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个21岁的奥运冠军,被骂“滚出中国”?

2021-07-28 17: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迟到1年的东京奥运会,终于在混乱中拉开帷幕。不到3天,那些冒着疫情风险远赴东京的运动员们却被骂上了热搜。

“跪族女孩,滚出中国!”

“中国运动员,为什么要收藏NIKE的鞋?”

“输了比赛还发自拍,你这态度还是当网红吧。”

运动员们被斥骂的理由千奇百怪,预赛失利无缘决赛的射击运动员王璐瑶,因为一张自拍,撞上“网络监督员”的枪口;拿下本届奥运会2枚金牌的冠军杨倩,也因去年收藏耐克鞋的微博,被质疑穿外国鞋不爱国。

输了被骂,赢了还是被骂。

日本疫情反反复复,本届奥运会状况频出。几天前,冲浪网友们对中国健儿这次征战东京奥运会的愿望还是:

“我不期望运动员们能拿多少奖项,只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归来。”

这才短短几天,网友怎么就选择性遗忘了?

 

无论输赢,都要被骂

 

一次比赛失利,一张自拍照,让23岁的射击运动员王璐瑶这几天受尽了谩骂。

这场围攻王璐瑶的网络暴力开端,还要从她的一条微博说起。

奥运首日,有人喜得金牌,有人无奈退场,王璐瑶属于无奈退场的那一类。预赛失利,她得知自己无缘十米气步枪决赛后,发了一条微博:

“各位抱歉,很遗憾,我承认我怂了,三年后再见吧~”

 

王璐瑶微博

多年刻苦训练,付出数不尽的汗水和泪水,却没有迎来想要的结果,当事人王璐瑶或许比谁都要失落。那条微博和那张自拍照,不过是年轻姑娘想让自己摆正心态的证明。

没想到的是,几小时后,她却因这条微博陷入舆论漩涡。

素不相识的网友对她充满愤怒,“看看你的队友杨倩,你怎么能认怂?”“发自拍也太想红了吧……”还有人讽刺她,“三年后还有你的位置吗?”

 

胜败乃兵家常事,王璐瑶没有得到安慰,迎面而来的竟是一轮“网络暴力”。好在,不少媒体注意到了这点,“人民日报”发布王璐瑶视频时,附上话题#王璐瑶仍是浙江了不起的姑娘#,登上了微博热搜。

这是王璐瑶第一次参与奥运会,缺乏经验在所难免。那些指责王璐瑶的人或许没有想到,能代表国家去征战奥运,已经证明了这个23岁的女孩实力非凡。

在此之前,王璐瑶多次被授予运动健将称号,在亚洲气步枪锦标赛中,破10米气步枪的世界青年记录,全运会、国际射击联合会等多项赛事中,她也屡获名次。

 

这样一位年轻的运动健将,未来的路途还有很长很长,怎么能因为一次失利、一张自拍,对她全盘否定?

在王璐瑶被“网暴”期间, 还有一种声音是“你怎么不跟队友杨倩学一学?”

杨倩和王璐瑶同场竞技,一个标准的“00后”,东京奥运会正式开幕的第一天,她拿下了本次奥运会的中国首枚金牌。今天,她在10米气步枪混合团体赛再次夺冠,拿到了自己的第二枚金牌。

然而这位新晋的奥运冠军杨倩,同样没有躲开舆论风波。

 

 杨倩

杨倩拿到金牌后,起初,所有人都在为她欢呼庆祝,漂亮精准的射击手法、可爱的珍珠美甲和胡萝卜发夹、考上清华大学金融系的励志经历都在被全网迅速传播。

短短几小时后,风向就变了。

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导演刘昊,翻出了杨倩去年拍耐克鞋的微博,在留言区下方评论,“中国运动员为什么要收藏NIKE的鞋?我们民族品牌不好吗?”

前几分钟有人称她是英雄,过了几分钟,她又成了别人眼里的“跪族女孩”,甚至有人大喊:跪族女孩,滚出中国!

一个刚刚为国争光的奥运冠军,只因为一年之前穿了几双外国球鞋,就应该被辱骂,甚至被要求“滚出中国”?这未免太不合理。

 

 

解释一下,所谓的“跪族”,指的是一群声称要抵制辱华品牌,实际上照常使用那些品牌的人。

杨倩从未抵制也从未支持什么品牌,她只是晒了几双喜欢的运动鞋,对她来说,这些鞋和珍珠美甲、胡萝卜发夹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一个爱美女孩的装饰品。

 

退一万步说。运动员们穿什么球鞋、该不该自拍,是非常个人的喜好与选择,只要不违背法律和道德,他们的私人生活就不该被拿到闪光灯下评判,更无法作为衡量这位运动员职业生涯的判断标准。

东京奥运会比赛期间,有个微博话题是,“如果你去奥运会能参加什么项目?”

想必,如果奥运会增加一门敲键盘相关赛事,不少网友可以上场一战。

 

承载一个国家的希望,
奥运健儿有多难?

