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什么“网络喷子”会在奥运期间集中爆发?

2021-07-29 07: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塔门 塔门 收录于话题#一个观察23个

身为一个当代人,如果说有哪种感受真的能称得上「时代病灶」的话,那大概就有互联网环境正在持续恶化。

仅仅最近两日,我们能直接感知到的一些网络环境显著的糟糕:清华大学校长赠新生《老人与海》,被解读成宣扬美国价值观、为美国培养人才;打着鸿星尔克的名义,在直播间网暴一切其他品牌的导购主播;为河南灾情捐款仿佛成了一场大型 PK 大赛,捐款少或是没有晒出捐款记录的明星或网红,被骂得体无完肤。

爱国是好事,但如今的社交平台里,充斥着以爱国的名义,进行民族主义的道德绑架和网络暴力。而东京奥运会更是像个互联网照妖镜,各种以不同面貌出现的言论,总能在你想要不带情绪、尽量客观地说事儿的时候,有效动摇你继续发言的耐心和信心。

网络喷子的发言策略和逻辑原理(2021 奥运版)

喷子年年有,奥运特别多。正如目前在互联网上所能看到的那样,「2021 届奥林匹克喷子大赛」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经过观察和总结,我们发现场外审判员们的发言都有这几种类型:

1. 爱贴标签

人形 tag maker,热衷用对错好坏、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标准度量一切,不管怎么解释,都只能得到一句,「这就是 XXX,鉴定完毕」。

比如复旦大学教授严锋从美学角度评价东京奥运开幕式「安静、凄美、寂寞,好像和奥运的更快、更高、更强不太搭配,但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激励生命的方式」,因与主流观点不同而被唾骂「精日」「舔狗」,各种极端化言论不曾停息:

2. 揣测动机

对人不对事,把每件事都掰扯到「动机」上,为少数群体发声都是出于「政治正确」的缘故,公开维护自身权益一定是炒作,「还不就是为了钱」。

比如初出茅庐的奥运小将王璐瑶无缘奖牌,赛后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张对镜自拍,被强行归因于「就是想红」。

@enelothh

输了就好好反思吸取教训,争取下次做到更好,而不是云淡风轻毫不在意然后发个自拍搞得跟个饭圈一样。

@冻僵的小鸡讠

刚比完赛不总结经验,转眼就来微博放张自拍。路人表示有点太想红了吧,干脆去娱乐圈打枪吧~

3. 就事论人

把重点放在当事人身份、人品、教育、外表等无关信息上,「被骚扰一定是因为你穿得太暴露」之类的受害者有罪论。

比如「韩国射箭好准」登上热搜后,炸出无数吃瓜群众用谐音梗嘲讽「韩国人世界第一箭」;中国金牌数被美国反超了的新闻报道下的实时评论俨然成了政治攀比,任何针对美国的攻击都「如听仙乐耳暂明」。

@只想毕业的冯小博

我现在的心理底线是,中国错失金牌也能接受,只要不让美国拿,就看不惯他们支棱的样子~

@木鱼老大

美国不仅金牌数超过中国,他们的新冠感染人数也远远超过中国。

4. 道德胜利

不管发生什么事、能不能争论出个结果来,抢先给对方扣上「洗地」「营销号带节奏」之类的帽子,先行占领道德的高地,不给人任何申辩的机会。

比如中国女排接连失利后,自由人王梦洁成了众矢之的,网友们恨不得将她五花大绑了按在地上摩擦。于是,「魏秋月(前队友)说王梦洁是出色的自由人」的话题越热,就是给运动员洗白花的钱越多。

@renjinfeiwu

这年头运动员还买洗白通稿?我一对体育丝毫无感的路人都觉得打得是个屎,别洗了,给中国体育留点脸吧。

@唯仑摩卡

救命,也太舍得花钱了,看了一眼好多大流量的yxh,不便宜啊。

5. 上纲上线

用个人经验、比喻俗语、道听途说代替客观论证,任何小事都能使劲儿拔高到家国仇恨,「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你们年轻人都是这样」「穿耐克就是不爱国!」。

