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俾斯麦,一个将德意志普鲁士化的政治强人
俾斯麦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也许是他通过铁血政策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但是将德意志普鲁士化无疑是他最重要的政治遗产。无论是统一的德意志,还是德意志军国主义化,无疑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本文摘自《帝国的崛起:从普鲁士到德意志》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出生于1815年4月1日,他的父亲是一位容克贵族,远在霍亨索伦家族之前他们家族便已经在勃兰登堡扎下了根。俾斯麦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伟岸体格, 还和大多数人一样继承了母亲的聪慧头脑。他的母亲是门肯家的女儿,她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公务员,她的祖父则是莱比锡的一位教授。先后在柏林的文理学校以及哥廷根和柏林大学求学的俾斯麦,注定要展开自己的外交生涯。
俾斯麦
在1848年爆发革命那年,俾斯麦表现出了自己作为强硬保守派的立场,坚持维护君权,不管掌权的是霍亨索伦家族还是哈布斯堡家族。然而,君主的无耻行径使他深感受伤,当时无政府的社会也使他深恶痛绝,因此他暂时归隐田园,但1849年他又进入新组的下议院。对于“把普鲁士融入德意志”这样的说法,或是国王王权受制于民主暴民这样的做法,他都表示强烈反对。
1851年,俾斯麦接受任命,成为了普鲁士驻法兰克福邦联议会代表。在法兰克福的这段日子对俾斯麦而言就好比路德的罗马之行一样充满意义。他逐渐了解了奥地利的行事方式,特别是了解到奥地利对普鲁士根深蒂固的敌意。“在法兰克福任职不久,他便得出了一个结论:普奥之争不可避免。为了这场斗争,他也做了许多准备:他拉拢小国,加强它们与普鲁士的经济联系;他要求普鲁士国王在欧洲采取更 独立大胆的外交政策。在法兰克福,俾斯麦还定下了一条体现在他后期政策的铁律:“普鲁士与俄罗斯的关系绝对不能疏远。在整个欧洲大陆的盟友中,唯有俄罗斯最容易与普鲁士结盟,因为俄罗斯一番心思都在东方。”因此,在克里米亚战争 中,普鲁士绝对不能与英国和法国结盟。“我们完全没有和俄罗斯打仗的理由,在东方问题里我们也没有要和俄罗斯打仗的利益纠纷……俄罗斯和我们结盟这么久,我们没有理由攻打俄罗斯,除非是惧怕法国或是为了讨好英国和奥地利。”俾斯麦倒是毫不惧怕法国。他曾短暂访问过巴黎,因此有机会摸清这位新国王的斤两。虽然如此,普鲁士可以通过法国削弱奥地利的势力。总而言之,普鲁士和德意志能用的一切力量(比如意大利)都不能浪费在推动甚至维护奥地利的利益上。
1859年,俾斯麦调任驻彼得堡大使,在那里度过了三年并发挥重大作用后,他又成为了驻巴黎大使。但这份工作他只做了几个月。1862年9月他被召回柏林——唯有他才能处理国内的宪政危机。从那天起,他先后担任普鲁士首相、北德意志邦 联首相以及后来的德意志帝国首相,一直掌握着普鲁士和德意志的核心权力。如果把普鲁士比作一艘大船,那么俾斯麦就好比领航员,他一路指引普鲁士穿越各种狂风暴雨,直到1890年才被新上任的年轻国王“抛弃”。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在那 些年里,他一直“在半专制国王和半宪政社会下担任宰相,一方面要考虑皇室,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然而,他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在就任之前他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他在法兰克福、彼得堡以及巴黎(虽然很短暂)的外交经历使得他能亲身体会到德意志现行政治系统的无能以及欧洲外交关系的错综复杂。
1863年,丹麦国王、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爵腓特烈七世去世,因为无嗣,这两个公国的归属权问题再次被提起。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分为三个部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就是第一部分。他以巧妙的手段利用了这个难题,为后续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德意志邦联议会马上提出让奥古斯滕堡的腓特烈亲王继承公国,并要求撤销3月30日的宪章,但遭到丹麦反对,于是萨克森和汉诺威军队进入荷尔斯泰因,代表德意志邦联和腓特烈亲王占领了那里。
在两个公国的战争很快结束了,8月,丹麦放弃了无望的战斗;10月,签订了《维也纳和约》,丹麦将两个公国割让给奥地利和普鲁士。“这是一种违反国际公法和原则的高压暴力及破坏行为,招来全欧洲的指责,如此霸道的掠夺在历史上仅次于瓜分波兰。”
在俾斯麦的棋局里,这还不是最难走的一步。真正困难的是怎么才能排除奥地利和奥古斯滕堡的腓特烈亲王,然后让普鲁士独占这两个公国?
