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宜称女性为“先生”
有人将受过良好教育、很有地位、备受尊敬的年长女士称为“先生”,这种做法由来已久。在笔者印象中,以往这一做法限于很小的圈子,一般在高层社交或文人雅士之间采用,人们具体运用起来也很“吝啬”,很少有女士被称为“先生”。但在当代,随着媒体的传播,这种用法有泛滥的趋势,在知识界表现得尤为明显。笔者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听到主持人在讲话时称一位50岁刚出头的女士为“先生”,这位女士在业内虽有一定影响,但是无论资历和地位,与当时在场的好些老一辈著名专家(男女都有)相比,尚有距离。用此称谓,不甚恰当。笔者不赞成在当代社会称某些女士为“先生”。
称谓习惯背后的性别尊卑感
称部分女士为“先生”,多少有点男尊女卑或大男子主义味道:尽管字面上,“先生”并不等于“男子”或男士,但当代社会一切有男女集聚的交际场合,人们习惯于开场白称“女士们,先生们”,这一极为普遍、常见的称呼已经给“女士”和“先生”划定了指称范围:“先生”指男士,不包括女士。我们不能想象,当讲话者以“女士们、先生们”向全场男女打招呼时,人们会认为在场者有少数德高望重的女士属于“先生”,而另一部分女士只能属于女士,没资格被包括在“先生”里。也就是说,“先生”这个词在当代社会最被人认可的义项应该是指男士,把某些尊贵、杰出的女士有意地称为先生,就隐隐地发出了涉及性别态度的一种信号:“女士”头衔没有“先生”头衔那样能获得尊重。
现在,随着这一风气在文化界的蔓延,在一些人看来,对德高望重的女士如果仍然称“女士”,似乎贬低了她,换一个“先生”的称呼才能显示足够的尊敬。这样,女人熬到相当高的境界才能跻身本属于男子的“先生”之列,而男人们都是当然的“先生”,这确乎让人感觉有称谓习惯上隐含的性别不平等。“女士、先生”在现代汉语里本来是平行的一对词儿,可是,如今这么一挪移,体现的实际是一种女性依附男性、以男性为主导的思想。毫无疑问,在现代文明社会,应该尽量摒弃这种有不平等嫌疑的话语体系。
称谓的兼跨现象与交际效果
每种语言的称谓都构成一个自足的系统,在共时状态下,一个称谓不宜有过多的“兼职”,尤其排斥性别指称上的兼跨,因为从交际的角度说,性别指称上的兼类和跨类,易导致混乱;如果无视或默认这种混乱,会影响言语交际的美学效果。这是称谓系统与普通名词的一个重要不同。既然“先生”在当代的惯常义或大众默认义已经是男性,那么就应该避免用它同时指女性。举一个例子:美术大师徐悲鸿的夫人、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逝世后,众多媒体发的消息和相关文章几乎都称廖静文为“先生”。但是,也有称“女士”的,有一位画家在一篇报道廖静文逝世的文章后留言,就不用“先生”,他说:“惊悉廖静文女士逝世,为廖女士仙逝感到深深的痛心!愿徐先生和廖女士在天堂相见!”这位画家明明看到报道里用的是“廖静文先生”,却并不采用,而用“廖(静文)女士”,这很可能是一种有意的选择。试想,如果此处将“女士”改为“先生:“愿徐先生和廖先生在天堂相见”,效果会大打折扣,本来是要表达对廖静文女士的崇敬,结果却有点不伦不类。
称谓兼跨难以被大众接受
事实上,称呼部分女士为“先生”的用法不接地气,难以被普通百姓接受。尽管在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里“先生”这个词的第一义项是指称“老师”,可是,如今在日常生活里已少有人不分男女地将老师们都称为“先生”。因此,该词典对此词的这一释义已明显脱离当下现实。或许词典编者的本意是想适当照顾词语的早期用法,但是,作为一部反映现代汉语规范用法的语文词典,不宜将词的历史状况与(当代的)共时状况搅到一起。由于上述的“女士们、先生们”等更为流行的称谓习惯的“语义压制”作用,在当代广大老百姓的心目中,“先生”就是男子。你可以抱怨他(她)文化不高或孤陋寡闻,但你绝对不能改变他(她)的这一母语者的语感。正因为如此,每当媒体上出现将某德高望重女士以“先生”相称时,总是有不少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然后又得靠一班(貌似)很有文化修养、懂高雅礼仪者出来,颇费口舌地进行指导,而不解者往往还是“不开窍”:明明是巾帼,偏要叫成须眉,卖什么关子?玩什么高雅?两边对阵打口水仗也并非鲜见。这样既造成了交际的障碍,又浪费了社会资源,甚至可能影响“和谐”。看来,问题的根子是,将某些女士称为先生的做法,出发点虽好,但是因为它破坏了当代汉语称谓系统内部的自足、自洽,打乱了其内部的平衡,在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甚至多数人都不能成为)深谙社交“礼数”的“文化人”的社会,疑问、不解甚至言语冲突将永远伴随着这一称谓习惯。因此,发展至今,这实在已不是一个什么好的称谓习惯,它没有、也不会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同。
汉语语汇丰富可选合适称呼
任何女性,不论她如何年长、如何有地位、如何受人尊敬,都不宜称呼其为“先生”。其实,以汉民族语言语汇之丰富,选择合适的称呼并不是一个什么难题。例如,“×(姓氏)老”的称呼法用于男女皆可,也能体现相当的尊重。另外,据我们的观察,现在被人称为“先生”的女性,大多有资历和阅历,几乎都会拥有某个或多个令人肃然起敬、至少也是较为体面的头衔。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她的实际情况选用这些头衔,同样可以表示尊敬。即使是极端的或个别较为特殊的情况,也总能找到解决途径。例如,上面提及的廖静文女士,与一般的成功且年长的女士不一样的地方是,她并没有在某一个专业领域(所谓事业上)作出多大的贡献,但是,她是声震宇内的大画家徐悲鸿夫人,且半个多世纪坚守对徐悲鸿的深厚感情,不遗余力地保护、传播徐悲鸿艺术而为国家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因而也获得了较高的声誉,赢得大家的尊敬。要对她表示尊敬,在称呼上,如果避用了“先生”,也不是没有其他选择,譬如,称她为廖馆长也是可以的——她的确一直是徐悲鸿纪念馆馆长。退一步说,即或她什么头衔都没有,称她为“廖静文女士”,也无不妥。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9月14日刊。)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