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让古建筑成为儿童美育的活教材

2021-07-31 10: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如今,古建筑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古建筑不仅蕴含历史、文化和智慧,还有艺术和审美的超高价值,同时,古建筑也是儿童美育的“活教材”,如何让年幼的他们认识并了解古人的营造技艺,理解匠人们创造和传承的精神?又如何生动地带领他们感受手艺的魅力?

正在上海宝山区智慧湾举行的“出发·去江南——青少年江南古建艺术季”展览,一堂生动的木工工作坊活动展现了一次寓教于乐的体验,让孩子们与古文化架起连接。

“出发·去江南——青少年江南古建艺术季”展览现场 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孩子们听老师讲解

在展厅内侧的小教室里,一群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穿上防护围裙,听老师讲解。这些小小木匠年龄从6岁至12岁不等,他们参观完整场展览后,满心期待地迎来自己的木工初体验。

他们分别坐在三张长方形工作台边,桌上的木片、铅笔、图纸、复写纸、砂纸还有台钳,让孩子们有些摸不着头脑。

工作台上陈列的工具

“小朋友们,今天的挑战是‘木头大变身’,大家可以选择用薄的木片做书签,或是用厚一点的木块做一个钥匙圈。你们想做什么花样可以自己画,也可以从桌上的图纸照着画”,来自此次工坊活动的承办方,本次的策展方之一上海燊榕古建保护研究中心的小贾老师介绍起来。

“变身”的第一步是打磨木材,孩子们拿着砂纸在木片四周来回擦拭,发出“呲啦呲啦”的声响。

孩子们首先要打磨木片,使其表面光滑平整

有小朋友说这像给木头“洗澡”,在场的大朋友笑了。童言稚气却颇有道理,如同人们打扮,换装前总要梳洗干净。“这也是触觉激发的直觉想象力”, 展览策展人之一、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上海燊榕古建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丁艳丽向记者解释,“触觉是孩子们吸取外部信息的重要感觉,而今天他们所获取的就是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元素——木”。

展览现场陈列着中国古代建筑常用的木料

薄片和厚片分别是榉木和胡桃木,前者是江南地区特有的木材,纹理清晰,质地均匀,色调柔和;后者有直线、波浪或曲线的树纹,稳定性强,不易变形。两者皆易于手工加工,且都是日常家具的用材。“这些特性和普遍性让孩子们更容易认知,他们的手里的木片可能就是他们家里桌子、椅子等家具的‘来源’”,丁艳丽说。

袁同学画好了龙猫

木头“洗澡”后,就得“造型”。孩子们一笔一画地勾勒出自己喜欢的图样,不一会儿,木片上出现了龙猫、树叶、胡萝卜、超人等各种图形。接着,贾老师等一众志愿者在几个桌角上按上了固定用的F夹,还拿出了几把拉花锯。

在志愿者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拿起拉花锯

孩子们感觉要用上厉害的道具,纷纷变得兴奋起来。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他们将画好的木片嵌入架子,大胆地拿起锯子,随着老师手把手的辅导,上下左右来回拉动。他们远比大人们想象的能干,团队里的大哥哥,12岁的袁同学掌握了要领,很快就锯出了龙猫,为了让弧线边缘更流畅,他重新拿出砂纸,耐心地打磨。

龙猫成型中

 

小工匠,力气不小

年纪尚小的几个孩子不甘示弱,随着老师的指示,把锯成形的木片置入台钳,大胆地拿着锉刀进行修饰,动作也有条不紊。记者问他们怕不怕,得到的都是否定的答案。

小伙伴们一个个专注创作。拿着锉刀的女孩自信且仔细。

这份果敢和仔细也使他们很顺利地进入了后续的上色环节,有的照着图纸对应地画,有的则尽情发挥创想,比如红唇的龙猫、五彩的蝙蝠,还有用刚刚锯下来的边角料做成的两辆地铁车厢……志愿者老师还替孩子们的作品打孔,安装环扣等配件,完成了最后的“定型”。

孩子们为自己的作品上色

“看古建筑时候,我们往往被先辈的奇思妙想所震撼,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是一样。我们采访过不少当代建筑、家具设计名家,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童年深刻地影响了未来的创作”,丁艳丽看着小朋友们完成的作品感叹不已。

孩子们的奇思妙想都体现在了作品里

“古建筑复杂的知识、技法和情感,或许一下子很难让孩子们理解,但经由一片木片的创作可以让他们表现出个性、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情绪。他们去感受材料,创造变化,发挥畅想,这和古人造房本质上是异曲同工的,而过程中,他们的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激活,甚至有了突破”,她说。

袁同学的龙猫最终定型

有趣的是,工坊活动所在的“箱空间”门外,就是世界上最大规模3D打印混凝土步行桥,它是新时代新技术进步的见证,也是我国建筑工业发展的标志之一,它与古建筑展览交相辉映。

世界上最大规模3D打印混凝土步行桥

据悉,此次“出发·去江南——青少年江南古建艺术季”将持续至8月31日,除了智慧湾的现场展览,主办方还特别推出以艺术季特别活动“江南寻宅云课堂”、艺术课程、工作坊、江南古建绘本创作等活动,持续为孩子分享古建筑的魅力,公众可从“文旅宝山”、“上海燊榕古建保护研究中心”微信公号了解更多信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