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电灯发明日:“发明大王”爱迪生的神话是如何制造的

汉尼拔·李
2015-10-21 10:45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1879年10月21日,不计其数的报道和书籍都记载说“爱迪生在这一天发明了电灯”,而且这个故事从此进入很多国家的课本,成为普通人的历史常识。不过爱迪生当时发明的这种灯,属于白炽灯类,现在已经被世界很多国家渐渐淘汰。

课本插图,聪明的少年爱迪生。

爱迪生没有“发明”电灯

实际上早在爱迪生之前,发明家们已经有了各种对白炽灯的改进,但他们毫无例外地没有爱迪生那么出名。然而毕竟是早期发明,那时的白炽灯普遍面临着寿命低、成本高、耗电高、商业化困难等等问题。

虽然只有小学学历,爱迪生的研究劲头和商业嗅觉却是不输常人。1878年,爱迪生开始致力于电气照明的技术特征改进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与以天然气和煤油为基础的传统照明市场进行竞争。经过了碳纤维、白金及其它金属的大量试验后,爱迪生又把目光放回了碳纤维上,其中很大原因就是他意识到了选择电阻大小的问题,实验直至1879年10月22日才取得第一次成功,那个灯泡持续照明了13.5个小时。

1879年,爱迪生与J.P.摩根的合伙人以及范德比尔特家族的成员,一同组建了通用电气的前身——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Edison Electric Light Company),他领导了这种材质的白炽灯的后续改进,于1879年11月申请专利,于次年1月被授予专利权,最后爱迪生灯泡才被改进到可以持续照明1200小时。

魔术师爱迪生(纽约日报图片,1879年)

如今人们熟知的耐用、耐高温而又不变形的钨丝白炽灯,实际上并不是爱迪生发明的,最早的钨丝白炽灯是克罗地亚人Franjo Hanaman与匈牙利人Alexander Just发明的,后来这个专利归属于匈牙利的通斯拉姆公司(TUNGSRAM),该公司名称的由来是英文和德文的“钨”的读音,用以展示该公司的光辉历史——“我们拥有世界上第一个钨丝灯专利!”

这个公司在欧洲销售钨丝灯泡和真空管,英国通斯拉姆收音机公司(British Tungsram Radio Works)在二战前是它的子公司,二战后,通用电气才收购了通斯拉姆公司51%的股份并进行投资。令人惋惜的是,大部分人连钨丝灯都认为是爱迪生发明的,看来名气的作用真是不可估量。

左Franjo Hanaman,右Alexander Just

“发明大王”爱迪生名下拥有的专利据统计超过1500项,但事实上,除了留声机专利以外,爱迪生几乎所有其它的专利都是实用新型专利,这种类型的专利对创新的要求不高,它们囊括了工艺、电气、机械、化工等方方面面。

美国当时的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十之八九都是对已有技术的改进,例如对某些技术特征进行新的组合,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实质就是技术特征上的改进,具体一点就是白炽灯中细丝线的材质问题。

技术特征可以是零件、部件、材料、器具、设备、装置的形状、结构、成分、尺寸,也可以是工艺、步骤、过程,所涉及的时间、温度、压力以及所采用的设备和工具等等,甚至技术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一种技术特征。

正是由于这种实用性改进的宽泛定位,很多人混淆了发明和专利,也缔造了爱迪生“大发明家”的神话。后来很多人渐渐对耳熟能详的“爱迪生发明灯泡”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爱迪生没有在任何意义上“发明”灯泡,只是改进了它的技术特征,这项专利的成功更多是依靠商业运作。

制造爱迪生神话

爱迪生在世界各地如此出名,很大原因就是宣传和营销。爱迪生主要的创新工作都来自于他的工业研究实验室,它建立在美国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Menlo Park)内,这个实验室曾因在6年内产生超过400项发明而世界闻名,赢得了“发明工厂”的称号,事实上现在这个称号与“专利丛林”一样都是褒贬不一的,所以对白炽灯的实验尝试也不是爱迪生独自完成的。

