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故事 | 制造摩登——近代上海的百货“四公司”
原创 陶正桐 图溯上海
制造摩登——
近代上海的百货“四公司”
作家白先勇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时,曾写过这样的一段文字:“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像是四座高峰隔街对峙,高楼大厦密集的地方会提升人的情绪,逛四大公司,是我在上海童年时代的一段兴奋经验。永安公司里一层又一层的百货商场,琳琅满目,色彩缤纷,好像都在闪闪发亮。那是个魔术般变化多端层出不穷的童话世界,就好像永安公司的‘七重天’,连天都有七重”。[i]
旧上海南京路上的“七重天”
这段文字里提到的永安、先施、新新、大新便是近代上海最为有名的四家百货公司,它们通过引入全新的建筑陈设、商业形象、商品种类、营销模式成功制造并引领了近代上海的“摩登文化”。同时,“四公司”大致簇集在南京路、浙江路的交叉地带,使得这一街区不仅成为近代上海的繁华商业区,更成为“摩登风尚”制造源地与展示窗口。本文将从民国时期的众多报纸、杂志、档案中去打捞、呈现那段“五彩缤纷”的历史。
一
上海是近代中国较早开埠并设置“租界”的地方,由此带来的西方的物质、精神元素无一不震撼着摇摇欲坠的清帝国,同时也预示着上海城市发展新时代的到来。进入民国后上海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其中就包括工商业与之相关的商人、官僚阶级的兴起,以及“消费文化”的出现,正是这些新的因素成为大型百货公司出现的沃土。
1913年,香港先施公司便派人来上海进行考察,考察的结论如下:“觉地方之富庶,铺户之稠密,生意之广大,人物之繁华,殊非港粤所可企及。惟环观上海业大洋货公司,胥为外人。……欲与之竞争,非急设立大公司,殊不足与之争衡。况富绅巨商,达官贵人,多来海上作寓公,日中器用起居饮食,多所需要,一掷千金,恒不吝色﹝啬﹞,尤非有百货大公司搜罗世界货品,不足以供应裕如”。[ii]上海先施公司的创立者们认为,上海数量巨大的人口尤其是其中极具消费能力的富裕阶层是百货公司赖以生存的客户基础;此外,已有的外商开设的百货商店多采取“向西洋居留民销售高级商品的营业方针”[iii],无形中将这些客户“拒之门外”。总而言之,在当时的上海开办大型百货商店是一项前景可观的商业项目。“幸地址适中,规模宏敞,陈设华贵,货品完备,生意之进展,不啻一日千里”。[iv]
老上海先施公司夜景
日后的事实证明,情况确实如此。于是,由华商出资开设的百货公司便在上海滩逐一亮相了(见表1)。
表1 近代上海百货“四公司”创设情况表
名称
创设者
开业时间
停业时间
创设地点
先施公司
马应彪
1917.
10.20
1954.
12
上海今南京东路浙江中路口
永安公司
郭乐
郭泉
1918.
9.5
1956.
1
上海今南京东路浙江中路口
新新公司
李敏周
1926.
1.23
1956.
1
上海今南京东路贵州路口
大新公司
蔡兴
蔡昌
1936.
1.10
1956.
