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位“轮椅上的库里”,三分准得连《人民日报》都惊动了

澎湃新闻记者 蒲垚磊
2015-09-17 09:25
来源:澎湃新闻
运动家 >
字号

单场飚进9记三分在篮球场上堪称华丽,更别说这样的表演是坐在轮椅上完成的。

9月14日,在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轮椅篮球比赛中,广东轮椅篮球队球员林银海单场命中9记三分球,助球队在小组赛战胜河南。

赛后,林银海的三分视频集锦在网上疯转,有网友称他为“坐着的库里”,而他的故事也登上了9月16日的《人民日报》。

林银海的三分集锦。

看着科比的录像学习投篮

这场轮椅篮球比赛中,林银海单凭三分球就砍下27分,从微博@成都高新发布的视频中,可以看到林银海有好几个球是从后场自己带球到前场,直接“一条龙”三分命中。

这段视频在网络上疯转后,有网友表示:“林银海的出手像极了库里,这三分的感觉就是MVP啊。”

不过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这个羞涩的小伙子却表示自己是科比的“死忠粉”。“我喜欢科比,真的,投篮就是跟科比学的,我会看科比的录像,对着镜子学习他的投篮动作,手腕的感觉。”

而据广东队教练黄建文回忆,即使跟科比比起来,林银海在努力方面也毫不逊色。

除了白天的基本功训练,广东轮椅篮球队每晚的篮球训练要从五点半练到将近十点钟。“他并不是最有天赋的,但绝对是最刻苦的。别人吃饭的时候,可能他还在加练投篮,每天他都至少要完成50个三分球的训练。”

比赛中的林银海(左一)。

在幼时,林银海就因为小儿麻痹症而失去了运动能力,但他从小就喜欢看篮球。“特别是NBA,像科比、詹姆斯、奥尼尔、还有保罗,都是我的偶像。但下课后,同学们都可以到球场上去狂奔,我唯一能做的却只有静静地坐在轮椅上,充当一名看客。”

直到2005年,广州组建残疾人篮球队,林银海终于找到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2007年,林银海凭借出色的表现第一次进入了国家队,参加了次年的北京残奥会,并且至今仍是中国轮椅篮球队的绝对核心。

“开始自立,所有的都要靠自己。”林银海如此评价轮椅篮球给自己带来的变化,他也已经去过很多地方,“性格外向了很多,眼界也宽广了许多。”

《人民日报》报道林银海,标题为《双手老茧是苦练勋章》。

手上老茧的厚度和水平呈“正比”

这段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开后,有网友说“库里坐着投篮肯定没他准”,而这并不一定是夸张。

在一般的篮球赛中,下肢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轮椅篮球中,不仅无法使用下肢力量,还要“分心”操作轮椅,这无疑让比赛更加艰难。

而根据轮椅篮球的规则,比赛时,运动员的脚不能触击地面,臀部也不能离开轮椅。

“因为轮胎的滚动,轮椅篮球比赛的速度甚至超过了健全人的篮球比赛,不仅对我们的体能、爆发力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激烈的碰撞还经常导致受伤,不管是训练还是比赛。”林银海说。

参加本次残运会的林银海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本届比赛期间,前四川男篮主力朱东就参加了体验活动,坐在轮椅上投篮,结果出手就投了一个“三不沾”,随后他也表示:“坐在轮椅上腰腿无法发力,全凭手臂力量,真的很难。”

而北京轮椅篮球队教练也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表示,“我们打篮球,不但要掌握篮球技术,还要掌握轮椅技术,因此,遇到的困难也要多很多。”

林银海手上厚厚的老茧也证明了训练的艰苦。

“刚开始训练,手被磨出水泡,日复一日就成了老茧。茧越厚,操作轮椅就越熟练。”据林银海自己介绍,每天5个小时的训练是家常便饭,在轮椅篮球界,手茧的厚度和技术水平呈“正比”。

林银海的三分也是国家队的有力武器。

为国出战,争夺里约奥运入场券

9月18日,林银海就要去北京向国家队报道,他将和队友一起在亚锦赛的赛场上争夺里约残奥会的入场券。

在2008年的北京残奥会上,中国男子轮椅篮球队7场比赛皆负。但在2014年的仁川亚运会,女子国家队在决赛中击败日本夺冠,这大大增加了轮椅篮球这一项目在国内的关注度,但即便如此,和欧美相比,中国的轮椅篮球普及程度还差得很远。

“轮椅篮球运动员的黄金年龄是35岁,我现在才29岁,感觉自己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希望能继续提高稳定性,为球队做出更大贡献。”林银海说。

参加广州残运会的林银海(中)。

在奥运大家庭中,轮椅篮球历史久远。从1960年第一届罗马残奥会起,轮椅篮球就一直是残奥会项目,但中国直到1987年才将轮椅篮球列为残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据《新华网》公布的数据,在德国有上千支轮椅篮球队伍,在日本,仅名古屋一地就有200支,而在国内,从事这一项目的运动员全国也不过几百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