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疆出土的丝路文物中有月饼,网友好奇“啥馅的”?
丝路遗存在新疆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壁画等绘画艺术、雕塑、文书等文物外,其中还留下了很多跟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文物,比如汉化的月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侯世新表示,新疆出土文物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文化融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侯世新。 澎湃新闻记者 贾亚男 图丝绸之路是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和北缘在进行,古代新疆因为干燥炎热的气候使大量汉唐时期的珍贵文物得以保存,丝路遗存在新疆表现得淋漓尽致,无出其右。新疆出土文物从种类上分有壁画等绘画艺术,有文书类、纺织类、古尸类、雕塑类、货币类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侯世新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新疆出土文物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文化融合。一方是丝绸之路从西方进来的物品,一方是从中原过来的物品,相当一部分就是一种融合的东西,而融合的内在含义即是认同,因为认同,所以吸收,进而融合。
澎湃新闻:提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今年上半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丝路梵相——新疆和田达玛沟佛教遗址出土壁画艺术展”刚刚来上海博物馆展出过,这部分出土的壁画文物后来是保存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吗?
侯世新:没有,这个壁画文物我们博物馆可能还保存不了。常有观众觉得,新疆出土文物从国外的斯坦因开始都在挖,怎么还是觉得馆藏不够多?这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对于外国人从中国拿走的文物,虽然咱们国家有条款规定,有明确出处的要还回来,这块逐步在进行,但还是有难度,2002年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卢浮宫等欧美19家博物馆发表了《关于环球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价值的声明》,《声明》声称:“对以前获得的这些物品,应该按照不同的价值和敏感来对待,应该反映出先前的时代特点……
长期以来,这些获得的物品——不管是通过购买还是礼品交换等方式,已经成为保管这些物品的博物馆的一部分,并且延伸为收藏这些物品的国家的一部分。”所以他们不太愿意还回来。国外的那批(文物)走了就走了,但是我们尽量在收集资料,为了研究佐证,这是一块。另外,全疆还有八十多家博物馆,各地要建博物馆,可能还有一部分必须要在那些馆里,我们也就是其中一部分。但是上次策勒达玛沟佛教遗址出土的这批壁画文物,我们可能出于省馆的展览需求,选择一部分比较好的精品,留在展馆做展示,其他的还是要交回当地。
因为我们也很支持的一件事是把更多的文物放在基层,老百姓都在基层。和田到乌鲁木齐有一千七百多公里,现在和田的策勒有一个自己的博物馆,他们也希望这批文物能回到他们馆里,在现场做展览。所以这批东西基本都会留在新疆,但是一部分在省馆,更大的一部分会回到当地博物馆。
澎湃新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藏壁画现在是何种规模?
侯世新:我们馆藏壁画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部分临摹品,这批东西也是很宝贵的,临摹的是新疆本地的壁画,大约几百幅。其他的壁画保存不是很多,因为我们馆不像新疆考古研究所,我们没有搞考古发掘。新疆更多的壁画保存在当地的佛寺。比如新疆有三大佛教中心,一个是以和田策勒为中心地区,离印度很近;还有一个是以库车龟兹文化为中心;再有一个就是以吐鲁番为中心。
佛寺的壁画一部分是可移动的,一部分是不可移动的,不可移动的寺庙还在那个地方,壁画还在那;佛寺坍塌了以后是可移动的,我们原则上是即使佛寺坍塌了,壁画也还要回到原地去保存,我们会建一些遗址博物馆,比如刚才提到的策勒佛教遗址出土的壁画,它在当地就有一个遗址博物馆,以一个两三平方米的小寺庙(遗址)为中心轴建了一个馆,把那个寺庙(遗址)包在里面,出土的这批文物就把它们陈列在展厅里。这个遗址博物馆规模不大,当时就是为了把这个小遗址保护起来。现在当地政府也准备要投资,建一个更好一点的遗址博物馆。所以这批文物回到当地会更有说服力。
澎湃新闻:新疆壁画和敦煌壁画有没有时间上的承接关系,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侯世新:新疆壁画有汉式风格,有从敦煌传到我们这里来。就是那个连环画,从内容上来讲,敦煌也是有很多佛教的讲究因缘、因果报应、因缘的故事在里面。有一部分就是和敦煌壁画有一种联系,但更有一部分是来自印度的早期佛教的风格。我写过一篇文章:《佛教东渐西域史》,实际上就是讲佛教传播的途径,提及佛教从印度产生,然后先传播到新疆,所以在新疆就有印度教风格的东西,之后再传到甘肃,传到中原,然后再从中原回流传回来,再传回来的就完全是汉化的风格,比如菩萨穿的衣服、“飞天”那样的半裸形象等等。
最初的佛教人物都是裸体的,再有人物没有性别,当时的印度原始宗教菩萨是可以长胡子的,没有性别之分。但是佛教到了中原之后,菩萨成了送子娘娘等女性化身。所以在新疆境内我们也有女性化身的菩萨形象。
澎湃新闻:所以新疆的壁画更多地体现的是文化的融合?