2021年以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口号一直是“更高、更快、更强”,由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起人顾拜旦的好友提出。

7月20日,也就是上周,国际奥委会正式宣布,从今年开始,奥林匹克运动口号在更高、更快、更强之外,需要加上一条:

更团结。

当运动员们刻苦训练,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同时,观众作为一场比赛的组成要素,需要、也应该表现的只不过是更团结。

知易行难,仔细想想,你会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

奥运健儿们被骂,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里约奥运会上,曾因“洪荒之力“与鲜活表情出圈的傅园慧,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意外出名后,她卯着劲儿想要认真训练来证明自己,但后面的两次大型比赛都没有取得好的成绩。

 

傅园慧 

有网友言辞刻薄,称她只会炒作没有实力,一档综艺节目里,傅园慧也说,自己感觉看不到什么希望。

同样是中国游泳队的孙杨,也不断徘徊在被夸和被骂之间。

实际上,影响名次发挥的因素有很多:运动员的年龄、身体状况、训练程度,还有比赛的场地、提供给运动员的饮食等等。

他们在获奖时受到万众瞩目,在失利或被骂时又被万人唾弃。有多少荣耀,就意味着他们背负了多少压力。

尤其对于一些顶尖运动员,他们身上的压力成倍增加,观众和体育迷们似乎格外难以接受一位顶尖运动员出现失误。

还有人记得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吗?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有实力的跳高运动员,连续多次打破男子跳高的世界纪录,最高纪录2.39米。

到了后期,他需要不断打破自己的创下的记录,对手几乎只剩下自己。

 

 朱建华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人们以为他会再造辉煌,谁也没想到,朱建华最终以2.31米获得铜牌,因为与金牌失之交臂,回家之后,朱建华收到了铺天盖地的辱骂,玻璃都被愤怒的当地居民砸碎了。

汉城奥运会上,体操王子李宁在跳马时发生失误,同样因为失去金牌,被寄刀片,寄绳子,暗示让他自杀谢罪。

其中,网暴刘翔事件,是体育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伤害最严重的一次网络暴力。刘翔参加过48次国际大赛,拿过36次冠军,被国人视作田径领域的神。

仅仅因为2次退赛,这尊被国人亲手塑起的神像,又被同一群人亲手砸碎。

 

 刘翔

一夜之间,刘翔从英雄成了“逃兵”,人们叫他刘跑跑,这个创造过无数次奇迹的世界冠军,经历了一场真正的“社会性死亡”。

很多人将顶尖运动员的失利解释为:“他们也是普通人”,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妥当。

成为国家级运动员,意味着他们拥有极高的天赋,同时,他们也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汗水,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伤痛。

运动医学领域专业学者安德鲁·科斯加雷亚统计,运动员们普遍存在身体严重损伤的情况,最常见的伤害是过度使用性损伤,还有人在退役后出现骨缺损骨折等现象。

不少奥运冠军退役之后,会带着一身的病痛离开。

 

被扭曲的奥林匹克精神,
别让运动员寒了心

当运动员们得不到好成绩或因个人喜好被辱骂时,不禁让人怀疑,键盘侠们是否听说过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观众希望看到自己国家的运动员站上领奖台,这无可厚非,我们看重这场世界规模最大的运动会,所以在乎本国运动员的表现如何。

但是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输赢与否不该是奥林匹克的全部。

《奥林匹克宪章》中,有这样一段话,适用于解释所谓的奥林匹克精神:

“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显然,理解、友谊、团结被置于竞争之上。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英文名是OlympicGames,英文里表示竞赛的词很多,奥运会选用的是Game一词,你可以理解为比赛,也可以理解为一场游戏,一场全世界为之狂欢的游戏。

奥运会之所以伟大,也因为它集结了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也让全世界的观众看到了身体、力量和体育的重要性。

将输赢与金牌的数量,凌驾于奥林匹克精神之上,本就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扭曲。

金牌不是衡量运动员表现的唯一标准,用莫须有的罪名攻击这些曾经、现在、未来为国家争光的运动员,只会寒了他们的心。

经历两次退赛后,刘翔受到了不少冷嘲热讽,最低落的时候,他心里感觉很焦虑,也没什么人能够倾诉,只能靠抽烟喝酒排解,最终也都放弃了。

万众瞩目到被万人唾弃,仅仅是一瞬间。

 

这次奥运会,有人翻出刘翔从前被采访的片段,有人称我们还欠刘翔一个道歉,刘翔说,我不需要任何人道歉。

“人都会在年轻的时候,可能说了一些(不好的)话,我觉得都能理解……你慢慢的就会发现,运动员挺真的。”

李宁当年收到刀片时,也一度对人性感到失望。多年之后,好友俞敏洪请他喝酒录节目,再提及这段经历,俞敏洪问他,你原谅这些人了么?

李宁说,自己在两个月后就原谅那些给他寄刀片的人了:

“因为这些人,曾经给我鼓过那么多次掌。”

 

 李宁

白驹过隙,有人在时间长河中逐渐释然,有人盯着曾经的失误,时刻如芒在背。

对每一位运动员来说,从他被选中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要在十几亿国人炙热的目光中,负重前行。

东京奥运会还在继续,作为观众,我们或许无法为这些运动员减轻负担,但至少可以在获胜时为他们鼓掌,失利时给他们鼓励。

别让奥运健儿们流汗流泪之后,又寒了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