比如运动员杨倩在夺得首金后,有网友发现她在 2020 年末(新疆棉事件发生前)曾晒过耐克。由此,「中国运动员为什么不带头抵制?」的争论铺天盖地:

@打赤脚巨人

买 nike ?果然夺冠了就宽容大了。

@西莉雅厨

她明明可以把耐克烧了然后发微博表明爱国心,可她没有,真的很让人失望。

6. 以我为准

「我」就是唯一标准,和自己意见不同的都是「不接受反驳」或者「不喜欢就别看」;

在这场事关国家荣誉感的比赛围观里,任何没有取得理想成绩的运动员都站在了风口浪尖,「要么第一,要么社死」。

@天平Lib

拿着纳税人的钱,取得成绩难道不是应该的么?不接受反驳。

@胡闹萝卜

有些人真歇歇吧,竞技体育从来就是赢了吹输了喷,哪有天天鼓励教育的,搁这过家家呢?

为什么「喷子」会在奥运期间集中爆发?

「喷子」们物种多样,为喷而喷,说明对他们自己而言,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反抗的姿态,能够表现出「我不服」「我想说话」就行了。

从传播角度,我们可以认为是一小撮坏分子搞臭了互联网。毕竟社交媒体以创造流量为目标,在这样的机制下,越极端的言论越容易受到注意、被点赞、被传播得越广。很有可能占人群比例很少的人用最狠毒、也最能传播的观点创造了极大的声量,而大多数人只是沉默、旁观。但为他们贴上喷子标签本身无助于改善讨论环境,也可能掩盖了互联网上的真实情绪。

所以,为什么不满的情绪会在奥运期间集中出现?奥运不仅释放、还能强化甚至创造出朴素的爱国情怀。

不止是中国,每一个运动员、每一支队伍,只要具有本国国籍、代表本国参赛,都能在当地轻松唤起广泛的认同感。一场比赛的胜利就等于这个国家/地区的胜利。奥运加强了国家的概念,而在「无比强调爱国教育」的中国里,这种以爱国为由的言论就显得格外活跃。

某种意义上,奥运被设想成一个制造英雄、实现神话的场合。对一个普通人而言,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到来时,几周的赛程可能会让生活充满了意义和动力,感到和国家、运动员和其他观众紧密连接在一起,而参赛者本身的社会属性,会尽可能地抹掉。

因此,当十米气步枪项目的中国选手王璐瑶,因为比赛失利后在微博上「认怂」,就会被认为是不可原谅、浪费了纳税人的钱,反映的是这届网民普遍不能接受本国运动员以个人情绪对外「心悦诚服认输」的态度。

归根结底,如果把东京奥运会开幕式说成「阴间开幕式」还算是「调侃」,那么把疑似犯规的日本选手称为「日本鬼子」之后拿出「中国人讨厌日本人有理有据」等一系列「抗日」斗志的行为,则反映了敌对的心态。对首金得主杨倩晒耐克鞋的不满,反映了希望运动员「摆明『立场』」甚至同仇敌忾的愿望。

显然,把某国视作敌人的想法与奥林匹克精神相悖。但也往往正是在国际语境下,民族主义才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在一种糟糕的情况下我们看到,体育比赛聚集了许多最大众化、极其情绪化的民族主义行为。爱国言论那么多,之所以谴责性的评论会这么多。原因在于道德和情绪色彩强烈的信息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传播——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篇文章指出:「一条推文中每增加一个道德性或情绪性的词语,它被转发的概率就会提升20%。」

民族主义+道德谴责,再额外配上「性别」、「女性运动员」,一套组合拳下来,就成了如今奥运期间戾气四溢的网络环境了。

而这种非理性潜在的坏处是,但凡发出有争议的观点,就有被抵制、被要求「闭嘴」的风险,而这也是2020年来「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令人警惕的原因。它容易变成群体性的围剿,形成新的不公平。

