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建全球科创中心的四个目标
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网络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与耦合,加速了全球创新资源的国际流动,极大地改变了创新资源的空间配置格局,并促使网络中的一些节点区域成长为创新能级高、对外辐射功能强劲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指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大,从而在全球价值网格中发挥显著增值功能并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区。作为世界创新空间的极化区域,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世界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策源地,而且是全球先进文化、制度的先行者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推动者。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功能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关注的创新内涵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创新三者的有机结合,即同时强调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功能,并延伸至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一是科学研究功能,集聚众多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集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为一体,是世界新知识产生的重要源地。
二是技术创新功能,集聚大量世界级的科技型企业、跨国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公司,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产生大量新技术,并通过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带动世界产业变革。
三是产业驱动功能,新技术的发明和市场化不仅会催生新的产业,同时能推动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和国家实体经济竞争力。
四是文化引领功能,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会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塑造新的商业文化,从而引领全人类的文化发展。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四大功能具有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推进和升华的内在逻辑关系。科学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变革和转型升级,文化引领则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两大基本功能,产业驱动和文化引领是科技创新中心的两大派生功能(下图)。产业驱动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根本目的,文化引领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也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最高境界。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本质上是多要素组成的区域创新系统,但其并非一般的区域创新系统,而是一种进化到顶极状态的区域创新系统,它是多因子共同作用、多层面相互叠置形成的结果。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组成结构可归纳为3个层次8种要素:人才是最高层次的要素,它渗透到其他各个要素之中,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核心要素;主体层次包括大学、企业和政府三个要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需要若干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需要一批创新“引擎”企业的引领,需要一个奋发有为政府的推动;支撑层次的环境要素包括许多方面,其中四个最主要的要素,包括创新文化、创新资本、创新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等(下图)。
第一层次核心要素,主要是人才。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核心和关键,而其他创新主体要素和创新环境要素的功能都是以人才要素为核心展开的。人才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唯一执行者,始终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直接参与到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产品创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第二层次主体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大学与政府。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导者,而“引擎”企业是城市和区域科技创新的发动机,对整个城市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带动和组织作用。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主阵地,是城市创新氛围的塑造者,现代大学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于一体,为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政府是城市和区域发展中的能动性要素,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创新环境的维护者和创新氛围的塑造者。
第三层次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文化、资本、设施及服务。创新环境要素构成了整个城市和区域创新活动的背景,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和发展的支撑。其中,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与科技创新活动是“鱼水关系”;健全的风险资本市场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创新基础设施不仅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还能通过人才会聚效应推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定位
从国家层面来说,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技创新中心”),首先要在全国科技创新格局中发挥引领作用,要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龙头”和“引擎”。在科技创新实力方面,上海应该是全国的“排头兵”,科技创新综合实力领先全国;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上海应该是全国的“先行者”,率先突破制约创新的各种体制机制瓶颈,试验探索既符合国际惯例、适应创新发展,又契合中国国情、具有上海特点的创新制度安排和治理体系;在企业和产业创新方面,上海应该成为中国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源头,成为创新型企业集聚的高地,并涌现创新龙头企业;在创新文化和环境方面,上海应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新文化风向标。
从全球层面来说,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定位至少应包括4个方面:一是成为世界创新产品的生产源地。集聚大量世界级的科技型企业、跨国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公司,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产生大量新技术、新产品,并通过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带动世界产业变革。掌握一批前沿科学研究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涌现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众多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成为新兴产业的世界战略高地。真正做到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培育形成并集聚一批创新“引擎”企业和跨国公司,不断涌现新的企业、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科技成果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研发服务、科技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充分发展。三是成为世界创新文化的传播中心。全社会创新创业意识强烈、文化氛围浓郁,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制度健全;跨国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活动频繁,积极举办全球性科技创新论坛;拥有国际一流的科技期刊;具有引领全球的科学理念、产业文化和商业氛围,成为全球新的生产理念、商业文化和消费观念的发源地。四是成为全球创新资源的配置中枢。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和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集聚,拥有国际一流的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全球创新资本汇聚,科技与金融有机融合。国际技术交易发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格局,具有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综合能力和多元化渠道载体。
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
1.实施开放式创新,提高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在科技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应以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着力推动实施开放式创新,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要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总体格局中,重新审视上海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理念、目标和思路。继续发扬海纳百川的优良传统,促进国内外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加速向上海集聚,形成强大的资源集聚能力。在集聚的同时,增强辐射服务能力,“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服务和辐射能力的机构、设施和成果,推动上海在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和服务全国发展中提升综合服务辐射能力。
2.深化自主创新,促进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是上海当好科学发展先行者和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使命所系。上海应着力改变“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用)”的传统思维,既求所在(用)、更求所有,支持本土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强化自主核心专利、高端品牌和关键标准的创造、应用和保护,从参与创新走向主导创新。坚持以本土机构为主体,在对全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估的基础上,聚焦重点领域,选择一批关联度高、带动性广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举全市之力联合攻关、重点突破,增强对全球创新活动的主导性和掌控力。
3.推动协同创新,提高城市创新效能
协同创新既是当代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要求,更是上海提高创新效率、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市的迫切需要。上海应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着力点,完善核心资源形成机制、企业动力激活机制、市场价值实现机制,优化部市合作、部门协作、区域协同、市区联动、军民融合等机制,推动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符合国际规则的创新制度安排,加快建成要素齐全、布局合理、运行高效、合作开放、互动充分并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城市创新体系,提高城市创新效能。
4.推进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创新价值实现
商业模式创新是实现创新价值、增强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上海要坚持创新的市场导向、应用导向、价值导向,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抓住“微笑曲线”的两头,坚持城市功能提升、市场需求引领和新技术应用带动,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国内外创新创业资源,推动产业发展内生机制和产业组织创新,培育发展创新集群;加快发展研发产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不断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品牌化、网络化、国际化经营,增强上海创新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抢占全球价值链高端。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