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论】吐痰
2003年,非典过后,中国科协对最痛恨的陋习所作的民意调查中,随地吐痰列十大陋习之首,随地便溺名列第二。以“吐痰”为关键词,在百度上可得2百多万搜索结果;创办一年多的澎湃新闻网上,涉及“吐痰”的文章,也有38篇之多。而观其大略,两种搜索结果,与医疗卫生有关的,只是极少数。
中国过去自称礼仪之邦,举凡待人接物,言行举止,俱有详细规范,但对吐痰和便溺,却宽待有加,盖因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人畜粪便用作肥料的技法全球独步,屎尿之臭往往盈于一城的状况都能忍受,而况一口小小浓痰乎?
西风东渐以来,英国人首先把“绅士风度”带到上海等地。如果细加比较,英国人的绅士风度,与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待人接物,言行举止多有吻合,但也有一些重大差异,比如1460年,在一本为年轻僧侣撰写的举止行为手册中,就把吐痰、流鼻涕、放屁列为三种不文明行为。换言之,最初,不随地吐痰等行为是作为绅士教养而提出来的,是个人人格修养和价值观的显现。
但中国对不文明行为的规制,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比如随地吐痰,最强有力的说法是“不卫生”。而事实上,因“随地吐痰”而引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实际并没有听说过。即便是2003年“非典”之后公众痛恨随地吐痰,也似乎是因为它才导致“非典”扩散,因此是元凶。但事实是,“非典”成为公共卫生事件,根本原因是相关政府部门向公众隐瞒真相所致。
以功利主义视角看待和规制随地吐痰,带有很大危险性。除了它与公共卫生特别是引起传染性疾病之间关系脆弱,不易建立实证联系之外,更重要的是,只有当一个人具备公共卫生的意识和情怀之后,才会有意识地做到不随地吐痰。而这就需要先让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整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才能具备不随地吐痰的素质。这种思路之下,要养成文明习惯,只能祈求政府等强力机构介入,颁布文明举止的条款。
这是两种养成文明习惯的方式,一种是内在的人格修养,一种是外在的强力压制。从效果角度来说,前者更为持久,后者一旦解除压力,往往故态萌发,在法律法规尚且不能尽量遵守的社会,强力机构的文明条款往往成为具文。
功利主义思路之下,对很多文明习惯的培养,中国教育者一定要讲能带来什么实际好处。但如果践行者发现并没有什么好处,他遵守文明行为的动力还有多大呢?包括那名在地铁车厢里肆意吐痰的所有随地吐痰者大概就是这样想的:不随地吐痰,对我有什么好处?结果他发现,一点好处都得不到,恐怕也没什么坏处。
最终,留给文明人的解决方法就是,靠武力确立文明习惯。文明人固然看得十分过瘾,出气。但这真的好吗?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