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现场|在听见风铃的“吉本岗”上,看艺术在拉萨古城生长
“吉本岗之上,有一座能眺望远方的楼梯,不论从哪边侧耳聆听都能听见,那动听的风铃声。”拉萨古城流传的歌谣曾如是传唱。
拉萨自古至今就是一座巨大的磁场,无论是整座城市的规划,还是单体房屋的建造,藏式建筑的思想中始终充满着雪域高原的哲学观。在拉萨古城中心的吉本岗社区里,有着一座清代历史建筑“吉本岗拉康”,是拉萨现存唯一一座按照坛城结构建造的古建筑,内部保留了精美的清代壁画。该建筑曾是地标之一,反复出现在18到20世纪的拉萨老地图、老照片中,但在上世纪后逐渐隐没在市井之中。
7月25日,经过当地政府的修复和“醍醐”团队的建筑改造后,“吉本岗拉康”以“吉本岗艺术中心”重新开放,伴随着开馆展“生长中的古城”,策展团队以建筑内部的壁画为线索,结合文献和艺术展品,为观众拉开了解拉萨古城历史文脉的帷幕。未来,这里也将呈现不同的当代艺术。
202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月25日,拉萨首个由古建筑保护性改造而成的文化艺术空间“吉本岗艺术中心”在拉萨正式揭幕,并推出了首展“生长中的古城”。该艺术中心是由“醍醐”团队运营,是对经过修复的古建筑改造而来的,并希望将其打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的空间。
在开幕式上,拉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占堆说:“很高兴看到吉本岗艺术中心焕然一新,以全新的面貌向人们敞开怀抱,期待其成为拉萨当代文化地标、城市新名片。
吉本岗艺术中心开幕
吉本岗拉康——曾经的拉萨古城地标
“吉本岗之上有一座能眺望远方的楼梯,不论从哪边侧耳聆听都能听见,那动听的风铃声。”拉萨古城的歌谣便是如此传唱。
从拉萨古城中心大昭寺出发,穿过八廓的古老小巷,路过热闹的市场,就会到达小昭寺。这一片区域是古城的心脏,生机勃勃,跃动至今。小昭寺边上的生活区叫“吉本岗社区”,这一社区与一座清代古建筑“吉本岗拉康”有关。
“如何去新开的吉本岗艺术中心?”当被澎湃新闻记者问路时,附近的居民听到“吉本岗”三字后,就立即能指路了,“吉本岗!从这边拐过去,就是了。”
吉本岗艺术中心
吉本岗艺术中心上的古老风铃
现如今吉本岗艺术中心所在的建筑原叫“吉本岗拉康”,曾是拉萨古城地标之一,也是拉萨现存唯一一座按照坛城结构建造(藏文化中宇宙和生命的象征符号)的古建筑。(拉康,指的是供奉佛像的场所。)
在喜马拉雅哲学观念中,坛城是神与佛的居所。每个坛城都有一个中心,围绕中心,逐渐放大,形成更多的同心圆,而神与佛位居中央。也有人将坛城视作对自我的比拟,每个人都是一座坛城,而佛性自在、轮圆具足。相比唐卡、沙画坛城,一座坛城建筑或许是更直接的表达。
吉本岗古建一层的平面图 四边完全等长,整体完美对称
这座建筑曾反复出现在18世纪到20世纪的拉萨老地图、老照片中。18世纪前后,此处曾兴建一座五层楼高的佛塔,塔顶往下四个方向,都用悬挂着铃铛的铁链连接,每当起风时,铃声随之回荡。佛塔内装藏有十万尊五指并列长的宗喀巴塑像,这也是其得名“吉本岗”的原因,在藏语中即是十万宗喀巴圣像之意。(宗喀巴,1357~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
19世纪,佛塔年久失修倒塌,在废墟上新建了一座三层楼高的建筑,便是如今这座吉本岗拉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吉本岗拉康都是拉萨的地标之一,出现在包括河口慧海在内,一大批旅人的笔记、绘画中。“建造之初的寓意是为了抵御英军入侵的威胁。同时,这栋建筑也见证了之后的西藏历史,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才被遗忘在历史尘埃中。”吉本岗艺术中心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1900年,日本僧人河口慧海拍摄的吉本岗拉康
吉本岗拉康曾是拉萨古城地标,休·理查德森摄于1940年代
拉萨透视图,创作时间早于1912年 材质:墨水、水彩、金箔、纸本