爱迪生在门罗公园的实验室,1880年1月10日。(Frank Leslie's Illustrated Newspaper)

爱迪生在他创立的实验室内,与包含工程师、机械师、物理学家等在内的不足20人的团队一起工作,但只有爱迪生本人在主持研究之余,像一个合格商人那样,开始与客户、投资商和媒体打交道。所以渐渐地只有爱迪生的名字在客户嘴里成了口碑和品牌,实验室其它人员的存在感,也就随着兜售产品时的尴尬而消失了。可以说,正是这样一群很少被报道的人,缔造了“发明大王”爱迪生的神话。

爱迪生的实验室对于白炽灯技术特征的改进测试,具体次数无从得知,可能达到了几百次、几千次或者几万次,但是爱迪生向媒体发布消息的目标却显而易见,诸如在全世界寻找完美的纤维、试验了上万次等等,都能更好地宣传产品背后的艰辛、严谨以及优越性。

1884年,更有一位名叫特斯拉(Nikola Tesla)的青年,慕名前来投奔爱迪生的团队。更多资料显示,爱迪生只是把特斯拉当成一个没经验、聪明又年轻的雇员,但事实上特斯拉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特斯拉在经过与爱迪生的相处之后,终于认清爱迪生的商人嘴脸,以及在创新方面的有限能力——“爱迪生这种无视基础知识,毫无理论依据的大量实验,实际上是一种愚蠢的行为。”随后,二者也就分道扬镳了。

“电流之战”中背后抹黑对手

于是在此后的岁月里,爱迪生经常构思一些抹黑特斯拉的话题,他成功说服了银行家J.P.摩根不再投资特斯拉。后来一直倡导直流电的爱迪生联合J.P.摩根,向倡导交流电的特斯拉和乔治·威斯汀豪斯(Geogre Westinghouse)掀起了著名的“电流之战”,这段时期,爱迪生充分研究并利用了当时人类对电心存恐惧的优势。

爱迪生告诫大众“交流电是人类的杀手”。(纪录片The Men Who Built America)

爱迪生在抹黑对手方面毫不含糊,他亲自编撰了长达61页的小册子来诉说交流电的杀伤力,并分发给政府和民众,可谓上蹿下跳。除了在《北美周刊》发表一篇题为《电灯之危险》的文章,他还在媒体上多次抹黑竞争对手,把交流电说得极其恐怖。

为了让群众直观地感受到交流电的危险,爱迪生雇佣小学生们到街上抓猫、狗等小动物,并安排雇员们用1000伏直流电电击这些小动物,结果它们仍然活着,接着再用350伏交流电电击,小动物们就都被电死了,最后甚至用交流电电死一只大象。

1903年被电死的纽约公园马戏团大象“图泼西”。(纪录片Electrocuting an Elephant)

爱迪生在得知纽约州监狱官员萌生用电执行死刑的意向后,便设法从巴西购买了一台Westinghouse公司生产的二手交流发电机,最终设计出世界上第一把电刑椅。1890年8月6日,因杀妻被判死刑的威廉·弗朗西斯·凯姆勒(William Francis Kemmler)在监狱和媒体的面前坐在电刑椅上,被2000伏的交流电处决,当地市民和媒体实时观看了这一残忍的过程。

杀妻被判死刑的William Kemmler被2000伏的交流电处决。(纪录片The Men Who Built America)

配合着交流电产生的负面新闻,爱迪生在一段时间内成功抹黑了竞争对手。不过物极必反,人们在电刑面前根本就不在意是不是交流电了,只会记得“电用来杀了一个人类”,而爱迪生就是那个残忍的刽子手,于是他的声望一落千丈,J.P.摩根随后也被父亲劝说:“放弃爱迪生。”

爱迪生利用手下劳力缔造了自己“发明大王”的神话,并在“电流之战”中使用无数肮脏的宣传手段,充分暴露出他身为商人内心阴暗的一面。

借电灯的“发明”,爱迪生的声望在全世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比课本中勤恳、不服输以及少年机智的形象,爱迪生为了成功而采取的商业运作和宣传策略或许更应该被世人知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