里。”
从年轻时到现在,这样的事态我已经历过无数次了。无论原因是病毒作祟,还是自己不够红,都只有接受的份儿。换做当年,我肯定会埋头打短工,或者找些每天结算的零工做做。然而紧急事态当前,零工也没法找。更何况,我都是57岁的人了,谁肯雇啊。
就没有能在家里搞的副业吗?能用家里现成的东西搞的。可我又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专长,做不了视频UP主。愁死了……没办法,只能往电脑跟前一坐,把自己的妄想打出来了。
我能写出什么东西呢?死马当活马医吧,每天一篇。仔仔细细写了12篇。我是别有用心的,想着把它们合起来当成一篇,也许还能看看。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希望大家看得还高兴。请容我再重申一遍,我真的绝无恶意,还请见谅。
反正是妄想,去天马行空的世界兜一圈好像也不错。奈何我是窝在家里写的,难免会局限于自己身边的领域,于是就只写出了这么一个小小的、空空如也的世界。不过这也许能博感兴趣的读者一笑……我怀着淡淡的期许,将稿件发给了编辑部的五十岚老师。没想到事情进展得格外顺利,末了竟然告诉我,不用等到明年就能出版。在主业完全停摆的状态下,竟能靠“远程办公”走到这一步。这不是奇迹,还能是什么啊?
在出版的各项工作临近尾声时,我接到通知,说《SUNDAY每日》的连载要结束了。
看来“演者戏言”也要就此落幕了,没有谢幕的环节。
三流演员演了两年的冒牌随笔家,又改头换面演起了三流小说家,度过了这三个月。好快乐的三个月啊……我不禁如此感叹。
内容选自
[日]松重丰/著
曹逸冰/译
明室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新媒体编辑:袁欢
配图:书中插画、《孤独的美食家》剧照
1981·文学报40周年·2021
网站:wxb.whb.cn
邮发代号:3-22
原标题:《擅长孤独干饭的美食家,疫情居家编造出了什么样的小说?| 此刻夜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