如今奥地利正极力支持奥古斯滕堡家族的主张,并称这两个公国应作为德意志邦联的成员国交给腓特烈亲王。因为普鲁士国王和议会对奥地利表示支持,所以俾斯麦只能暂时承认腓特烈亲王的地位,但俾斯麦也提出了自己条件,目的是让腓特烈亲王的国家在外交和军事上完全臣服于普鲁士。腓特烈亲王拒绝了这些条件,普奥之间,大战似乎一触即发,但其实两国都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1865年8月14日,双方结束了加施泰因会议,奥地利暂时得到了荷尔斯泰因,普鲁士得到石勒苏益格和劳恩堡,而且有权建立一条由北海通过荷尔斯泰因直通波罗的海的水道。基尔港成为德意志邦联舰队的基地,但港口其实是由普鲁士控制的。
在加施泰因会议上,各方对真正的问题避而不谈,只是想掩饰双方的分歧,这为俾斯麦争取了时间。在真正对奥地利出手之前,俾斯麦希望能确保自己在欧洲的立场。1863年之后, 普鲁士与俄罗斯的友好关系定了下来,英国可以暂时不用管, 接下来必须要得到法国和意大利的支持。
1865年,俾斯麦和拿破仑三世进行了著名的比亚里茨会谈。拿破仑三世最近在武力干涉墨西哥时遭遇失利,本来就深感不悦,他不满于法国的现状,渴望在国内外重建威信。精明的俾斯麦正好可以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拿破仑三世很容易就成为了俾斯麦的猎物。另一方面,意大利问题严重损害了拿破仑三世在法国宗教人员心目中的地位。如果能够把罗马留给教皇,拿破仑三世是乐意帮助意大利完成统一大业的。对此,俾斯麦准备好了他的解决方案。拿破仑三世要先把威尼斯赠与意大利,然后意大利帮助普鲁士对抗奥地利。至于法国,等到普奥都筋疲力尽,拿破仑就可以居中调停,而作为对拿破仑的小奖励,普鲁士会提出把一片土地割让给法国——或许是莱茵河边境,或许是卢森堡,或许是部分比利时,或许是部分瑞士。俾斯麦向拿破仑三世做了很多暗示,但却小心谨慎,绝不轻易做出承诺。他在比亚里茨连一份文件都没有签署过,免得给自 己这个充实的假期留下不好的回忆。
俾斯麦在意大利赢得了初步的成果。意大利国王维克 托·伊曼纽尔二世以一种雅量,首先向奥地利伸出了橄榄枝。1865年,他主动提出要帮助奥地利对抗普鲁士,同时要求得到 威尼斯作为回报。奥地利皇帝自然是拒绝了,但此举并不明 智。1866年4月,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与俾斯麦达成了协议:如果未来三个月内普奥之间开战,意大利也会向奥地利宣战。
也就是说,俾斯麦有三个月时间来挑起与奥地利的战争。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自腓特烈大帝以来,普奥双方总是不可避 免地存在冲突,如今它们迎来了最终的较量。
到了1866年,这场冲突再也推迟不了了,普鲁士与意 大利的协议也不允许再推迟。加施泰因会议的价值如今显现了 出来。普奥双方的分歧再次出现。俾斯麦提出抗议,表示奥地 利的做法相当于鼓励奥古斯滕堡家族夺取荷尔斯泰因。普军 因此进入荷尔斯泰因,逼迫奥地利撤军并向邦联求助。俾斯麦谴 责邦联,认为这个组织就是德意志软弱的根本原因。6月14日, 邦联议会同意动员邦联军队对抗普鲁士;同日普鲁士正式退出邦 联,并于次日(6月15日)向萨克森、汉诺威以及黑森宣战。6月 18日,普鲁士又向邦联内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其他成员国宣战。
这场战争虽然短暂,但极其激烈。不到六个星期的时间, 普鲁士就把奥地利甚至整个德意志踩在了脚下。到了6月18 日,普军便占领了汉诺威、黑森和萨克森。汉诺威军队虽然 一开始在朗根萨尔察获得了胜利,但是到了28日,也向沃格尔·冯·法尔肯施泰因将军投降。汉诺威的投降书宣示汉诺威王国覆灭以及被并入了普鲁士。
与此同时,普鲁士大军的主力部队集结在波西米亚,其中 一支由腓特烈·卡尔亲王率领,取道萨克森;另一支由王储率 领,取道西里西亚。为期一周的战役在克尼格雷茨落下帷幕 (7月3日),普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奥军;不到月底,普军便已迫近维也纳,但俾斯麦劝说国王威廉一世放弃进入奥地利首都;双方于7月26日签订和约,现代历史中十分关键的一场战争就这么结束了。
