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62】何文君:“联合国社区”的大管家

2021-07-30 13: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与金华日报社、金华广电总台联合策划推出“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特别报道,以一人一短文一微视频的形式,选择全市百名各领域、各年龄层党员,链接建党百年来发生在八婺大地的动人瞬间。

今天推出第四篇章“春潮涌动、八婺先行”之《何文君:“联合国社区”的大管家》。敬请关注。

何文君:“联合国社区”的大管家

走近鸡鸣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门处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联合国社区”的中英双语门牌设计大气醒目。一眼望去,不同肤色、衣着各异的居民来往如常,他们在这里工作,自如生活,乐享学习,与当地居民相邻共居、守望相助、亲如一家。这里,随处可见的国际化景象,彰显出鸡鸣山社区的和谐包容、文化多元。

这里,有一位受人尊敬、为民办事的社区党委书记,居民们一提起她,个个赞不绝口,她就是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何文君。

何文君(左一)

这位85后年轻干部,从2017年来到鸡鸣山社区后,便一心扑在社区建设发展、居民家长里短的琐事中。短短3年多时间,社区的商业街从最初的经营乱象变成如今焕然一新的网红打卡地;社区在全省率先成立“中外居民之家自治委员会”,形成“以外调外”新模式,让外国居民生活和工作更自如;疫情期间,社区中外居民携手抗疫,上演了一个个暖心的故事……在何文君的积极努力中,“联合国社区”大家庭越来越融洽兴旺。

01

提供贴心服务

融合国际大家庭

“这个社区很特别,外来人口较多,且融合了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我们在组织社区活动时,更要考虑这一点,包容差异,促进中外居民和谐共处。”何文君表示。

据了解,鸡鸣山社区目前有29个少数民族的2800余名同胞以及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1388名境外人员。在这里,我们经常能见到不同肤色的“老外”,他们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在社区里生活、交朋友,同时,他们以社区为家,在这里帮助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而这背后,是何文君的一次次上门走访、调研、记录,是她默默无闻地对外国居民的需求给予回应。

每次有新的外国居民搬进来,何文君都要上门走访,了解其家庭情况并详细记录在册,同时,对方遇到任何困难,她都会第一时间帮忙解决。也就是在这一次次的走访调研中,何文君发现了许多“人才”。

来自伊朗的哈米在义乌做生意10多年了,会说英语、法语、波斯语等6种语言,超强的语言天赋,加上一副热心肠,何文君便邀请他担任社区的“国际老娘舅”。“哈米作为第一个加入社区治理的外国人,的确帮了我们大忙。”何文君说,小到买电话卡,大到申请注册公司,社区里的许多“老外”遇到问题都会来找哈米。更令人惊喜的是,哈米的热心,也切切实实为义乌许多经营户追回了海外欠款,获得了义乌经营户的信任与喜爱。

为了让更多的“哈米”加入到社区治理工作中,何文君主动对接,在全省率先成立“中外居民之家自治委员会”,形成“以外调外”新模式。而“国际老娘舅”专门调解辖区外国人矛盾纠纷,帮助社区宣传各项政策。同时,何文君还聘请了包括马飞、哈米在内的几位境外人员,担任社区惠民议事会成员,社区有重大事项需要征询意见和讨论的时候,他们与本地居民一样拥有发言权。

“我喜欢中国文化,做包子、做月饼、做中国菜,这些都是我来中国才接触到的,我很喜欢义乌。”伊朗客商库利亚说。如何更好地管理、服务好外国居民?何文君认为,要让他们参与进来,成为自治主体。近年来,社区积极利用“家门口的孔子学院”,为境外人员免费培训汉语,同时常态化开展中外邻居节、汉字大赛等品牌活动,以文化交融拉近距离,共创国际融合大家庭。

“不过,要想免费学习汉语是有条件的。”何文君笑道。此前,她积极推动并实施了“联合国”护照志愿积分制推动双向服务。“外国居民要参加免费汉语培训,须集满72个积分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比如给‘英语角’授课,每小时积1分;参加‘洋打更’活动,每小时积2分……”通过这种以“服务换服务”和体验式参与管理模式,让外国友人更多地参与社区活动,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截至目前,已累计有25个国家的650余名境外人员参加志愿服务达4万余小时,兑换免费课程600余期,有效促进境外人员融入本地生活。“现在在社区居住5年以上的老外就有600余人,能让他们愿意安心留下来,我觉得很满足。”何文君说。

