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刷爆朋友圈的心理测试,为什么有点准?
原创 心理调查局 腾讯医典
美国心理协会研制!
心理压力权威测试!
请紧盯下面两张图片10秒钟,转了没?
转了,就说明你有压力!
转得越快,说明你的压力越大!
(来源:网络)
测试解析:
美国曾用这两张图片
测试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
说谎的人,要吞一千根针哦(大误)
看到的图片是高速旋转的
没有犯罪的人因为内心平静放松
所以看到的图片是静止的
(来源:soogif)
(心理调查局)局长先声明:
上面我说的140个字,1个都别信!
那两张图根本不是什么心理测试!
那只是一种视错觉
跟压力没有一毛钱关系
隔三差五,局长就能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群人秀自己的心理测试结果。
比如,这样的:
(来源:自己的朋友圈)
我的妈妈咪呀!中国每2个人,就有一个喜欢你,你都快赶上人民币了!
(来源:soogif)
这种“心理测试”就是自娱自乐,完全不靠谱。如果你真信了,可能要给智商充值了。
(来源:soogif)
但有时候,测完感觉还真有点准。这是怎么回事?
别急,且听局长解释。
网上的“心理测试”为什么不靠谱?
你肯定不知道,编制一套靠谱的心理测试,有多不容易。
要有完善的科学理论基础
要想测你抑郁了没,必须参考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要想测你的性格,必须依据经典的人格理论。
“朋友圈测试”才不会告诉你,它参考了哪部心理学著作、哪个诊疗指南、哪篇高质量论文。因为,它就是随手一编。
保证准确、可以重复
这在心理学有个术语,叫信效度[1]。
简单说吧,就是确保这个测试不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开心的时候测和不开心的时候测,天气好的时候测和阴天下雨时测,得出的结果要一致。
信效度的检验过程非常复杂,要在一定时间内,对同一群人反复测试,还要把结果和其他成熟的量表做比对。这种费时费力费脑细胞的事情,“朋友圈测试”的发明者显然不会干。
有可靠的对比标准
靠谱的心理测试,不会给你一个非常绝对的答案。因为一个单纯的得分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和别人对比。
1米7算高还是矮,要看和什么身高对比。
正规心理测试要有一个叫“常模”的对比标准,也就是在大人群中测试后,得出的一个基准值。你的测试结果,要和常模比对,找到你在人群中的相对位置。
(来源:自己做的)
“朋友圈测试”可没有常模,因为太麻烦了,一般人根本做不起。
朋友圈还有一种看图测验,比如,“树上21个猴,10秒钟选出你想在的位置,就能测出你的性格”。
(来源:某“心理学”自媒体)
等你选完看到答案,可能还觉得解析得挺靠谱。但实际上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正规心理测试中,确实有一种看图测验,学名叫“投射测验”。
最著名的就是“罗夏墨迹测验”,是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Hermann Rorschach)创立的,用来测验人格。
它包含10张黑白及彩色的墨迹图,都对称,但毫无意义。这个测试不能在网上自己做,而需要和心理测量师面对面。
查看更多图片
(罗夏墨迹测验的部分图片 )
测量师会问你很多问题,比如“看上去像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联想到了什么”。同时还要记录你的反应速度、肢体语言等。
“你在图里看到了什么”“你的感受和联想是什么”,从你的描述和行为表现中,心理医生能发掘出你的真实情感、态度、需要、动机、信念和性格等。
而“朋友圈看图测试”选个图片就能下结论,跟网络算命没啥区别。
为什么这些不靠谱的测验“测得准”?
道理跟算命一样。
就像算命先生永远不会告诉你,有多少钱算“富贵命”。一百万算富贵吗?九十九万呢?
同理,“朋友圈测试”给你的,也是一些模棱两可的答案。怎么解读,全看你自己。
在心理学叫“巴拉姆效应”,就是说,人很容易受到外来信息的暗示,把这些笼统的描述,统统安到自己身上。
“你有较为顺利的成长经历”。那么,什么样的成长经历算“较为顺利”?父母没病没灾算不算?没有PUA你算不算?
“你应对挫折的能力处于人群中的一般水平”。是跟什么人群比的?怎么比出来的?
“朋友圈测试”给你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废话”。
看起来说得很明白,但实际什么都没说。
(来源:soogif)
它最大的用处,就是作为启动信息,勾起你相应的记忆[2]。而这些记忆都是和测试结果相关的、符合答案描述的,以及你愿意相信的。
大脑会不自觉地搜集各种证据,补上空缺的地方。比如下图,你觉得“像个狗”,大脑就会帮你自动补齐,让它确实“是个狗”。
(来源:网络)
“朋友圈测试”也一样,结果全靠脑补。
但是,它确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它呈现出我们内心的期待和不安。
如果测试结果是正面的,你愿意相信并感到开心,那么非常好,因为你的信念和期望会对行为产生影响。这在心理学叫作“自我实现预言”[3]。
如果测试结果是负面的,而你又信了,那也不会很糟糕。它只是把你内心本来就有的不安和不满调动起来了。这时你要想,“这根本就不是我想要的”,然后回忆一下,看看让你难受的地方在哪里,以及你能做些什么。
小 结
“朋友圈测试”的结果,全信确实有点傻,但偶尔玩一玩无伤大雅。
就当成一次娱乐,并好好利用,让好的结果坚定你的信念和期望,让不好的结果成为你调整和改变的动力。
因为,万事万物都是来协助我们成长和变好的,不靠谱的心理测试也一样。
参考文献
[1]郑日昌. 心理测量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杨治良,杜建政. FOK:是线索熟悉,还是目标提取?. 《 CNKI 》,2000
[3]R·默顿,林聚任. 自我实现预言[J]. 国外社会学, 2001(1):1-12.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