双方于1866年8月2日在布拉格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俾斯麦对其中的两点要求非常坚定:其一是奥地利必须承认解散“现有的德意志邦联”以及“同意在奥地利帝国不参与的情况下组成一个新的德意志邦联”(条例第五款)。其二是威尼斯必须交给意大利。而在别的事情上,俾斯麦希望尽量对奥地利宽容一点,从而更顺利地达成战争的最终目标。战争的补偿条件十分宽松,而且遵从奥地利的特别请求,保留了萨克森的完整性。汉诺威、黑森-卡塞尔、拿骚、 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自由市,还有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这两个丹麦公国都并入了普鲁士;但根据条例第五款的要求,石 勒苏益格北方地区的人口可以进行自由投票,自主决定是否回归丹麦。美因河以北的所有国家在普鲁士的领导下组成一个北德意志邦联,而美因河以南各国也可以建立它们自己的联盟。下一步就是要确定它们和北德意志邦联的关系。
尽管除了威尼斯以外,奥地利没有损失任何领土,但七星期战争对奥地利、普鲁士和德意志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奥地利不再是德意志的一部分,普鲁士终于在北德意志获得了毫无争议的支配地位。
为了正式确立这一支配地位,普鲁士向北德意志邦联各国发出了一份协议草案,总共有22个国家签署。签署国承诺派遣全权代表前往柏林起草宪法,这份宪法接下来会上交到由各成员国按照人口选举组成的制宪大会。这些代表于1866年12月聚 首柏林,1867年2月7日宪法草案获准通过。2月24日,制宪大会召开;4月16日,宪法获得通过;随后这部宪法上交到各国议会,并在各国议会通过。
1867年7月1日,北德意志邦联正式成立,其成员国包括21个邦国。邦联主席的首个正式法令便是任命俾斯麦为邦联首相,最重要的是,邦联首相是这部宪法的基石。对于这部新宪法,莫里尔爵士(当时的英国驻达姆施塔特大臣,后来成为罗伯特爵 士)在1868年在写给自己长官斯坦利勋爵的一份备忘录有过非常精准的分析。1 莫里尔爵士说道,我们一定要把北德意志邦联看作是在“大普鲁士主义和小德意志主义”之间的折衷做法;但这个邦联的立法中心显然是在北德意志,而非普鲁士议会。然而普鲁士国王的权力极大,议会众人“除了能和俾斯麦协商之外,也做不了其他的事情”,因此感到非常无力。邦联主席的权力,即使在纸面上,也是相当可观的,但这种权力最终还是源于普鲁士国王,更源于首相的个性。“首相就是那根弹簧,他就是那根中心轴,正是他推动了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当时整个邦联机构的各项职能都没有落实到邦联宪法上,只有最初设计这个邦联的人才能决定这些职能具体是什 么。”因此,邦联的重要职能越来越多落到了这位统管一切的首相手中。
虽然从某种程度来说,莫里尔对俾斯麦的偏见影响了他的分析,但总体来说,这一分析既敏锐又准确。不是普鲁士融入了德意志,而是北德意志融入了普鲁士。
这个观点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四年后北德意志邦联可以继续扩展,最终转变为德意志帝国。在法兰克福见识到旧邦联的 无用和奥地利对普鲁士的敌意之深后,俾斯麦就一直在为了这 个目标而奋斗。如今,普鲁士距离统一德意志只有一步之遥, 而俾斯麦通过击败法国走完了这一步。
书名:帝国的崛起:从普鲁士到德意志
作者:[英]约翰·马里奥特 [英]格兰特·罗伯逊 著
译者:褚嘉君 译
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
出品方:华章同人
出版时间:2021年6月
书系:华章大历史
华章同人书系推荐
END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原标题:《俾斯麦,一个将德意志普鲁士化的政治强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