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泉州田野调查日记:村民为什么要修祠堂、拜神灵

王磊(厦门大学历史系)
2015-09-26 13:53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2015年7月18日到25日,厦门大学历史系部分师生到泉州永春县东平镇做田野考察。这次活动属于本学年短学期的一个项目。参与者主要是2012级本科生(12名)和研究生(8名),分成5个调查组,对东平镇9个村进行调查。我和马佳佳、赵蓉涛为一组,负责调查霞林村宗族社区与民间信仰。

这八天的田野调查,与朴实的村民深入交谈,给我的触动非常大,丰富了我对于民间历史文献的认识,更新了我对历史学的理解。以下是节选的田野日记。

昆仑洞
7月18日

上午十点三十分左右,我们一行到达了泉州市永春县。下午三点三十分左右,赴东平镇开始踩点调查。第一个目的地为世德流光坊,有牌楼,正面为“垚德流光”,背面为“天恩洊锡”,旁有观音庙。第二个目的地为昆仑洞,有一位老伯为我们讲解。批准建昆仑洞的原因为前有天梯,后有道路,背有印(昆仑寨)。

昆仑洞中第一个殿有牌匾“道元”,有十三尊神,十二尊为真人,其中包括道教三清,另一神为吴公真人(诞辰四月初九),边有壁画十八罗汉图,八仙过海图,诞辰最多请三个法师,一般请一个,做法事一天。有红榜(七堡:七个地方村,太平、太山、冷水、霞林、鸿安、济川、石圳,李氏家族主持,没有东山村是因为东山颜姓最多,九柱太平村有三个,其余村各一个)。第二个殿有五个神:皇君夫人(刘三娘,嫁给刘培胜),章姓神(排行第三),张公圣君(排行第一,诞辰七月二十三),萧姓神(排行第二),陈公圣侯(诞辰三月十六)。第三个目的地为太山村李氏家庙。

晚上开会,我与马佳佳、赵蓉涛组成霞林济川考察组。田野调查要找相关知情人与相关文献,方方面面的内容都要了解并且建立联系,宗教仪式实质上反映社会情况与社会关系,重要的是要还原重构历史过程。民间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倾听当事人解读地方文献、讲故事,记录采访时间、地点、人物姓名、年龄、受教育程度。访谈从对方熟悉的话题切入。每天晚上从当天的认识收获,困难问题,第二天的展望三个方面进行汇报讨论。行政村要考察地域范围、姓氏分部、祠堂、田地、风俗习惯。笔记要有平面图貌。

世德流光坊

7月19日

上午八点半,饶伟新老师带队到达永春霞林村。八点四十四分,开始采访李德舟老人(66岁,俊字辈,李氏第十六代,李氏宗族会常务副会长)。霞林五大姓:林(人数最多,有祠堂但因修公路而被拆掉)、李、邱、叶、王(人数较少)。昆仑洞的宗教活动只有李姓参与,霞林是七堡之一。霞林还有保生大帝的祠庙,主要由林氏主持,李氏也有参与,每年正月与三月举行祭祀活动,由佛教会主办。霞林的太平寺、太平亭为李氏,下丘为林氏,樟树为邱氏,西边为叶氏。

李氏分布广泛,但不是霞林最大的姓氏。李氏一世祖李肇永(名李斌)1404年自四川太平到福建永春,迄今已有611年,内碧、外碧村为李氏根源所在,李氏祖坟与全族的家庙祠堂所在地。在永春,李氏分布在太平村、太山村、冷水村、济川村、霞林村、内碧村、外碧村,太平、太山、冷水为果斋房,霞林、内碧、外碧为恒斋房。内外碧也有少量果斋房是因为祭祀的方便而从外村搬回内外碧,马来西亚李氏华侨最多,主要经营棕榈油,为家乡永春捐献校舍、修建公路等基础设施,支持家乡建设。每年冬至举行全族的祭祖(祭拜一世祖李肇永)。

