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手调研|偏远山区的乡村振兴应充分考虑农民生计与养老问题
近两年,笔者分别在浙西南、赣南、贵州等地调研。笔者调研发现,在偏远落后山区,农民家庭生计与养老问题应当是乡村振兴工作考虑的基本问题。当下,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致富,这对于偏远落后地区而言有些偏离实际。当前各种社会风险高发且老龄化问题不断突显,大规模错位的乡村振兴实践很可能破坏偏远山区农民家庭基本生计和养老方式。
一、偏远落后地区农村乡村振兴实践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方政府推行乡村振兴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合村并居腾出建设用地指标开发县镇房地产、大力开发旅游项目、鼓励农户种植经济作物等。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鼓励资本下乡带动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是当下乡村振兴的基本思路。实践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其一,通过振兴乡村产业造血式扶贫发展,以合村并居推动城镇化,让农民富起来是当前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然而,事实上,不少落后地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屡试屡败,合村并居劳民伤财。近些年,不少地方政府强力推进合村并居已引发巨大社会问题和争议。课题组于2020年7月和2021年5月两次在浙西南山区多村庄调研也发现,当地农民先后种茶叶、猕猴桃、板栗,养青蛙、黑山羊等,均以失败告终。近几年在河南、湖北、苏北等多地农村调研也发现类似问题。
其二,资本下乡搞大规模土地流转,以及通过合村并组、增减挂钩的形式搞房地产开发、旅游开发等都存在侵占农民土地的情况,这些行为很可能破坏农民基本的家庭生计及养老方式。课题组在湖北恩施、浙江丽水等山区农村调研时,不少农户对此提出看法。钟大爷是村民小组的组长,今年60岁,儿子媳妇在丽水打工。老两口之前种了6亩田地,还带了两个孙子孙女。不仅如此,钟德宝还要帮忙照看81岁的大哥。
近几年,政府引进大企业搞旅游开发,整个小组的土地都流转给公司种植烟叶,租金每亩地每年400元。钟大爷5亩地被流转,流转后租金每年2000元,1亩地被村里搞开发建广场征用。自此以后,钟德宝老两口的生活和养老就成了大问题。不少偏远山区农村,农民都比较长寿,不少80多岁的老人身体硬朗还能下地干活。据课题组对当地一个村庄的详细统计,该村80岁以上的老人有100余位,70岁以上的有420位。不少失去田地的老人都感叹说,“要活到八十多岁,还有二十多年怎么过?每个月都找儿子要,还让儿子怎么活?”
其三,家庭养老、村庄养老、老人自养以及国家补助的四位一体养老方式依然是落后地区农村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最为现实也最有可能实现的养老方式。在一些山区村镇,土地更为稀缺,不少农户的口粮地只有几分,这些口粮地就是当地老年农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中年人外出打工,挣钱主要用于孩子教育和自我开支,基本是维持的状态。老人生活就靠这些口粮地以及政府每个月百元左右的养老补贴。可以说,村庄熟人网络、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老人自养及国家补贴等几个方面缺一不可。失去土地,老人每个月要找儿子、媳妇要钱,这让失地老人十分苦恼。不少老人说:“哪怕到了八十岁,只要有地,我就能靠自己,不找儿子不找国家,到地里动一动,身体也好了,没了地就像是丢了魂。”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对于农村社会,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而言,国家社会养老保障难以全面兜底覆盖,土地就成为基本的家庭保障和养老保障,尤其偏远山区农民绝不能失去口粮地。
二、偏远落后地区农民家庭生计与养老的现实与困境
其一,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从全国看,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全国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500万人,其中,有6个省份的老年人口是超过了1000万人。加上人口流动的因素,偏远地区农村老龄化更为严重。老龄人口增加改变了社会的抚养比结构,人口老龄化带来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也使家庭养老的功能不断弱化。这一人口结构及社会抚养结构,决定了老人在能动的时候采取以地养老、居家自养将是多数一般及落后地区老年农民必然采取的养老方式。
对于偏远落后地区农村而言,多数农户都还是“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基本维持型家庭再生产状态。中青年外出务工多数从事低端收入行业,老人在家种地同时兼一些副业,形成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模式,这是农民家庭基本的家计生活养老模式。这种家计模式对偏远地区农户家庭经济再生产十分重要。在中青年还不能顺利在城市安居时,在目前低质量的城市化阶段,半耕的意义十分重大。
其二,对于偏远地区农村(或其他地区)农民家庭来讲,保有土地的经营权不仅是老年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而且对于维持整个家庭的家计模式平衡有着重要意义。村庄、庭院都有社会意义,也承载了农民对生活与生命的寄托。土地加上国家每个月发的一两百元的基本养老保障金,对于家庭养老及老人自养十分重要。同时,不起眼的老人农业及庭院经济对于偏远地区农民家庭也是重要支柱,不仅是养老的支柱,甚至也是整个家庭不可或缺的支持。
三、偏远落后地区农村乡村振兴的可能性路径
就多地实地考察来看,偏远地区农民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恰恰不是要富起来,偏远地区乡村振兴应当在综合考察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基础上,立足实际,制定适合地方的乡村振兴策略和实施方案。
其一,对于偏远落后地区而言,要纠偏地方政府发展主义导向的工作思路,弱化地方政府经济发展压力,强化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责任。打破经济至上的发展模式,应当将农民家庭、生计、养老等综合纳入地区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中。偏远地区农村缺乏工业条件和产业支撑,通过合村并组、增减挂钩、土地流转发展房地产、调整产业结构都很可能成为瞎折腾。
其二,加强村庄社会组织文化建设,激发社会活力,让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逼民致富。当下偏远落后地区农民家庭的普遍需求不是富起来,富起来是要他们自己去城市寻找机会,农民如何富起来绝不是政府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并非没有优势,尤其是一些山区农村,有着环境、人文的独特优势。加上县城缺乏工业基础和就业机会,进县城买房并非是好的选择,而乡村人情纽带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本吸引着不少青年回村。
其三,让农民有退路,尤其应当保障农民的返乡权利,不可搞大拆大建,要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构建城乡结合循环的生活方式,让农民退有所居、退有所养。如果乡村教育能够改善,年轻人外出务工,孩子在老家能够接受到不错的教育,年龄大了在城市干不动了再回到村里养老不失为不错的选择。偏远落后地区农村的乡村振兴要适度,应当以构建基本生产生活秩序,维持当地基本稳定和有序变迁为前提。当前各种社会风险高发,且老龄化问题突显,农民家庭生计养老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和重视的基本问题。
中国社会地域广阔,对于偏远落后地区农村而言,这些地区缺乏产业支撑,很多农民缺乏进城安家的能力。而这些偏远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关于当地乡村振兴的思路还是产业振兴,在其它层面少有作为。应当转变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思路,维护乡村社会的基本生产生活秩序,从各个层面提升农民的获得感,这才是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
(作者王会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