侯世新:一定是融合的。所以说在新疆更多的,一个是丝绸之路从西方进来的物品,也有从中原过来的物品,相当一部分就是一种融合的东西,融合的内在含义是不是就是认同呢?因为认同,所以吸收,进而融合。从新疆的宗教、文化、民族角度来讲,我倒比较同意这个观点,就是宗教决定了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决定了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决定了它的命运,肯定是这样的。
侯世新:从时代上它还没有。古代丝路上的丝绸主要指早期的汉唐丝绸,艾德莱斯是现在维吾尔族比较喜欢的一种花纹图案,七八种颜色、像水波纹一样的。这是维吾尔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纹样。丝绸源于中原地区,早期新疆没有丝绸。汉代,乌孙和汉朝联姻,按理说养蚕技术是朝廷禁止外传的,但新疆和田王特别希望得到养蚕技术——当然这都是传说——于是就派人找到嫁来的新娘说,新疆的毛制品、皮制品都很厚重,没有丝绸,如果你能带蚕茧和蚕宝宝过来,在新疆以后你就有丝绸穿了。
汉家公主也很聪明,就把蚕茧装到头发里,出关的时候会检查所有物品,但不会去检查公主的头,这样蚕茧就被偷偷带到了和田地区。在和田,一起来的人有负责音乐、饮食的,也有负责养蚕的,他们就在和田织艾德莱斯绸。但是就丝绸之路的传播过程来看,艾德莱斯出现得还是比较晚。比唐代还要晚,与丝绸之路输出的丝绸没有必然的联系。新疆地区出现的丝绸沿着丝绸之路传播主要是中原的丝绸,但是现在艾德莱斯也是维吾尔族很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东西。
澎湃新闻:艾德莱斯是否体现文化融合?
侯世新:应该说这种缫丝的工艺肯定是受到中原技术传播的影响,但它本身的图案还是代表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东西。但是现在除了真丝艾德莱斯以外,也有一些现代工艺的化纤布料。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当地维吾尔族人对传统艾德莱斯非常认可。在跟他们的沟通中我们也发现他们并不喜欢伊朗等地的那种蒙面纱,但是那是宗教的一种东西,他们无形中会有一种压力。
澎湃新闻:新疆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侯世新:现在国家把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原来我们就认为新疆是丝路必经之地。古诗有言“春风不度玉门关”,到了玉门关不能再往前走了。新疆这一段是必经之地,如果新疆不通,丝路就不能往延伸。关键是新疆由于气候干旱炎热,东西都能保存下来,这是一个很必要的条件。古代的环境气候使大量珍贵文物得以保存。如果甘肃或者青海保存得很好,那么他们可能也会有多元文化交融的底蕴。唯独在新疆,是因为出土的东西太丰富。
澎湃新闻:新疆的气候原因令新疆保留下了尤为丰厚的丝路遗存?
侯世新:天山将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北疆出土了很多草原文化的文物。跟丝路文明有关的文物还是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地区,丝绸之路是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和北缘在进行,像楼兰美女、小河墓地全是在这一块,丝绸之路的文物在新疆表现得淋漓尽致,留下了很多跟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文物,比如新疆出土的月饼,这就是一种完全汉化的食物,说明中原人和新疆人都过中秋节。有一年中秋节我们把“月饼”的照片放在网上,很多观众很关注,说你们这个月饼是什么馅儿的?这个月饼上有一道开口,但是我们不敢去检测里面的成分,但它完完全全就是中原薄馅儿的月饼。借助于丝绸之路,中原的文化得以传到西域,并且在西域受到当地人的认可,比如胡人还戴着汉民族的幞头,这就是一种文化融合,包括伏羲女娲绢画,这样的例子很多。
澎湃新闻:像您刚才提到的几例文物都体现出了新疆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一种融合,新疆维吾尔博物馆还有哪些馆藏文物可以体现出东西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侯世新:我们的馆藏文物可以分成几大类,文书类、纺织类、古尸类、雕塑类、陶瓷类、货币类、绘画艺术类等。文书类,比如1959年自新疆哈密脱米尔底佛寺遗址出土北宋回鹘文《弥勒会见记》 ,文字从左至右用墨笔竖写,每叶书文三十或三十一行,并在左侧注明品、叶,在7-10行间用淡墨细线勾出直径为4.6厘米的小圈,供装订之用,呈梵夹式。《弥勒会见记》是古代维吾尔佛教剧本雏形,加序文共二十八章,现存前二十五章及序文,共293叶。该本是圣月(Aryacandra)由印度语梵文改编成吐火罗语,再由回鹘僧人羯磨师(Karmavācaka)译为回鹘语的。这是其第三章中的一张,主要叙述了佛祖释迦牟尼的姨母摩诃波阇波为佛祖做衣服的故事。《弥勒会见记》对于研究古代回鹘人的语言、宗教、戏剧形成史等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珍贵的民族历史文献。
古尸类,我们给一个干尸拍X光后发现她肚子里还有小孩。还有做过开颅手术的干尸,有些是开颅后存活下来的人,有些是开颅后就死了的。还有用羊肚缝针的,有个干尸腹部有个很长的口子,用线缝合起来的。还有一个最有意思的,我们曾经出土过一个距今1000年左右的假肢,在吐鲁番的一片墓地里,干尸下面放着木棍,木棍下面有个马蹄子,放在干尸旁边。我们把它挖出来之后感到很奇怪,这是一个什么物件呢?后来跟干尸比对发现这完全就是一个假肢。我们当时就觉得古代医疗水平很发达。
另外还有泥俑。新疆的很多泥俑都不用烧制,因为这里有气候上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泥俑的形象有胡人,也有汉人;有汉民族人民劳动的形象,也有少数民族歌舞的等等。这也是体现融合。比如一个胡人陶俑戴着尖状帽,翻领,穿靴子。旁边另一个胡人陶俑也穿胡人衣服,但戴着汉人幞头。制造陶俑的胡人认为在汉中原戴幞头象征着一种地位,就给陶俑戴上这样的幞头。表现了他对这种穿戴的地位象征的认可。
纺织类有“伏羲女娲绢画”,是具有代表性的丝织品。再有就是丝绸,所有丝绸都不是新疆自己产的,都是中原丝绸,沿途遗落在新疆西域地区,比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就是中原的丝绸。还有从中亚国家过来的丝绸,早期主要就是毛制品的,更主要的融合就体现在那件“胡人牵驼”,这是中亚地区居民比较喜欢的图案风格,中原地区依照他们喜欢的生产出来再通过丝绸之路运输到中亚地区。
澎湃新闻: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一环,新疆维吾尔博物馆接下来是否有新动向?