所以,我们如何得体大方地讨论奥运

容易被忽略的一个事实是,一场比赛不是由于选手和裁判组成的。而是由选手、裁判和观众组成的。台上的比赛结束后,整个比赛流程还没结束,接下来轮到观众出场。

对选手来说,体育竞技是零和博弈,胜者赢得荣誉,败者的利益则因为胜者赢了而被剥夺。也就是说,体育竞技是最直接的「内卷」,一个人越努力,其他人就必须更努力。深受内卷其害的打工人,不但不安慰和共情那些落败的人,反而把他们当做一种「获胜机器」,没赢就像机器坏了一样大肆批评。

对于观众来说,一个好的观看方式应该是「正和博弈」的。胜负是比赛规则规定的,只对选手有效,并不支配观众,观众享受比赛的刺激,祝贺、安慰、惋惜都是正向的,也可以算是在这个「比赛」里得分。网暴、诋毁、辱骂无疑是在做相反的事。

运动员有如何「更高、更快、更强」得到高分的标准和技巧,观众也有「更文明、更理智」的观赛方法。为此,我们尝试着总结了 10 条如何得体大方讨论奥运赛事和运动员的指南,欢迎大家参考。

1. 运动员是人,不是获胜道具。人会犯错和失误。不要因为比赛结果而对同一个运动员差别对待,在比赛取得成绩时赞美TA的一切,在比赛失利时则嘲讽、谴责或质疑TA的一言一行。

2. 同样,不要因为比赛结果而对不同运动员差别对待。比如,认为赢得比赛的运动员爱美是个性鲜明,富有生活情趣,而指责比赛失利的运动员爱美是不务正业,三心二意。

3. 人和人比,比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比,得到一个人类的参考系,能有前行的方向。无论输赢,都是竞技体育的常态。金牌固然重要,但不要唯金牌论,不要在运动员比赛失利后对他们进行人身攻击,也不要站在运动员赛事失利的负罪感之上,对他们进行过分的道德施压,认为他们一定要哭、愧疚、道歉等。

4. 竞技体育充满不确定性,不要因为中国过往优异的成绩就认为中国拿冠军是一件触手可得的小事。不吹捧中国运动员,也不轻视其他运动员,是对每个运动员的尊重。

5. 不要因为某些外国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就产生排他攻击,对外国运动员、教练、甚至外国观众进行嘲讽甚至网暴。也不要攻击那些欣赏外国运动员的中国普通观众,给他们扣上政治的帽子,比如「 X 独」「精 X 」「卖国贼」等。

6. 对于女性运动员,不要只关注她们的外貌、体型、爱情、婚姻、生育、家庭等情况,也不要把对女性运动员的评价建立在男性作为参照物的基础上,避免使用性别化的、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描述来评价她们的表现,比如「男人味」「像个男人一样」,或「不像其他一般女性」等。

7. 对于男性运动员,也要避免使用带有性别偏见的描述来评价他们在比赛中不理想的表现,比如「像娘们」等。这实际上是暗示男性气概优于女性气质。

8. 不要只选取展示某些高颜值运动员的照片,也不要调侃或嘲讽某些运动员的外貌或体型。

9. 不要过度关注运动员的绯闻男/女友等私人情感生活、或花边娱乐新闻,而掩盖了他们付出的努力和真正的实力。

10. 最后,无论看到什么都不妨先保持冷静,思考一下,再做评价。

作 者 | 沈 慧、钟宛彤、郑晓慧

编 辑 | 王朝靖

题 图 | ins @raulsoria_

插 图 | ins @raulsoria_

谈谈

奥运期间,你看到过什么离谱的言论?

原标题:《为什么「网络喷子」会在奥运期间集中爆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