李肇永有四个儿子(英、雄、富、贵),两个留在永春。李德舟老人为第四房(贵房),恒斋下一代愈斋公之子四世丽山公字敦睦,搬到霞林。第四房每年八月十五祭祖。马来西亚李氏宗亲有万人以上,按照地域划分宗族会,从小讲闽南话,对故乡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华侨认为祭拜祖先会为自己带来财运。共四次修族谱,最后一次为2008年修编,主编李鸿恩。李德舟老人祖父与父亲均在印度尼西亚做生意,父亲出生于印尼,两个兄长在印尼做咖啡生意。永春修族谱分房支修。

族谱“文革”时期被收走,最后被警察保留下来,可惜的是损失了两本,老族谱在太平村李氏家庙。李肇永之下第二代留在永春两房,一为太平李果斋,六世孙(为李肇永七世孙)为明万历年间的布政使李开芳、四省文宗李开藻兄弟;二为李德舟老人祖先李恒斋,恒斋共六个儿子,霞林为第三代第六房,供奉恒斋出资最多。太平祠堂分为东西两衙。后赴李德舟老人家拍2008年第四次编修的《桃源太平李氏族谱》共十三卷,二十本,上午拍到第九卷,第十三本。

李氏家族会简报

下午访问李德舟老人,得知1928年第三次编修《桃源太平李氏族谱》,“文革”中损毁两本。每年祭祖每人捐资20、50、100元不等,会长等领导捐献比较多。一世祖墓地与恒斋房墓地均在外碧,果斋房家族墓地在太平街。祭祖要献祭,主要为献花、献果、献食(猪头、鸡、鱼),一般由会长主持祭祀,如果有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侨,出于礼节,则由他们主祭。男女祖先轮流祭祀,一年祭祀男性祖先,一年祭祀女性祖先,解放后女性也可以参加祭祀。在传统社会家族有公田,种植农作物售卖赚钱交由宗族会统一管理,用于祭祖出资。

太山村为果斋房的祠堂。过去恒斋房的祠堂在县城,由于政府原因而拆迁,马来西亚的族亲要求将恒斋房祠堂移回外碧,但由于原址在永春县城,且为了祭祀方便,2000年主要由马来西亚华侨出资、永春县城恒斋本族出力,耗资36.5万元购买五层楼。现在恒斋房的祠堂在县城大路头一幢五层楼房的五楼,一到四楼出租,收取租金以充宗族祭祀的经费,五楼为祠堂,供奉神主牌位,进行祭祀活动。

果斋房与恒斋房每年分开祭祀各自先祖,也互相邀请,以增进族亲关系,两房每年共同祭祀一世祖李肇永。能进入祠堂有神主牌位的人,华侨每人出资1000元,本乡人每人出资500元,永久存放。被祭拜者须有男丁且有第三代人出生,或有极高功德,经宗族会批准,方可进入祠堂,有神主牌位。夭折、无男丁、品行不端者均不可进入祠堂。

晚上讨论今后调查要注意祖厝、什么人有神主牌位、什么人能进入祠堂;私人保留的契约文书会保留有关屯田的信息;关注屯田与民田的交错关系;关注地方的交通、市场、民众生计问题;华侨影响故乡人的生活方式,华侨家庭,离散人群即身在外而心系家乡的宗亲,用原生文化来团结宗亲;要关注历史概念同时也不可以被历史概念所迷惑桎梏,可以重新释读甚至解构历史概念。

祠堂

7月20日

八点三十分,刘永华老师带队到达永春霞林下丘林氏聚居区。霞林人口大约2400人,林姓占一半以上。霞林林氏是从云峰搬迁过来的一支,现在最晚传到第二十四世。族谱很简单,之前的族谱只记载男丁,不记载女性,解放后修族谱才记录女性。

