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双减”文件落地,实施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注意?

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2021-07-25 15:01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这一文件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其中强调要提高校内的教育质量,学校要担起学校应该担当的责任。”7月24日晚,针对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文件),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学校教育应当提高质量,提高效能,实现教育均衡,通过减少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培训的需求,来推动加强、规范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

“双减”文件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对此,有家长担心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则向澎湃新闻表示,家长的需求过去若干年是被校外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现在有人说它已经是刚需了,其中有合理的成分,但也有不真实的成分。家长把孩子的课余时间都交给校外培训机构显然是不对的。

另一方面,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提醒,落实“双减”政策,必须面对并最大程度满足家长对更好更高教育的追求,而不是无视,甚至否定。否则,资本必然会想尽办法去满足。

如何看待“双减”文件的出台?

“教育培训机构恶性发展的后果太严重了,它造成了全社会的教育焦虑和恐慌,并大幅度提升了教育成本,我个人比较赞同这一文件的出台。”杨东平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钟秉林则指出,“双减”文件是中央针对中小学生负担重尤其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作出的重要部署。落实“双减”工作,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提升校内教育质量,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明确教育治理的边界,以系统观念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钟秉林还进一步指出,落实“双减”工作,针对现实问题,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就是为了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避免短视化、应试化的教育,将属于家庭、社会、同伴乃至闲暇的时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兴趣和特长发挥,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也在解读“双减”文件的文章指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问题。负担减轻了,就能真正做到“五育”并举,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此外,针对“双减”文件中有关“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要求,储朝晖向澎湃新闻表示,“这个主要是因为我们培训机构的总量已经很多了。20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校外培训机构的总量达40万所,而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总共约为20万所,也即培训机构总量已达到了学校总量的一倍。在这种情况下,不再审批新的机构是符合实际的,这也是让学校和培训机构之间减少相互绑架、形成平衡的一个必要措施。”

为何要“重拳”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

为何此次发布的“双减”文件多条内容直指校外培训机构,且整治规范措施力度空前?

在顾明远看来,这是因为校外培训机构在增加学生负担上,推波助澜,违背教育规律,冲击学校教育,破坏教育生态。

“当前许多培训机构在学校抢生源,超纲超前进行教学,严重冲击了学校的教学活动。许多家长被培训机构裹挟,认为如果不送孩子上校外培训班,就会比其他学生落后。这使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变成了两轨制:一轨是学校的免费义务教育,一轨是收取高额学费的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不仅冲击了学校教育秩序,而且扩大了教育不公平。”顾明远说。

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董圣足则在解读“双减”文件时指出,教育包括培训教育在内,从来都是一项崇高的公益性事业,天然地应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根本宗旨。但现实中,部分培训机构无证办学、抽逃资金、恶意停办事件屡有发生,义务教育学科类超前、超纲、超规培训问题禁而不止,各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行业垄断等不当竞争行为充斥市场,加上各路逐利资本竞相进入教育培训行业所导致的机构盲目扩张、疯狂圈钱现象此起彼伏,更是推高了行业风险、加剧了办学危机。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破坏了教育生态,影响了社会稳定。

“大乱必大治。”董圣足说,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之后,中央印发“双减”文件,更是强调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同时,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要完善相关法律,依法管理校外培训机构。

学科类培训机构何去何从?

后续如何深入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对面广量大的校外培训机构实施治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董圣足认为,从长远看,只有进一步均衡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缩小教育差距,同时突出素质教育导向,优化教育评价方式,深化中高考改革,全面打破学校教育“唯分是从”“以分取人”和“分分计较”的困局,才能从根本上纾解社会各界的教育焦虑,有效降低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在“补差培优”方面的所谓“刚需”。

针对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董圣足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要完善审批制度,倡导公益办学;加强收费监管,健全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机制,探索推进第三方支付、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等方式,严控资本运作;强化素质导向,引导和鼓励现有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发展;健全执法机制,细化和明确培训市场治理边界,深化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巡查发现、归口受理、分派协调、违法查处”等各环节分工负责、各部门共同履职的工作机制;推动多方协同,促进行业自律。

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不得组织学科类培训之后,目前体量庞大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何去何从?家长有培训需求怎么办?

顾明远指出,校外培训机构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在规范的范围内开展非学科课程,为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兴趣特长提供服务,如提供体育、音乐、舞蹈、美术、科技等个性化资源,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

“严格规范校外教育培训,同时也要注意发挥教育培训市场的有益补充作用。”钟秉林也指出,校外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应以其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灵活的形式、新颖的方法,吸引学生和家长的关注,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而对于“家长需求”问题,杨东平认为,家长的需求过去若干年是被校外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现在有人说它已经是刚需了。这个问题很复杂,它既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真实的成分,是家长形成了一种所谓的“路径依赖”——习惯了节假日、寒暑假送孩子去参加学科培训,因此可能有人看到文件后,有节假日不知道把孩子放到哪里去、让孩子去干嘛的困扰。“但不管怎么说,我认为不应该把孩子的所有课余时间都交给培训机构。”杨东平说。

他还以韩国为例指出,韩国小学和初中学生也上培训班,但主要上的是艺术、体育类的培训班,孩子学业上的压力不大。

落实“双减”文件需注意哪些问题?

该文件的出台能否让“减负”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对此,储朝晖指出,“双减”文件的发布只是“减负”的一个措施,要完全指望这一个文件来实现“减负”是不符合实际的。实际上,学业负担与教育评价,以及社会的其他方面因素都相关,通过一个文件就把“减负”的问题解决了,这种可能性不太大。解决“减负”问题仍需通过多个方面采取更多措施来解决。

“双减”文件落实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顾明远提醒,“减负”并非“一减了之”,要加强公共教育供给,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要大力推进学校的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要深化教育改革,要把课堂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把每一节课上好。同时,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对学生课余时间负起责任,提供公共教育服务。学校组织托管班,还要老师来照管。

钟秉林则强调,落实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方案,深化课程改革,保障学校教育的基本学业标准不降低,是落实“双减”工作的基础。否则,盲目“减负”则会以降低学生学业质量为代价,与改革的目标也不相符。

陈志文还从另一个角度指出,对孩子进行更好更高的教育,是我们优良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基因之一,我们必须面对并最大程度满足,而不是无视,甚至否定。如果校内教育不能最大程度满足家长的这些教育需求,资本必然会想尽办法去满足,因为有利可图。

“近期受‘双减’政策调整影响,资本又开始大规模涌入高等教育,大量收购民办高校,最多的一家民办高校集团,已经下辖近20所民办高校。资本给民办高校又会带来什么?”陈志文发问道。

    责任编辑:钟煜豪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