侯世新:我们接下来要与中亚国家的博物馆建立密切联系。在几年前我们就提出,新疆博物馆要建成中亚地区的一流博物馆,这个提议不是随意提的,我们也有学者去中亚国家,从他们的条件来看,我们国家的条件真的很优越,对我们新疆的援助使我们的馆从人员配备到财力物力都远远超过中亚国家。比如塔吉克斯坦国家博物馆馆长到我们新疆维吾尔博物馆参观完以后,想买一些文物修复器材,我们就给他展示了我们的文物修复实验室。塔吉克斯坦国家博物馆的馆长看了以后就很吃惊。他们希望买到的修复工具是咱们牙医用的那些器材,我说这是我们二十年前用的东西。我就把他带到壁画修复实验室,当时正在修复达玛沟出土的壁画文物,我们的工具都是成套的一箱一箱的,我们把工具打开,一排一排的,他们看得都傻眼了,问这些工具是不是很贵。然后又从角落里找出那种类似牙医工具,问他们是不是要这种,他们说是的,我们说这类工具我们现在已经淘汰了。他们当时就说,我们中亚也有一些跟新疆相近的文物需要修复,急需一些技术指导。我说有两种办法,一个是你们把文物带来,在这里修,二是我们的人过去帮你们修复。他们都很高兴。
比如去年哈萨克斯坦博物馆有活动,邀请我们,我们也会去。我们也有人在做前期工作。我们馆里有个博士生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一起帮乌兹别克斯坦做考古发掘。
澎湃新闻:新疆维吾尔博物馆跟中亚一些国家的考古和文物修复方面都有合作,甚至给他们一些技术支援?
侯世新:都正在谈。塔吉克斯坦国家博物馆的展柜也是我们给介绍做的。他们本来是来考察修复工具的,我带他们到展厅参观,他们看到展柜之后说他们的展柜就是一般的玻璃做的,我们介绍说,我们馆的标准展柜是可以电动开启的等。他们的博物馆展厅也在提升,就问我们能不能帮他们介绍制作这种新展柜。目前这项合作已经完成了。
澎湃新闻:这种支援重点在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辐射吗?
侯世新:其实还是交流和沟通。我们的支援会更多一些。我们想建成中亚一流博物馆。
澎湃新闻:听您的意思,这已经不是努力的目标,已经差不多能实现了?
侯世新:因为他们的实力确实很弱。我们还是要按照国家的政策和方针,将目标纳入到整体的“一带一路”政策当中去。
澎湃新闻:新疆维吾尔博物馆跟中亚国家的博物馆在展品交流方面有互动吗?
侯世新:现在还没有。我们虽然离中亚近,但想出去展览还是需要国家批准的。他们条件相对简陋,我们也要考虑文物安全问题。更多的还是想把他们的展品拿来展览。正在谈。
澎湃新闻:刚才提到文物修复实验室,新疆维吾尔博物馆在文物修复和保护方面做得怎么样?
侯世新:针对新疆的文物,在全国来说,我们泥塑、纺织品都是做得很好的。我们有纺织品修复基地、壁画修复基地,纸张修复基地、国家级泥塑修复基地也在我们馆。国家重点纺织品修复基地是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但中国丝绸博物馆没有多少藏品,所以它把纺织品修复工作站建在新疆。他们现在在跟我们合作,经过五年合作,我们自己的人已经可以自己独立做了。过去技术是我们跟他们学,他们派导师过来指导,现在已经不用指导了,我们自己就可以做了。壁画方面我们在和敦煌研究院合作,也是以这种方式合作做项目,到现在我们也可以自己做了。纸张修复我们是跟南京博物院在合作,现在刚刚开始在做。
(录音整理 张潇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