八点四十分左右,找到林氏宗亲会的会长林清泉老人(第二十一世,友字辈,1952年生人,63岁)访谈。林清泉老人父亲(第二十世,孝字辈)的三个兄弟都在海外,林氏海外人多于本乡人,马来西亚的林姓人最多,但年轻一辈的华侨基本不来往。每年八月十五到云峰祭一世祖,各房支派代表,轮流主持祭祀活动,费用按户头募捐得来,上不封顶,但每户捐资不少于20元;有家族的大型庆典则按男丁数募集,祭祀活动女性不可以参加。

文化大革命对林氏的族谱、祠堂、神主牌位破坏性极大。族谱(共4本)在“文革”时期被卖掉,后又以每本两元赎回,现在族谱由林氏联谊会林文椿先生保管。家谱为1949年修编,之后没有补编续修,林清泉先生家中有从老家谱中摘录下来的他们一支的家谱,可惜的是林先生不允许我们拍摄全本,只拍了个别部分。修家谱耗时耗力,要开道场、做功德,请法师(师公)与和尚超度在死后没有开道场的本族人的亡灵,收集族人亡灵,将其编进族谱。女性不记入族谱,男女不合葬,祭祖时只祭拜男性祖先,海外(马来西亚)华侨也会回来参与祭祖,但是比较少。海外也有宗族会,按照地域划分,本乡宗族会按照共同居住的乡里划分。

霞林有两座林氏祖厝,供有神主牌位,一般三代牌位为自家供奉,三代以上进入宗祠,进入宗祠也须满足各种条件,要出资。土地改革之前家族有田地,每年的祭祖主办方经营土地(早晚两季稻米),打下的稻米售卖,以供祭祖开销,土地改革之后族地没有了,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现在的族人仍有田地,种植稻米与水果。

林氏族人有三个名字,一为出生之后到结婚之前的姓名;二为结婚之时第二个字用祖宗字辈,第三个字要与姓名的最后一个字对仗(族谱中的字);三为死亡之后后人取的笔名,也要求对仗(族谱中的号),但是看族谱发现名、字、号的对应关系不很明显。

霞林林氏家族三月十五祭拜保生大帝,家家户户都去,主要活动为进香、请火、游神,持续三天,利用投“筊杯”的方法选出保生大帝董事会的新任董事长。董事长要报名,报名者出3000元,祭拜时的费用以董事长的名义募捐,董事长(1人)出3000元,其余每户最少50元,上不封顶。保生大帝董事会成员一般都是林氏宗亲,也有其他姓氏的人担任。祭拜保生大帝其他姓氏的人也可以参与进来(没有最低限额),而林氏家族是祭拜保生大帝最主要的姓氏。

后来找到林土黎老人(第二十世,65岁,一座林氏祖厝的管理者)与林清山老人(第二十一世,68岁),进入林氏的一座祖厝参观。明代永乐九年霞林林氏始祖彦通公由云峰搬到霞林,有三个儿子积庆公、耕乐公、趣兰公,上午参观的祖厝为大房积庆公修建,二房耕乐公万历九年修建的祖厝下厝仔被拆。族亲景进公于十一世由云峰搬到霞林。积庆公祖厝供奉霞林林氏始祖彦通公、积庆公、耕乐公、趣兰公以及积庆公的三个儿子与后代共十九世。共有三个神龛,面向神龛,左为魁星,中为大房积庆公家族神主牌位,右为本地土地公。林氏由晋安到永春到仙游到桃源到云峰到霞林。长房积庆公祖厝每年八月初八祭祀。拍到了李土黎的林氏我扬派的族谱全本。注意点是探究家族与寺庙的关系,活动资金来源为派款(义务性)还是募集(自觉性)。