作为文明的十字路口,西藏的建筑吸收了多民族、多国家的风格与特点。在吉本岗拉康中,柱和梁之间使用斗拱,形成柱拱梁的柱网结构,是藏汉建筑文化结合的巧妙典范。同时,该建筑四周等长、完全正方。一层内部规整,为回字形结构,共有外圈、内廊、中心神殿三层,尺度恰当、完美对称。同时,该建筑内部仍保留有大量精美的清代壁画,这些壁画也是对称结构,如外圈回廊的四个角上,各有4尊莲花生大师壁画。
吉本岗拉康原有壁画整理、记录
壁画,莲花生大师
在建筑内壁上,有《吉本岗维修志》,纪录道,“……西门右侧为广目天王,左侧为夏之吉祥天目,周围是空行母、唐东杰布、度母二十一尊、黑财神、叶衣佛母、黄财神……北门右侧为多闻天王,左侧为秋之女神,周围是香巴拉具种王率兵消灭蛮人的图案……内殿深处的柱头上造有八如来,回廊的柱头上造八十成就者以及宗喀巴五照见相,梁纹刻有无量寿明咒、三部怙主明咒……照理论修持圣物,严谨地开展仪轨,从而事业盛如云涌,同时也显现了诸多神迹……”
秋之吉祥天母
北方多闻天王
脱落的壁画下可见佛造像绘画的线描稿
在这些壁画中,《香巴拉之战》是最浓墨重彩的一幅。香巴拉王国正面对“最后的决战”,香巴拉的勇士们主动出击、争相向前,守护这片为未来世界保存最高佛法的净土。作品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刻画却细致入微。香巴拉的传说源自《时轮经》,令世界着迷。据说这座王国的地理形状,正是一座坛城;莲花生大师曾在此长期居住,并埋下“伏藏”。
香巴拉之战(局部)
香巴拉之战(局部)
可以说,该建筑对于西藏的建筑、艺术、历史的研究均有很高价值。
从古建筑改造到展示空间
见证历史的吉本岗拉康也曾遭遇破坏与冷漠。1959年,吉本岗拉康在西藏反动上层集团组织的全面武装叛乱中遭到破坏,之后又遭遇了火灾,在上世纪70年代至2015年,该建筑由当地粮食部门使用,作为粮仓,堆放糌粑等食品。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在《拉萨历史城区城市景观保护管理规划》(2015年9月)中提到,“吉本岗拉康”遗产核心要素保存现状评估为“差、残损严重”。对此,2018年,由拉萨市、城关区文旅部门投入资金、组织人手,进行全面修缮,包括屋顶及地面的阿嘎土加固,对壁画进行了专业清理,替换损坏严重的立柱等。
之后,为了发挥古建文化的底蕴,并使其服务于当地的公共社区,2020年,当地政府部门与“醍醐”团队签订协议,委托该团队以“古建公益性再利用、共建公共文化场所”的方式,将该古建筑保护性升级改造为“吉本岗艺术中心”。这也使其成为了西藏第一座古建筑保护性改造而成的艺术场馆。
古建筑修复
当地居民参与古建修复,在吉本岗顶部打阿嘎土
在前中期的修复中,建筑师夏于钧加入了当地的修复团队。夏于钧是一位专注于喜马拉雅建筑研究的90后建筑师,他曾深入喜马拉雅腹地,对一处处古建筑进行测绘、纪录。前期修复结束后,他将修复过程持续发布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获得不少关注,也为吉本岗的修复改建增加了关注度。
在此后的改造阶段,则由直造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水雁飞主持设计,夏于钧则作为执行建筑师。改造团队通过防水改造、电力系统升级、室内地面加固等工作,再运用了灯光系统架设、功能性空间建造等一系列工作,将古建筑转变成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对于建筑改造的考量,水雁飞认为,这座建筑是一个圣坛——曼陀罗,其平面是一个超级秩序的反映,“所以把其最古老的那些东西聚焦呈现是第一个想要做的事情;第二,这座建筑每边有四扇窗户,但内部很暗。日本有一位作家写过一本书,讲的是黑暗中的层次。所以,我们也试图维系它那个比较暗的氛围,呈现暗的多个维度。然后,我们通过灯光,以及铺设了老榆木地板,来反映一些温暖的状态。”参与灯光设计的王贤则表示,“希望以光作为一种节奏,带动空间的流动,将展厅内的氛围流转起来。”
吉本岗艺术中心建筑模型,展览现场
吉本岗艺术中心东面入口处
吉本岗艺术中心天台
建筑东面,改造团队搭建了没有地基的不锈钢脚手架结构的入口,以此保持古建筑的原有风貌。在入口走廊的墙上,则是3000余件由拉萨的匠人手工打造的曼陀罗铜片,以现代的方式与古建筑展开对话。而在屋顶天台上,则是用油布搭建的帐篷,观众可以在此休闲。“我希望尽量减少加建对原始的更改,在建筑内部的氛围比较浓烈,而建筑上方则希望呈现一种轻松的氛围。”水雁飞说。