02

中外居民齐抗疫

共创美好家园

“去年疫情期间,正因为有了所有居民的积极配合和协作,我们才能共同渡过难关。”每每回忆起去年初的一幕幕,何文君总是感慨万千。

作为境外人员最多的社区,疫情期间的挑战也是最大的。去年3月,正是境外人员的返程高峰,常住鸡鸣山社区的境外人员基本回来了。不同国籍的外国经营户、采购商、居民穿梭其中,社区里人来人往,防控压力与日俱增。

何文君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刷社区的各个微信群。在“鸡鸣山国际健康监测”微信群里的人数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一位外国友人居家隔离的14天内,何文君都时刻关注着。那时候,何文君特别准备了鲜花、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液,与社区工作人员一户户上门走访,日复一日,不厌其烦。

然而,因居住在社区的外国居民太多了,情况又各不相同,大家常因语言不通,沟通不畅,交流受阻。何文君想,应该让外国居民一起参与治理,共同守护家园。于是,她在群里发起招募外国志愿者,这一举动得到了哈米等外国朋友的热情响应。一支汇集15个国家39位外国朋友的防疫志愿服务队,迅速组建起来。测温、亮码、消毒,这支橘红色的外国志愿者队伍,总是奔赴在社区里的各个角落,这也让每一位居民感到安心、放心、贴心。

那段时间,何文君与同事们、外国志愿者队伍都没有休息一天,他们用辛勤付出,换来了整个小区的“零确诊、零疑似、零感染”。

前几日一大早,“咚咚咚”的敲门声又在鸡鸣山社区独居老人方大爷家门口响起。“方大爷,最近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解决吗?”何文君探进头去。“只要这敲门声一响,我就知道是你来了,赶紧进来。”方大爷拉着何文君的手进了屋,“我家的热水器好像有点问题,可以帮我修一下吗?”“没问题,我这就联系维修人员。”这是鸡鸣山社区开展的“幸福来敲门”志愿活动的一个镜头。

疫情结束后,何文君依托“党建+单元”作战体系,对接整合区域内外社会组织和两新组织,创新性组建社会组织公益联盟。该联盟按照“1+1+N”模式,即由1名党员、1名青年志愿者和N名社会组织志愿者组成95个红色网格服务队,定期开展“幸福来敲门”活动。通过该活动,走近群众,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让社区矛盾不上交,问题不出网格。

03

结合志愿服务

做大党建“朋友圈”

徜徉在鸡鸣山社区,放眼望去,曾经“杂、乱、吵”的问题街变成了美丽的“樱花街”,外国居民也能学习汉语、参与志愿活动,沿街商铺环境更优美、管理更高效了,而多年以前,这里的居民们根本想象不到,如今的社区会变成一个设施完善、管理规范、和谐友爱且全民共建的规模化社区。这一切的改变,都得益于何文君的深谋远虑与前瞻智慧。

“发展是第一要务,党建是第一工程,我们必须聚焦主责主业,做好社区基层党建,必须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构建多层次的群众服务平台。”这是何文君的初心。2017年,何文君调任至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时,已经拥有了10多年基层治理经验。上任之初,何文君便细心调研了社区的具体情况。

鸡鸣山社区成立于2003年6月,由江东四区、金村和樊村、时代广场、星城广场、城市风景合并而成。当时,山脚下的鸡鸣山社区,吸引了2.5万多流动人口,其中就有1000多名外国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场地狭小,社区内污水管网亟须提升,沿街商铺环境亟待整治……面对社区实际,何文君一开始就将重心放在了突出问题上,使得社区在接下来的工作开展中效率更高。

在社区管理工作中,何文君发现,社区内居民总人口较多,但管理人员较少,要想解决“小马拉大车”现象,做大党建“朋友圈”,就得创新党建工作新模式。

为此,何文君率先构建“1+X+Y”的设想,开展红色体系建设。在这过程中,何文君创新地将志愿服务融入党建工作中,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社区的积极作用,以此践行“区域化党建、开放式管理”新模式。

2013年,社区成立了乐众惠民党群志愿服务站,通过每季度一次乐众惠民议事会,根据居民需求陆续成立了32支特色乐众惠民党群志愿服务队,由社区党员、流动党员、共建共驻单位、社会公益组织、少数民族及境外人员志愿者组成,服务整个辖区,辐射义乌全市。

开展“垃圾入箱,环保新时尚”志愿活动,举办流动商铺诚信点赞活动,组织志愿者在社区内开展文明劝导、正向停车等文明活动……此后,鸡鸣山社区各项志愿活动丰富而活跃,社区的党员与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共同助推社区和谐发展,而“党建+志愿”的创新模式,更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的鸡鸣山社区,处处真情涌动,处处团结一心。然而,何文君心中永远有一根时刻绷着的弦,催促着她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原标题:《【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62】何文君:“联合国社区”的大管家》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