宗祠牌位

下午没有老师带队,我们到霞林下丘霞坵宫,主祭保生大帝。询问李淑莲老人(80岁,霞坵宫管理员)与叶光荣先生(65岁,佛事会委员)。有关保生大帝祭拜的民间信仰活动由下丘宫佛事会主办,佛事会主要成员均由林氏、叶氏家族成员担任(主要为林氏),没有其他姓氏成员。祭祀活动的进香捐资人也是以林氏、叶氏家族族亲为主。

佛事会有关霞坵宫保生大帝的祭祀活动的捐资发榜分为两种,一为进香榜(正月初三、四、五的游神进香捐款,每年都换,用黑笔书写于红纸上张贴在霞坵宫外墙);一为芳铭榜(出资修缮霞坵宫的基础设施,如修缮改建扩建神龛、庙堂、戏台等,永久性镌刻于霞坵宫内墙)。捐资榜文上以男性为主,有个别女性,还有如郑培芳50元(雅美儿)、林思杰30元(清法孙)、林晓芳20元(志高女儿)、潘成祖100元(双全女媳),这些人有的在海外未归而写出族亲关系,有些是因为人在本村不知名而写出族亲关系(借祖父、父亲之名),让看榜之人之道是哪一个人捐的款。

佛事会收入分为七个部分(正副董事长捐资、董事捐资、勉首捐资、本境弟子捐资最多、外境与企业捐资、弟子添油光、上一年的余额与利息),支出分三个部分(进香闹热队法师最多、金纸鞭炮烟花纪念品、伙食费)。

霞坵宫有三个神龛,面向神龛最左边为土地公,中间依次为武功祖师、小保生大帝、大保生大帝(随身老虎)、中保生大帝、三代师祖,最右边以此为萧公、法祖菩萨(张公圣君)、敬祖菩萨。霞坵宫每年有关保生大帝的法事祭祀活动有两次。一次为每年正月初三到初五(一般如此,具体时间要“筊杯”问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筊杯”问神选法师与闹热队,正月初三游神(共五个神,大中保生大帝固定,其余三个霞坵宫中其他神每年轮流,土地公不参与游神),抬神请火(有固定地点,前一年游神完之后已经选好,用柱底石、硝石、柴刀取火种,火保证三天不灭),抬神绕村一周(只有一天时间,早上出去,晚上回来)。

唱戏的费用由董事会的负责人(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勉首出资),每户出50元祭拜活动费,活动结束后利用“筊杯”的方式决定第二年游神是正月初几,请火的地点,选出新的董事会。另一次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保生大帝诞辰,各家各户祭拜,每户出资100,活动持续10天左右,每天唱戏(前六场是由以霞坵宫为中心的六个生产队出资请戏,后面就是私人为了求保生大帝灵验而请戏班唱戏,祈愿)。

霞林村共十个生产队,1队为邱姓(去鸿安南阳共祭拜),4-6队为林姓(祭拜保生大帝),2、3队为叶姓(祭拜保生大帝),7-10队为李姓(只有第7队参与祭拜保生大帝,也只是游神路过或三月十四请保生大帝去霞林太平亭李氏家族附近祭拜,三月十五送回霞坵宫)。祭拜保生大帝是霞林的一项全村性的民间宗教信仰祭祀活动。祭拜保生大帝最主要的人群为霞林下丘林氏宗亲,其次为霞林西部的叶氏宗亲,其余姓氏也有祭拜,但次数较少,也不担任祭拜职务,且分散性强。

接下来的努力方向为提炼专题进行深入访谈,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访谈,由今知古,由浅入深。

后山宫
7月21日

上午的调查没有老师带队。我们先到达霞林樟树的邱氏聚居区,得知邱氏是从马洋山搬下来,现在住在霞林云美小区。他们都说闽南话,因语言不通,下午要继续调查。之后找到了叶光荣先生(65岁,佛事会委员,叶氏搬到霞林第十三代),老人带我们找到了叶金坤老人(80岁,桃城镇政府工作人员退休,燕字辈,第十二代)了解霞林叶氏的基本情况。