在幽暗的建筑中,随着灯光的流动,展览“生长中的古城”也拉开帷幕。该展览依据建筑特点,在原建筑的外廊、内殿、神殿中分别设置展览的三个章节。在外廊中,策展团队以建筑现存的清代壁画为线索,结合文献资料,讲述了拉萨古城的历史文脉;从吉本岗出发,透析古城风貌、藏式建筑、西藏绘画、近代历史,为观展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西藏文化的窗口。
内殿中,则展示了一系列与吉本岗古建筑相关的物件,包括曾经支撑内殿的木质柱、梁,修缮中发掘的玛尼石刻片等。此外,策展团队还在设置了两套音频设备,观众可以在此聆听西藏古典音乐。
展厅现场,从吉本岗拉康中发现的擦擦
展厅现场,从吉本岗拉康中发现的老佛塔
展厅现场,修缮中发掘的玛尼石刻片
展厅现场,曾经支撑内殿的木质柱
最后,进入原有的中心神殿。与外廊、内殿的地板不同的是,改造团队将地板拼合成了坛城形状,并仅以一束灯光照亮,致敬西藏古典建筑的营造者与西藏传统文化。
展厅现场,中心神殿中的光
地板拼合而成的坛城形状
用艺术开启古今对话
从古建筑转变成当代艺术展馆,吉本岗艺术中心的展示空间无疑需要依附于古建筑的结构和壁画中。这是一个特殊的空间,不同于常见的“白盒子”美术馆空间,这里需要展示的是能与建筑产生对话的作品。
吉本岗艺术中心负责人张俊彦对澎湃新闻说:“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表演等,但他们的作品必须要跟这里的环境有一种协调感。所以这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是有限制的。但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看到先辈们的壁画后,也会触发艺术家的创作思维。”
另一位负责人盛立宇说,“我相信每个艺术家到这个地方来都会有各自的感受,他们的精神状态和自身的文化系统会和这里的建筑、西藏的环境产生对话,产生一些美妙的作品。在这里,作品不用多,可能一件作品就够了。”
艺术家蒋晟创作的风铃,试图与建筑上的老风铃形成对话
醍醐曾与成都IFS合作举办的西藏当代艺术展“发现喜马拉雅”
吉本岗艺术中心由醍醐团队运营,该团队在拉萨扎根多年,熟知当地的艺术生态。在谈及当地的当代艺术时,盛立宇表示,“拉萨的当代艺术从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当时拉萨非常国际化,艺术家在巷子里生活,能接触到许多外宾,甚至是一些国际上最重要的艺术家,如劳森伯格等。劳森伯格于八十年代在全球巡展,在中国的两站中,一站是北京,另一站是拉萨。所以当时他就像是有一艘外星飞船突然降临到拉萨,又飞走了。虽然大家不清楚老外在搞点什么,但当代艺术的萌芽种子实际上已经有了。此外,那时的外汇券刺激到了艺术家们去做新创作。1985年,最早的西藏当代美术运动叫甜茶馆画派,他们在茶馆里展出作品。到了2000年,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的进程,很多艺术家开始思索西藏文化的本土处境。所以有很多关于城市化、全球化、商业化的探索反映在艺术家作品中。而现在,越来越多年轻艺术家,拉萨本地艺术家开始更多的用当代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文化处境。”
在他看来,西藏所处的高原缺氧环境会使人感受到生存危机。“在这种张力的交织下,会产生一些特别的艺术,有着新鲜的视野和手段,新的材料,新的观念,能够和本土的传统进行对话。”
开幕当天,在艺术中心内举办的“西藏非遗音乐之夜”
开幕当天,在艺术中心内举办的“西藏非遗音乐之夜”
对于艺术中心的规划,主办方表示,后续一是展览,之后会举办Art 拉萨和一些当代艺术展,“希望能够把很多当代艺术的好作品,包括传统艺术家的作品展现出来,让艺术中心成为一个综合性展示西藏艺术和链接外部的交流平台。此外,我们还将在这里举办传统的课程,如非遗的课程,和拉萨当地的教育机构合作,在展厅内开设西藏传统音乐等体验课程。我相信这是会跟这里的语境气氛非常契合的。”
据悉,吉本岗艺术中心已与北京大学、自治区文联、美协、唐卡画院等建立合作,以此做好公共文化设施的定位和运营。历经百年,在成为艺术空间后,吉本岗也将以新的姿态见证着文化艺术的变迁。
展览“生长中的古城”将持续到9月底。届时,外廊展区将保留为常设展。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