1
上海今南京东路西藏中路口
资料来源:上海市档案馆、中山市社科联编:《近代中国百货业先驱——上海四大公司档案汇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
20世纪30年代南京路繁华商市
二
为了吸引顾客,百货“四公司”对建筑陈设、广告宣传、服务种类、服务方式等各方面做了全新的设计,而这一切较之传统的商业店铺,无一不彰显着“摩登”的气息。
先从建筑陈设、广告宣传看起吧。先施的商场大楼是由德和洋行设计建造的,高达七层,外观采用古典主义风格。在正门入口上方设计者别具匠心的安置了一座高塔,高塔上还有时钟以及“先施”字样的霓虹灯招牌。虽然这并不是南京路唯一的西式建筑,但这样的一种外观风格在当时的南京路是独树一帜的。商场的内部基本都装配有空调、电梯等设备,大新公司的自动扶梯更是开中国风气之先。对此,白先勇回忆到“那时一道天梯,载着我童年的梦幻伸向大新游艺场的天台十六景”。[v]
南京路1930年代街景,百货公司高塔赫然在目
为更好的展示商品,“四公司”对商品的陈列橱窗、陈列方式都做了精心设计,以便顾客能从完美的角度捕捉到他们心仪的商品。“这条路的商店,店面装饰很讲究,宽大的玻璃窗,五光十色,什么都有”。[vi]
百货公司内景
除了打造公司的外在视觉形象外,其口碑形象也是公司着力经营的方面。为此,百货“四公司”都常年投放常规的报章广告。1927年3月18日,新新公司还自行开设了无线电广播节目,借用新兴传媒扩大商业宣传。[vii]永安公司甚至将自家的女店员谭雪卿打造为“康克令皇后”,其“玉手亲持,含情授受,由此趋之者若鹜”,[viii]公司的文具销量一度暴增。
原先施公司大楼近照
现在我们再看看百货“四公司”的服务种类与服务方式。作为百货公司,提供各类商品是其主要职能。这些公司主打的“环球”招牌,更是使得商品来自世界各地。例如,“先施之货物,以英美法居多,并在伦敦设有机关,专司办货之责,邮电往来,时通消息,近来销场极大,如毛巾、绸缎、香港土布、内地土布、男女袜等,均属国货”。[ix]在永安公司的钢笔陈列架上,陈列着美国的“派克”、“康克令”等品牌的钢笔。由此可见,这些百货公司的商品可谓四方云集、土洋杂陈,且各种档次的商品都有销售。
除了销售商品外,这些百货公司还提供了洗浴、游乐、歌舞等各类服务。如先施公司建造于1919年的浴德池,营业面积达1200平方米,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型浴场。先施公司的4层和5层是餐厅和旅馆(即著名的东亚旅馆),成为当时高官、富商、富裕家庭子弟们竞相租住的地方。先施公司的6至7层是游艺场,除了茶室、餐厅外还有剧场等,被称为十里洋场的“销金窟”。前面提到的大新公司的“天台十六景”也是如此。这种在百货公司里经营旅馆的方式,被认为是先施的独创。[x]除了服务种类的多样化外,百货“四公司”也格外强调服务的质量。永安公司即强调店员应该讲究服务的艺术,即和蔼的态度、交际的手腕、平等的眼光等。[xi]
永安公司大楼旧影
正是因为以上的缘故,百货“四公司”成为近代上海摩登的代名词,“逛公司”成为一种彰显身份的摩登的生活方式。民国作家林微音曾经用俏皮的语汇再现了这种生活风尚,让我们将它引用在这里,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公司,在上海,不晓得有几千几百,可是在小姐或者太太的口中,公司是专指先施、永安或者新新。
‘倷个个啥场化买格?︐一位太太问着又一位太太,手指着又一位太太的身上的一件什么。
‘是公司里买格。︐又一位太太回答。
那回答在不熟悉这种情形的人听起来也许会以为它是一句隐语,只说公司二字而不说出公司的名字,仿佛那公司是一个秘密的场所,不能给别的人知道它的确切的名字似的。而那问者却不会不熟悉这种情形的,因此她一听就知道那被说的公司就是三公司之一——她们把先把先施、永安和新新合称为三公司。至于是三公司的哪一家,除非那问者自己也打算去购同样的货物,她不会再问下去,因为只要说是从公司购的,就知道它有公司的货品的地位。
因此小姐们和太太们在这样地称着,一般的人也潜移默化地称先施、永安和新新为三公司了。” [xii]
(笔者案:林微音的文章发表于1935年,彼时大新公司尚未成立,因而用了“三公司”的说法。)
南京路新新公司
[i] 白先勇:《上海童年》,《夜上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第265-266页。
[ii] 《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史料》(1925年),上海市档案馆、中山市社科联编:《近代中国百货业先驱——上海四大公司档案汇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16页。
[iii] [日]菊池敏夫著,陈祖恩译:《近代上海的百货公司与都市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0页。
[iv] 《永安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史料》(1932年),上海市档案馆、中山市社科联编:《近代中国百货业先驱——上海四大公司档案汇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59页。
[v] 白先勇:《上海童年》,《夜上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第266页。
[vi] 梁得所:《上海的鸟瞰》,《夜上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第143页。
[vii] 薛理勇:《旧上海租界史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27页。
[viii] 定公:《春申旧闻》,世界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14页。
[ix] 《申报》,1925年5月22日。
[x] [日]菊池敏夫著,陈祖恩译:《近代上海的百货公司与都市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8页。
[xi] 《店员的艺术》,《永安月刊》1940年第10号。
[xii] 林微音:《三公司》,《夜上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第96页。
上海市测绘院
地图文化品牌
新品发布|叙说地图|上海故事
编辑丨张渊源
审核丨忻⿰静 叶⿰草
原标题:《【上海故事】制造摩登——近代上海的百货“四公司”》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