霞林叶氏祖厝在霞林下丘李子园,2013年因政府征地拆掉了,神主牌位安放在临时的祖厝,回迁之后将神主牌位安放在楼房里。明代天启年间,叶氏第一代叶容郁以民户的身份自漳州市长泰县搬到霞林定居,迄今已经十五代,叶容郁有四个儿子,长房现在只有一家在马来西亚,二房只有一家在海南,三房回到了长泰老家,在霞林的全部是四房,大约22户,不足100人。

海外的叶氏多于本乡的叶氏,有来往,但海外叶氏(主要在马来西亚)没有参加祭祖活动。先祖的墓地在湖洋,不定期去祭拜。每年冬至,霞林叶氏全族(包括女性)在祖厝祭拜祖先,祭祖不统一收钱,各家各族自己准备祭品、鞭炮、金纸等祭祀用物。解放后取消宗族观念,就不按照族谱字辈取名字,去世之后在神主牌位上也写生平用的名字而不写字辈名字。

神主牌位“文革”时全部烧毁,现在在临时祖厝中安放的神主牌位都是“文革”后去世的人,也有挂像(图画或照片),有一张应该是先祖的画像,其余的多为晚晴民国解放后的挂像。夫妻的神主牌位一起做,一个去世,另一个的名字要用红纸遮起来。

东平只有霞林有叶氏。叶氏由于人少,本乡与海外均没有宗亲会,有事情就由族中年长的老人主持族人开会议定,过去有叶金坤主管,现在有其弟弟叶重欣主管。上世纪五十年代土地改革之前有族田,种两季水稻一季小麦,各家轮种族田。轮种族田的规则没有记载,但族田收获的粮食归种田人所有,不交宗族。现在也可以种两季水稻一季小麦,只是种小麦成本高收益小,民众不愿种植,不是条件不允许而不能种植。

民国期间,由于林氏是大姓,而且在村里担任保长的人多为林氏族人,年满十五岁抓壮丁,而叶氏人数少,被林氏大姓欺压,好多叶氏宗亲逃到马来西亚。叶金坤父亲十五岁去马来西亚谋生,叔公十三岁去马来西亚谋生,叶金坤出生于马来西亚,1936年随母亲回到霞林照顾外婆,1941年其父准备将妻儿接回马来西亚,因日本侵略马来西亚,最后一家人均留在霞林,1950年叔公一家归国。霞林叶氏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海外华侨,建国初期政权不稳定,对海外华侨比较严格,叶金坤不敢讲出生于马来西亚。

林氏欺压叶氏(抓壮丁、争夺农田水利),叶氏由于人少忍气吞声,忍辱负重,很少发生冲突,立志奋发图强。解放前祖墓都在国民党的官山上,解放后按照人口分山,将祖墓迁移到分得的山上。

保生大帝的庙宇(霞坵宫)由林氏叶氏共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保生大帝之前为医生。明末清初就有保生大帝地方信仰,解放前有宗族会组织祭拜保生大帝,叶氏跟随林氏一起祭拜,由林氏主导。清季民初,宗族对地方的控制强于政府。解放后至改革开放之前,不许祭拜保生大帝,由于霞林人都信仰保生大帝,“文革”时期霞坵宫没有被破坏。改革开放后成立佛事会,负责人均由林氏叶氏宗亲担任(林氏主导),佛事会负责主办对保生大帝的民间信仰祭拜活动。

丘氏族谱

最原始的石刻板族谱被蛀虫蛀噬难以辨认,第十一代人手抄族谱,至今未曾续编重修,族谱在叶重欣手中,人不在本地而没有看到。

下午三点半左右到达霞林樟树邱姓聚居地,采访邱祥江先生(39岁,第十九代)。由于年龄较小,了解的情况不多,预约了明天上午对邱祥江的父亲进一步访谈。邱氏在霞林大约两三百人,八十余户。族谱于“文革”时期毁掉大部分,下午看到第四次(1943年)修订的族谱六本,其中两本重复,实际上是马洋山卿美邱氏的全谱。

