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黑龙江嫩江防洪过程中,尼尔基为何频频出镜?

2021-07-26 21: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中国水利报社 中国水事

6月21号,嫩江发生2021年第1号洪水,成为我国今年首个被编号的洪水。

截至6月23日,尼尔基水库拦蓄洪水12.96亿立方米,最大削峰率达61.6%。

7月18日,嫩江支流诺敏河发生70年一遇特大洪水,尼尔基水库自7月18日16时45分起,关闭溢洪道闸门和发电机组,持续27小时零出流,拦蓄洪水2.84亿立方米,最大限度减轻洪水对嫩江干流的影响。

7月19日20时,尼尔基水库圆满完成错峰任务后,及时开闸泄流腾库,又为迎战后续可能发生的洪水做好准备。

当前,正值全国防汛抗洪关键时期,在黑龙江、嫩江的持续洪水防御工作中,尼尔基水库“出镜率”极高。

尼尔基在流域防汛中究竟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对当地意味着什么?

尼尔基,是达斡尔语

“热烈”“兴旺““繁荣”的意思

尼尔基镇

这座“热烈”的小镇

就坐落在

大兴安岭东麓浅山与

松嫩平原的交会地带

镇里的饮用水都来自嫩江

镇子的东边

稳坐一座

“西部大开发战略”

标志性工程

尼尔基水利枢纽

这一重大水利工程是

国家“十五”计划重点工程项目

从前期工作、设计施工到

发挥效益

经历了50余年的风风雨雨

为流域水旱灾害防御

惠泽两岸民生

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作为嫩江干流唯一的控制性水利枢纽,尼尔基水库在汛期如何“稳稳”发挥作用?

今年入汛以来,嫩江流域连续发生多场强降雨过程,累计降雨量为历年同期的1.5倍。

6月21号,嫩江发生2021年第1号洪水,是我国今年首个被编号的洪水。

尼尔基水库通过调蓄削峰完成为嫩江2021年第1号洪水错峰后,充分利用降雨间歇期及时加大水库出流,迅速降低水库水位,在汛限水位以下腾出7.8亿立方米库容。

事实证明这一举措,为第2号洪水的错峰留出了充足的空间。

7月17日至20日,嫩江中上游再次普降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

7月18日,发生嫩江2021年第2号洪水。18日下午,嫩江支流诺敏河发生70年一遇特大洪水,古城子站洪峰流量达6340立方米每秒。

在诺敏河特大洪水来临之前,尼尔基水库的入库流量已经猛涨至4110立方米每秒,水库防洪压力骤增,正是因为前期及时腾出库容,才为完成本次错峰任务创造了良好条件。

当诺敏河特大洪水来临时,尼尔基水库自7月18日16时45分起关闭溢洪道闸门和发电机组,出库流量由1300立方米每秒减小至零,为诺敏河洪水错峰。

错峰期间,尼尔基水库持续27小时零出流,拦蓄洪水2.84亿立方米,降低了嫩江干流同盟以下江段水位0.37~0.60米,最大限度减轻洪水对嫩江干流的影响。

7月19日20时,尼尔基水库圆满完成错峰任务后,及时开闸泄流腾库,加大出流至1800立方米每秒,又为迎战后续可能发生的洪水做好准备。

有着“繁荣”寓意的水利枢纽,

怎么润泽这块土地呢?

尼尔基水利枢纽的建成,改变了当地丰枯水期的水量分配,有效提高了下游各业用水保证率,缓解了枯水期供水不足的现象,为下游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资源保障。

截至2018年年底,水库累计向下游补偿供水超过150亿立方米,特别是春灌期补偿供水超过50亿立方米,为保障流域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了水利支撑。

同时,通过水库调蓄运用,枢纽下游河道枯水期流量得到提高,保证了河道生态环境流量要求。通过北中引、引嫩入白、大安灌区等干流引调水工程向扎龙湿地、莫莫格湿地、连环湖湿地进行补水。

尼尔基水利枢纽自建成以来,累计向湿地供水近20亿立方米,湿地的生态条件和生物多样性逐步得到恢复,使丹顶鹤等珍稀水禽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发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当前

嫩江、松花江的防汛形势仍很严峻

尼尔基水库还在奋力“工作”

截至发稿

水库入库流量大于

4000立方米每秒

同时嫩江干流水位还在持续上涨

松辽委已开展会商会

统筹尼尔基水库来水和

下游河道影响

将水库水位消落至

汛限水位以下

以应对后期可能发生的更大洪水

部分文字来源松辽水利委员会

中国水事综合整理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原标题:《在黑龙江嫩江防洪过程中,尼尔基为何频频出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