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吴亦凡倒掉,一些粉丝还没有站起来

澎湃评论员 与归
2021-08-01 11:4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在吴亦凡被各种爆料后,法律终于迈出了重要一步。7月31日晚,据@平安北京朝阳 通报,吴亦凡因涉嫌强奸被刑拘。

对此,有人表示在意料之中,有人表示不敢相信。而有的人,还依然选择相信自己的偶像,并心甘情愿为之“守候”,纵然她们能够立足的现实根基,已经一块一块被掰掉。

这促使我们去思考:当下的偶粉关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它存在什么弊端,需要怎么改变?

在平面媒体时代,偶像和粉丝之间不仅有着明显的距离,也有着明显的距离感。偶像和粉丝之间,是靠偶像的具体作品沟通的:比如粉丝看了偶像的某部电影、听了偶像的某首歌,仰慕之。而粉丝和粉丝之间的交流,也都是基于此。

彼时,偶像和粉丝之间的互动,基本都是一对多的,且没有那么多的循环往复。

如今,偶像和粉丝之间,已经少了很多界限,他们有见面会,有后援会,有各种各样的粉丝组织,且对内管理的严密性、对外操作的一致性,都深深将粉丝和偶像捆绑到一起。

粉丝,不再仅仅是偶像作品的欣赏者和购买者,而是同时扮演了组织者和生产者的角色,成为偶像产业链的一部分,甚至成了偶像的附属资源。一些高度集中的忠实粉丝团队,其所能产生的影响力和利益价值,俨然胜过一般固有的经纪团队。

在这种深度捆绑的模式下,很多粉丝其实已经被工具化,丧失了自我。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社交媒体看到,当吴亦凡最直接的合作伙伴——代言品牌纷纷与其解约时,还有一些粉丝在拼死维护和辩护;甚至当警方已经明确公布,吴亦凡涉嫌强奸被刑拘后,还有一些粉丝在念叨着“哥哥没有错……”

有人说,吴亦凡涉嫌强奸,和一个普通人涉嫌强奸,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是的,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角度讲,这确实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吴亦凡作为一个顶流偶像,且粉丝群体多为年轻女性,其又以好看的皮囊著称,这就有了很多社会化的启示。

职业化、商业化、产业化的偶像是什么?它只是聚光灯下被营造出来的充满人设气质但缺乏血肉人心的木偶。你能看到的,只是偶像被刻意释放和放大的一面,光亮永远对着万众,可是灯光背后,却是难以瞥见的阴影。

吴亦凡被刑拘,就让我们看到,那些阴暗的角落里,可能不再只是时不时显现的道德问题,而是有了违法犯罪的痕迹。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很多时候,并不是远处的偶像,真的有多美,而是这种距离,淡漠了很多东西。我们看不到,便会自然而然地有一些美好的想象去填补。但是这种想象,往往是一厢情愿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所以,让偶像和自己之间有距离,就是在抵御这种不确定性,就是在保护自己。

现在,娱乐生态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偶像和粉丝之间的物理距离愈发近了,她们可以见到偶像、触摸偶像,甚至和偶像产生一定的实质关系;但是偶像和粉丝的精神距离,其实是更远了。

你所能看到的偶像,根本不是一个具体的、完整的、独立的人。那么,又有何种理由就此去谈爱与信任?

所以,永远不要相信什么人设,永远不要迷信一个人,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自己的偶像,尤其是不能让偶像左右自己的思想意识。

眼下,法律的正在回归法律,我们相信,吴亦凡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一定会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这件事情留给我们的思考,不能就此停止。这不只是一个普法事件,还是一个普娱事件、普智事件。

那种盲目的、疯狂的、歇斯底里的追星心态,真的该调整了。

    责任编辑:王磊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