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琅琊榜》的登堂入室之路:网络文学如何拍出正剧范儿
《琅琊榜》的前期收视状况,和主人公梅长苏的幕僚之途颇为相似,江湖有名,庙堂无闻。网络上的青年一代,沉醉于他以病弱之躯扶持靖王、智斗奸佞、昭雪沉冤、重建大业的恢宏传奇,而现实中的传统观众,则对架空历史背景、主人公无所不知的设定,持保留意见。《琅琊榜》并非一部完美的电视剧,然而它曲折艰险的“登堂入室”之路,却反映了当下这个时代,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相互博弈,以及网络文学、人文理想在这个资本时代金钱游戏中的求生之道。
古人“治乱”,今人“搅局”
“我们对历史拥有的唯一责任,就是重写历史。”奥斯卡·王尔德如是说。由古至今的历史小说,不仅是对历史上彼时岁月风貌的有心记录,也是对作者身处的当下时代精神的无意描摹。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典历史小说中“治乱”的结构,与当今网络小说中“搅局”的气质,形成了意味深长的对照。
无论《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是以烽烟乱世开篇、天下平定作结。英雄人物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中揭竿而起,悉数登场,经过和统治阶层的抗争,或是建立了全新的王朝,或是被统治阶层瓦解,天下终于从乱世进入太平。往昔戎马皆付笑谈,“治乱”主题以过去的故事,证明着当下朝代的合法性与光辉前史。
但是在《琅琊榜》中,主人公梅长苏不是大浪淘尽的弄潮儿,而是太平盛世的搅局者。梅长苏入京之前,朝堂上太子已立、誉王制衡,两方势力互有牵制,老皇帝在权术的平衡中获得至高无上的个人威权。梅长苏不选太子、不选誉王,偏偏选中了边缘之人靖王,挑开了风平浪静表象下暗涌的波澜,让朝堂上的政治势力重新洗牌。于是在勾心斗角之中,沉疴泛起,积弊浮现,过去一团和气的平衡被骤然打破。古老帝国不得不在触目惊心的现实中,开始改革与反思。太平?也许。但是真正的盛世,并不需要粉饰,反而呼唤改革。网络小说中风行一时的穿越者、重生者,往往都是梅长苏式的搅局者。他们不是传统叙事中的英雄,而是时代进程中的Bug,他们用新的视角来思考所处的历史,试图抗争“合久必分”与“盛极而衰”,在战争、杀戮、改朝换代之外,在既有的格局内部,寻求温和变革的力量。
用你的方式战胜你,然后重写规则
《琅琊榜》中耿直不屈的靖王,与足智多谋的梅长苏,看似截然不同,实则却是一体两面。梅长苏也曾经是名叫“林殊”的无忧少年,但是阴谋和陷害让他褪去了单纯青涩,开始学会冷静筹谋他的复仇之路。而靖王虽然不善变通、洁身自好,但是对夺嫡与治国,也并非没有自己的期待。他们两人互为表里,自己都是对方的隐藏一面,因而在与另一个自己迎面相对时,总是会下意识地回避躲藏。梅长苏假装冷面冷心,靖王假装无欲无求,两位主人公在《琅琊榜》漫长的开局中,时时处于这种拧巴的状态,看得直叫人心焦。一直到故事过半,两人经过“营救赤焰余党卫峥”而相互认同,形象越来越重合,靖王与母亲静妃也在皇帝面前开启了“伪装”模式,整个故事才进入真正的高潮。
靖王所代表的清明理想,必须通过梅长苏的权术计谋才能够实现,这是传统主流话语所隐藏的“痛点”,是千百年来能做不能说的厚黑。而梅靖二人对抗太子、誉王,“我用你的方式战胜你”,则是网络文化中的“爽点”,是吹牛不成反被劈的打脸。然而,“我用你的方式战胜你”不是结局,“战胜之后重写规则”才是关键。前者是满足于让自己活得好,后者则是致力于让更多的人活得好,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金字塔,前者让人获得了中下层次的满足,安身立命、认同尊重,后者则完成了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琅琊榜》的反派刻画并不比《甄嬛传》血肉丰满,主人公的无所不知、外挂全开也常常遭人诟病,但是当《甄嬛传》在《人民日报》“比狠斗坏”的批评下,只能辩称自己的主题是反封建时,《琅琊榜》却能在“胜利之后重写规则”这一点上,开拓出新的天地,骤然打开作品的格局。这里不止于以黑吃黑,也不只是开启了又一个命运的轮回,而是在“以自己不认同的方式取得成功”的沧桑感、悲剧感之后,获得“破除不公、重建天地”的崇高与升华。
网络文学改编作品,如何让原著粉丝满意,让传统观众接受?不是在剧情中增加或者删除所谓“基情”,不是让结尾刻意回归团圆,更不是捆绑一批有人气有话题的鲜肉小花,给个客串就猛刷话题。恰恰相反,《琅琊榜》的制作团队,用一种非常传统、质朴,甚至冒着傻气的认真态度,来面对这样一个年轻人追捧的网络文学题材,最终完成了一个形式上拥有传统美学与古典韵味,内核中却沟通了当代情怀与青年热血的作品。
亚文化如何“入庙堂”
《琅琊榜》并非完美无缺,它最为显著的短板,也是导致它开局不利的关键,仍旧是剧本。尽管对原作中娓娓道来的开篇删繁就简,但就整体效果而言,剧本在节奏把握和矛盾设置上仍旧偏于缓慢,几处高潮也略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
和许多买下版权就拜拜的影视公司不同,侯鸿亮的这支团队在处理网络文学IP时,常常邀请原作者担当编剧,《琅琊榜》也不例外。然而一个有趣的比较是,同样原班人马制作的《伪装者》与《琅琊榜》先后上映,前者的原著作者张勇,本就是职业编剧,原著小说勉强挤入二流,但剧本效果却非常精彩,甚至经过电视台的剪刀手摧残,也能保持大小高潮依次迭起;后者原著作者海晏,小说在数以百万计的网文作品中脱颖而出,文笔显然高出一般水平,但无论是从放出的剧本片段,还是电视剧的最终表现来看,都仍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类似的例子还有朱朱的两部作品《到爱的距离》和《长大》。前者由当时仍在“山影”侯鸿亮团队制作,朱朱亲任编剧,后者由SMG买下,编剧张巍改编,最终也是专业编剧的版本更胜一筹。哪怕是在网络文学界已经封神的顾漫,她亲自编剧的《何以笙箫默》,最终遭到一片诟病,反而是群众基础不如前者的《杉杉来吃》,在专业编剧工作坊的改动下,略调结尾,让一个“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网络言情,变为女主角最终通过奋斗,在同样拥有事业和自我之后才与男主角结合的励志故事,反而受到好评。
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虽不能以“网文作者不如专业编剧”一概而论,但当网络文学作者参与影视创作时,专业编剧的辅助指导确实不可或缺。网文作者那种鲜活生动的“讲个好故事”的本能,会在编剧技巧的帮助下,焕发出更大的生机。侯鸿亮团队的编剧尝试给予了网络文学作者一个宝贵的机会,让亚文化群体与主流影视产业之间形成了人才流通。长远看来,不同文化圈子之间的交流输出,有利于文化的整体发展,最终形成网络文学、主流文化与资本利润之间的良性循环。
《琅琊榜》将会成为大众文化领域被长久讨论的一个范例,不是因为出色的收视成绩或惊人的口碑评价,而是《琅琊榜》及其制作团队,在这个官方关注、资本涌入、网络文学自身也谋求变革的时代节点,进行了诸多尝试与探索,为后来者提供了新的领域和方向 。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