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荔枝不能这样吃,严重可致命

2021-07-26 12: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点击关注☞ 祝您健康杂志

苏东坡,一个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词大家,除去高大上的“外壳”,他一路被贬一路吃,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首关于美食的诗。

别人被贬官,天道不公怀才不遇,蓝瘦!他被贬官:“咦,又可以换个地方吃好吃的了!”

他把霉运化作食欲,把日子过成段子,就这样吃遍了全国。

“日啖荔枝三百颗”?

作为被“吃货老苏”开过光的岭南果王,荔枝的美味早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时就远近驰名。

初来乍到的“老苏”,将当地人提醒的“一啖荔枝三把火”听成了“日啖荔枝三百颗”。

老苏本就因贪嘴有严重的痔疮,却还是被晶莹剔透、水润甜蜜的荔枝“勾了魂”,吃得忘乎所以。就这样,旧疾复发,只好过起粗茶淡饭的生活。

可怜的老苏在给友人的信中幽怨地写道:“某启。近苦痔疾逾旬,牢落可知,今渐安矣,不烦深念。荔枝正熟,就林恣食,亦一快也,恨不同尝。”

荔枝那么甜

为什么吃了还会低血糖?

如果真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上火得痔疮已经算幸运了。

空腹吃下大量荔枝后,有可能引发低血糖反应,出现头晕、乏力、心慌、脸色苍白、眩晕、昏厥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厥冷、脉搏细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死亡,这就是“荔枝病”。

简单来说,荔枝病是一种急性低血糖症。

你可能会疑惑,荔枝那么甜,吃多了怎么还会低血糖呢?

荔枝果肉中除80%是水分外,还含有大量果糖、葡萄糖,以及蛋白质、柠檬酸、果胶及维生素C等。

空腹时,身体常处于血糖偏低的状态,吃下过量荔枝,会使身体短时间内因摄入太多糖分而加速胰岛素分泌。此时,大量胰岛素产生的降糖作用,对空腹的我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过量食用荔枝,还可能带来一个更严重的后果:导致低血糖脑病(一种严重的致死性疾病)。

葡萄糖是脑组织获能的主要来源。当发生低血糖时,早期身体通过调节可以保证优先供给大脑足够的葡萄糖;若低血糖未及时纠正,晚期就会影响脑代谢,导致脑功能出现不可逆的损伤,继而引起全身性机能和物质代谢紊乱。

▲图源《柳叶刀全球健康医学杂志》

蓝色柱状图为入院诊断人数,黄色为不治身亡人数

年龄越小,脑功能损伤越明显,特别是荔枝病还是一种高胰岛素血症和低血糖并存的疾病,会使脑损伤更为严重。

国外有研究发现,荔枝产地的儿童因为贪吃而过早采摘食用,或种植者怕浪费而主动食用卖相不好的生荔枝,增加了摄入“毒素”的量,导致病情严重,脑功能损伤更多见,致死率也相对较高。

荔枝正确吃法:

这4点不能错!

荔枝吃得好,不仅美容养颜,还能感受“吃货老苏”的快乐。

荔枝富含铁元素及维生素C,铁元素是构成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使人面色红润,容光焕发。

中医认为,荔枝性温、味甘酸,入脾、胃、肝经,具有补血养心、 安神理气、填精髓、益肝等功效。

1、日啖荔枝300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日吃荔枝不要超过300克(约12颗),老人儿童最好控制在5颗以内。如果当天还要摄入其他水果,食用荔枝的量可以再减少一点儿。

特别提醒: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节能力较差,本就容易在饭前出现低血糖症状。而吃荔枝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降血糖的说法并不科学,糖友们千万不要贸然尝试。

2、两餐之间最适宜

最好饭后半小时食用荔枝,或吃荔枝时搭配一些面包、饼干等淀粉类食物,保证血液中的血糖浓度。

3、吃成熟的荔枝

吃荔枝要选择成熟的,毒素较少,味道也更好。

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胺酸这两种“毒素”主要存在于荔枝核里,特别是未成熟的荔枝中含量更高。目前,我国几乎所有品种的成熟荔枝都是红色或暗红色的,绿色或半绿半红的荔枝并不是完全成熟的荔枝。

4、出现“荔枝病”症状,及时补充葡萄糖

大快朵颐后如果出现“荔枝病”症状,须及时补充葡萄糖。

家庭中无法及时输入葡萄糖,可优先选择标签成分中有“葡萄糖或果葡糖浆”的软饮料。

特别注意:“白糖、红糖和蔗糖”都不是葡萄糖,它们需要在消化道转换为葡萄糖,起效相对较慢,还是直接喝葡萄糖软饮料最好。

如果症状持续或未见好转,一定要及时送医治疗,以免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使大脑功能受到不可逆的损害。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祝您健康》编辑部出品 -

总策划:王岽、董玲

统筹:杨小龙

原标题:《当心!荔枝不能这样吃,严重可致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