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亲历者说 | 杜润生是“中国农村改革之父”吗?
杜老活着的时候,清醒地拒绝了这顶高帽子。他去世后,有些媒体不顾杜老的意愿,继续往他头上戴 “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高帽子,笔者期期以为不可。
要了解杜润生在农村改革中的作用,必须了解当年的政治决策过程。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华国锋的权力虽然受到冲击,但仍然大权在握。到1980年2月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这些华的班底统统被免职,新设了以胡耀邦为总书记的中央书记处,全是老革命和“走资派”,华国锋虽然名义上还是党的中央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国务院总理,但已成了“光杆司令”。
杜润生1979年2月调到刚刚成立的农委,农委负责人王任重,再往上是国务院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李先念、党主席华国锋,都是反对包产到户的。
在粉碎“四人帮”后形成的中央政治局五常委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格局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增补了陈云,华为主席,其余为副主席),李先念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曾长期在国务院主管财贸工作,华国锋在湖南省委书记任分管财贸工作的书记时,李先念是他的上级领导,两人关系很好。因为这层关系,李成为华国锋等人与“元老派”沟通的渠道,谋划抓捕“四人帮”时,华国锋就是委托李先念同叶剑英联系的。
杜润生初到农委,胡耀邦这时是党中央秘书长,与李先念在水利问题看法不一致。李主张投资水利,多修水库,胡耀邦不赞成。杜润生为了兴修水利的文件问题,奉李先念之命去征求胡耀邦意见。杜润生在这时向胡提出“责任制”问题,时机并不合适,胡耀邦回答他:中央才搞了决议,不好立即出面修改。这也可以理解成是说给李先念、华国锋听的,因为农委是归王任重管的,王任重曾长期担任李先念的助手,杜润生长期与李、王在中南局共事。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十一届三中全会下发了这两个文件。文件提出要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恢复自留地和集市贸易,发展副业、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实行“包工到组、联产计酬”责任制。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文件留下了一个禁区:“不许包产到户。” 这两个文件都是胡耀邦主持起草的。
虽说不许包产到户是当时中央的精神。但到1979年初,安徽、四川、贵州、广东等地,各种办法、各种名义的包产到户已经很多了。安徽、四川得到了省委书记的有力支持,尤其突出。
作为李先念、王任重的老部下,杜润生虽然赞成包产到户,但因为与老上级、也是现在的领导人意见相左,并不能有所作为。杜润生在回忆录中说,1980年1月的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上,安徽等地宣讲包产到户的好处后,杜润生在大会上作了允许地方上试的发言,其他小组虽然也有激烈的争论,但大部分还是赞成王任重的讲话的。毕竟王任重才是农委主任,是为会议定调子的。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才在讲话中说,对于“包产到户”这样的大问题,事先没有通气,思想上没有准备,不好表态。——大权还掌握在反对包产到户的华国锋等人手里,讲了不是白讲嘛!
杜润生在回忆录中说,会后,王任重把自己的讲话稿和杜润生的讲话稿一起送给了李先念,李先念认为王任重的讲话很好,杜润生明显是另一个调子,要改。王任重就在杜的讲话稿中加了反对包产到户的话,在《农村工作通讯》上发表了(《改善经营管理工作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农村工作通讯》1980年第3期)。
杜的回忆录里,这类跟别人谈包产到户,得不到支持的事例讲了不少,如果认为那些人都是反对包产到户的,就错了。子曰: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考虑到上面的人事因素,可以说很难了解那些不向杜讲真话的人的真实心态。
等到1980年2月的五中全会,华国锋的班底统统被免职,胡耀邦当了新设的中央书记处总书记,以包产到户出名的两名地方大员双双进京,中央的态度,可以说是不问自明了。万里担任主管农业的副总理兼农委主任(王任重调任中宣部部长),在党内,则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
干部问题解决了,再讲包产到户就不用羞羞答答了。
1980年4月,邓小平公开表态了。5月,邓小平又讲了一次。9月,召开省市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专门讨论农业问题。万里让杜润生起草会议文件草稿,草稿在农委会议上讨论时,没想到参加会议的多数委员们竟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不主张包产到户。会议讨论记录稿子送到万里那里,万里就在会上说,农委的人,除了杜润生外,都是反对包产到户的。所以过了两年,干脆就把农委撤销了。稿子经过修改,改成了贫困地区可以试行包产到户,其他地方可以因地制宜,尊重群众选择。这算是相当了不起的进步了。
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华国锋还是党的主席,万里也到会了,都没有讲话。下面的一帮第一书记,大多数还是跟老毛一起战斗过的老同志,中央的人事问题基本解决了,但下面还在观望,所以反对的声音很大,会议开不下去了。杜润生在回忆录中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会议闭幕之前,我和耀邦、万里商量处理办法,两次改写了文件,最终形成了现在印出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即1980年75号文件。”(118页),可见,整个过程中,掌控局面的,还是耀邦、万里。他们的背后,是党内主张改革的老一派。杜润生在这个过程中,基本只是起到了一个秀才的作用。
二
万里是邓小平的老部下,用田纪云的说法就是“小平同志与万里有至交,关系非同一般”(田纪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新华出版社,2009,第486页)。1977年邓小平东山再起,当年6月,中央派万里到安徽。1979年6月18日,万里在出席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对陈云说,安徽一些农村已经搞起了包产到户,怎么办?陈云说:我举双手赞成。接着万里又请示邓小平,邓回答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林蕴晖:《国史札记》,东方出版社中心,2008,第349页)1979年9月,小平视察安徽,就不只是爬个黄山了。安徽到现在仍在纪念“黄山谈话”。
邓小平很早就对包产到户表了态,杜润生只是不知道罢了。
三
说邓小平很早就对包产到户表了态,并不是说他有什么先见之明。包产到户推行的过程有如当时某位高层领导所说:“谁也没有料到,包产到户会有这么好的效果,会引起那么大的变化。原来谁也没有打算在全国农村,或者在大部分农村都搞包产到户。这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认识也是一步步加深的。……包产到户之所以能在全国推开,与邓小平的支持分不开。在中央领导层中推广包产到户之所以没有形成很大的阻力,与邓的态度有很大关系。他虽然就这个问题直接讲话不多,但对我和耀邦、万里的意见一直是支持的。对包产到户以后发生的变化,他听后表示非常高兴。1981年山东东明的一些灾区农民联名给邓小平写信表示感谢,说包产到户的政策使他们有了饭吃。邓把这封信批转给中央各位领导人。邓还对我说过,他对徐帅反对包产到户不以为然。”
不了解当时的人事因素,哪里能了解包产到户的推行过程?在中央文件里已写入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当事人也明确表示拒绝的情况下,仍然乱给人戴帽子,实在是一场误会。
文章写完后,读到《中国青年报》10月14日发表的文章,引述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评论杜润生的话说:“他是农村改革参谋长,名副其实”,田纪云还说:“杜老是农村改革的开拓者之一”,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可谓知者之言。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