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与新疆民乐团上演“双城协奏” :我们新疆好地方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5-10-11 15:03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大型民族音乐会“我们新疆好地方”演出现场。

10月10日,上海民族乐团携手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在上交音乐厅举办大型民族音乐会“我们新疆好地方”。上海与新疆在民族乐声中“双城协奏”,也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上一份大礼。

相较以前的传统民乐演出,昨晚演出现场的热烈程度,超出了上海民族乐团的想象。演到最后,两团演奏员尽兴到雀跃,观众亦跃跃欲试,要从座椅上弹跳起来。“音乐厅完全是欢乐的海洋。这种民族融合,不是喊个口号能得来的。文化和艺术的力量,超出你的想象。”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感叹说。

1960年代,上海曾有数十万知识青年在“我们新疆好地方”的歌声中远离家乡参加援疆建设,上海和新疆自此形成深厚情感维系。2013年,文化部提出,要求通过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认同,全面推进新疆文化建设,实现以现代文化引领新疆发展的目标。上海民族乐团此番与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同台合作,正是在深入文化援疆的契机下水到渠成。

今年亦恰逢上海文艺院团改革,罗小慈坦言,“生存上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更能专心创作,培养人才。” 为筹备音乐会,民乐团在前期准备过程中下了不少功夫。7月,民乐团艺术总监王甫建专门带了一批年轻演奏家,并在全国范围选出一批青年作曲家赴新疆实地采风。他们深入达坂古城、天山脚下,与当地音乐家交流,也学习当地民族乐器的配器和演奏手法。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罗麦朔、沈阳音乐学院教师王云飞、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姜莹、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硕士研究生李博禅、青年作曲家王丹红,各掘潜力,在此基础上新写和改编了一批与丝绸之路、新疆人文精神相关的作品。

热烈铿锵的民族管弦乐《边疆处处赛江南》为昨晚的音乐会启幕。音乐会上半场几乎被新疆经典民歌包圆,《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改编金曲一出,维吾尔族风情瞬时飘满全场。下半场则主推五位青年作曲家的创作,《楼兰意象》、《天山晟》、《丝绸之路》等新作一奏,

灵动中尽现清新,并不比老歌逊色。

演出现场

两团始终同坐于台上,38人的新疆团位列舞台正中央,近80人的上海团分列两侧,另有一支合唱团居于舞台后侧,相当于一重另类布景。从开场到结束,两团基本都是热烈又喜庆的双团合奏。

两团乐器与演奏风格各有不同,合奏起来可有难度?“是有一个适应过程。”罗小慈坦言,两团乐器形制不一,乐声吹奏出来音频、音色也不相同,对作曲家的写作和改编提出了更高要求,“民歌改编,我们不是很口水化地弄一遍旋律,而是要重新编创,仔细琢磨维吾尔族乐器与汉族乐器的特色,不然很难听。写作新曲,既要好听,有新意,还要有时代感,这也是挑战。”

演出前一个月,上海民族乐团就派了指挥赴疆为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排练。直到昨晚顺利同台,这番合作在罗小慈看来,对两方都助益甚大。“新疆的民间音乐资源非常丰富,民歌也多,但他们缺创作人才,也缺演奏的基本功训练。我们在技术和创作资源上稍强,但城市里长大的小孩,对音乐的敏感度和理解稍弱。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少数民族血液里的奔放、热情和张力,那种原始的音乐冲动,我们不及人家。”

演出现场

一路排练、走台、演出下来,罗小慈越来越感受到双方在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提高,“这点非常有价值。”在她看来,让上海民族乐团那些常年逛星巴克的城市年轻人,走进内陆感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对他们今后的艺术之路也会有启发,“这场音乐会的最大特点,是艺术上的深度融合,艺术融合则体现出中国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团结。”

“我们新疆好地方”让两个民乐团都享受到了甜头。罗小慈表示,上海民族乐团明年也有去新疆巡演的计划,同时他们也有意将“我们新疆好地方”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通过与‘一带一路’沿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音乐交流与合作,来扩大中国民乐的影响力,增进交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