霞林樟树邱氏是西晋永嘉之乱后由中原南迁入闽的八姓之一,在泉州潘山定居,明代时一世祖肇先公由泉州潘山搬到永春桃城,经历二世祖思古公、三世祖继起公、四世祖闰生公,到五世祖瑗通公躲避战乱由桃城搬迁到马洋山卿美,后因政府征地,大部分从山上搬下来,住进霞林樟树的云美小区。

据今天拍摄的《桃源马洋卿美丘氏族谱》(从第五世瑗通公开始)记载来看,邱氏族谱共编修过四次。原谱为顺治十七年正月庚子由第九世贡生邱扬昌主编,乾隆十年九月乙丑由第十二世文林郎闽南密县正堂卿邱景云重修,光绪二十七年桂月辛丑由第十五世职员式邱铭盥续修、由第十六世贡生邱佩环作序,民国三十二年(1943)八月由第十八世福建学堂法学学士邱春霖编修。

邱氏第五世瑗通公有三个儿子:德荣、德盛、德辉,德荣一子光阴(光阴五子:可孙、可顺、可性、可海、可经),德盛无子,德辉一子振昇(振昇四子:可荣、可宗、可安、可钦)。今天采访的邱祥江是三房长子之后,邱氏传到现在已经第二十二世。正常的名字用字辈,族谱中的名字用行辈。海外宗亲马来西亚居多,也有台湾的,2003年修缮祖厝,马来西亚宗亲亦参与出资。

族谱中中华民国元年念庐旧稿《丘氏除去偏旁说》记载,雍正三年二月十七钦奉上谕,为避孔丘之讳而改丘为邱,雍正四年四月二十四到达永春县执行,邱姓族人对改姓一事有很大反弹,认为在宋代朱熹极为推崇儒家之时也没有改姓,对满清政府这种为了稳定政权而笼络儒家文人士大夫的做法嗤之以鼻,认为满清政权尊孔流于表面而未深入人心,“尊孔在心不在形”。邱氏墓葬很分散,请风水先生选墓地,五世始祖的墓地在马洋山,每年要祭拜,马洋山有祖厝(从第五世开始的神主牌位),每年祭拜。

龙安宫芳铭榜

下午五点到达霞林村村口的龙安宫,祭拜伽南大王,保佑平安,香火很旺。龙安宫有三个芳铭榜,两个在外墙(2004年建餐厅,2013年买土地),一个在内墙(甲戌年1994桂月重修龙安宫捐资捐工芳铭榜)。以甲戌年(1994)桂月重修龙安宫捐资捐工芳铭榜为例,共记载168人捐资捐工,捐资(5-500元)122人,其中李氏98人;捐工(半天到三天半)共46人(技工15人、普通工31人),其中李氏33人。捐资还有黄姓21人,林、邱、颜姓各1人;捐工还有陈姓6人、林姓2人、郑、潘、蔡、兰、赵各1人,由此可知祭拜伽南大王的主要人群为霞林李氏。

我推断霞林有两个宗教中心:一个为林氏叶氏主导的下丘霞坵宫保生大帝,一个为李氏主导的霞林龙安宫伽南大王。八月十五伽南大王诞辰有大型祭祀活动,春节有游神活动。庙门口有对联“善政乡中祈善政,太平村里乐太平”可以进一步印证过去真正的太平实际上就在霞林太平亭附近。

晚上郑振满教授、黄向春教授到永春莅临指导。田野调查从今天的事件追溯其历史深度。了解乡村生活事实,了解普通人的生活,考察什么在乡村中是最重要的,进一步形成历史问题意识与历史学科认识。访谈要创建相关的情景,讲述人自觉讲述,不要步步紧逼地追问。

田野考察队合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