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八张图讲清上海区划的百年变迁
全文原载于《城市中国》杂志微信公号,原题为《静安闸北 “撤二建一”?——从上海行政区域历史变化看市镇变化驱动力》,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9月7日晚上表示,接到媒体有关闸北静安行政区划调整事宜的询问,经向有关方面核实了解,关于闸北区静安区“撤二建一”的工作正在酝酿和听取意见过程中。2009年,上海正式撤销南汇区行政区划,原南汇行政区域并入浦东新区。2011年,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黄浦区卢湾区合并,成立新的黄浦区。上海的行政区划调整是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面积扩张相适应的。
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历经晚清和民国时期,直至1949年共和国成立,中心城区和城郊区县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西洋传教士、国内移民潮、日本占领军、各时期的多国商务人士都在上海留下痕迹,直至21世纪,持各种立场和欲求的中外人群与上海本地居民一道,创造、改变、重塑了气象万千的生活世界。上海的城郊市镇格局变化,在江南经济史研究意义上讲,或在现代城市规划研究的意义上讲,在贸易、交通、政治、军事、人口流动等层面,既有与其他城市相似的普遍性,又有本地的特殊性。这里,我们试图以图解的形式简述上海市域的变化,并分析市镇变化的四大驱动力。
上海市域变化图解
1908年
光绪33年(1907年),改团练局辖区为学区。除城总局分为城厢、老闸学区外,余就原局境设学区,共24个学区。宣统元年(1909年),推行城镇乡自治。合并城厢、老闸、新闸、江境庙4学区为上海城,合并新泾、江桥、褚翟、虹桥4学区为蒲淞镇,合并洋泾、塘桥、陆行、高行4学区为东泾镇,其余各学区为乡。共1个城自治区、2个镇、12个乡。(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1928年1927年7月7日,上海市特别市政府成立,全市境域规划为上海县全境和宝山、松江、青浦、南汇等县局部,共30个市乡。1928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宣布租界为特别区。7月,上海市接收上海县属上海(沪南)、闸北、蒲淞、洋泾、引翔港、法华、漕河泾、高行、陆行、塘桥、杨思等市乡和宝山属吴淞、殷行、江湾、彭浦、真如、高桥等市乡,共17市乡,改置为17区,为上海特别市的实际境域。(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1944年1943年8月,汪伪政权“接收”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后,有市区8个区和郊区7个区。其后又屡随建置变化而变化。1944年初,全市分为第一至八区以及北桥、川沙、南汇、奉贤、嘉定、宝山、崇明等区。1944年8月,郊区各区改称为县。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收复上海。上海境域仍为战前17个区和特别区区域。(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1948年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恢复抗战前建置,并收回了租界,南汇、川沙、奉贤、上海、宝山、嘉定等6县复归江苏省管辖。市区和郊区按照旧警区,分为黄浦、老闸、邑庙、蓬莱、泰山、卢家湾、常熟、徐家汇、长宁、静安、新成、江宁、普陀、闸北、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榆林、杨树浦、新市街、江湾、吴淞、大场、新泾、龙华、马桥、塘湾、杨思、洋泾、高桥等31个区。翌年设真如区。后马桥、塘湾2区未接收。民国36年(1947年),泰山区改名嵩山区。徐家汇区改名徐汇区。民国37年(1948年)长宁区改名法曹区。1949年初复名长宁区。
1959年1959年合并蓬莱、邑庙2区为南市区,邑庙区部分地划归黄浦、卢湾2区;合并江宁、新成2区,建静安区,新成区部分地划归黄浦区;提篮桥区并入虹口区;榆林区并入杨浦区;分上海县闵行、吴泾2镇建闵行区;分宝山县东境建吴淞区。
1987年1961年1月撤销浦东县,辖地划归黄浦、杨浦、南市等3个区和川沙县。3月浙江省舟山县嵊泗公社划归上海市。翌年5月复归浙江省。1964年撤销闵行区,辖地划归徐汇区;撤销吴淞区,辖地划归杨浦区。1961年1月撤销浦东县,辖地划归黄浦、杨浦、南市等3个区和川沙县。3月浙江省舟山县嵊泗公社划归上海市。翌年5月复归浙江省。1964年撤销闵行区,辖地划归徐汇区;撤销吴淞区,辖地划归杨浦区。1980年10月复设吴淞区。1981年2月复设闵行区。
2000年1988年1月合并宝山县和吴淞区建立宝山区。1992年9月合并上海县和闵行区,建立新的闵行区。10月嘉定县撤县改区。合并川沙县、上海县的三林乡和黄浦、南市、杨浦三区的浦东部分,建立浦东新区。翌年1月1日,浦东新区正式成立。1997年5月金山县撤县建区。后来松江、青浦、南汇、奉贤等县相继撤县建区。
2013年奉贤县于2001年8月24日撤县设区,至此结束了奉贤置县275年的历史;南汇县于2009年8月9日零时正式划归浦东新区;2011年6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召开会议,宣布卢湾、黄浦两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撤销黄浦区、卢湾区建制,设立新的黄浦区。(wiki)
市镇变化四力驱动开放
近代上海都市周边有10个县,包括上海、嘉定、宝山、川沙、南汇、奉贤、金山、松江、青浦、崇明。各时期行政建制屡有变化。这些调整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归根结底,经济上的原因影响最持久,尤以不同时期促进开放开发的事件影响为甚。1843年,根据《中英南京条约》,上海开埠以清朝鸦片战争失利的后果之一出现,这一事件客观上开启了上海逐步走向国际大都市的历史进程。开埠促使上海主城区快速城市化,改变了上海市镇既有的发展状况和空间格局。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浦东,并于1992年10月11日正式设立浦东新区,是改革开放后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浦东新区的设立和随后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改变了上海的城市发展格局。
交通
开埠以后,上海的市镇及其空间布局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棉纺织业为基础的农村集镇衰落,另一方面上海港兴盛带动了一批集镇兴起。历史上江浙地区水网密布,上海城郊市镇的水陆交通便利,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是坐船,物资运输也依靠水运构成的物流网络。1891年上海县境内建成第一条公路,1908年4月1日沪宁铁路通车,其后在工部局和商业机构的推动下,上海市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建立并逐渐完善,主城区公交系统成熟,向郊区辐射的公路干线也快速发展,对水运的替代效应明显,使郊区市镇的格局发生了显著改变。与沪宁铁路相似的是,21世纪通车的京沪高铁和沪宁城际铁路也带动了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上海西站区域及上海西面各郊区市镇的发展。
市场
在近代交通网络中落伍的市镇,商业经济急速萎缩。远郊市镇的主要产业发生变化,为主城区服务的产业随着交通线的延伸而做大做强,或者立足于服务市镇本地的小规模市场。1895~1927年间,由于都市区的人口密度高,市场需求日益丰富,郊区市镇的农业生产面向都市需求,都市工业区拓展使一些村落因邻近工厂林立而人口剧增,形成消费市镇。浦东则因棉花种植和开垦沿海土地而兴起了新的集镇和中心市镇,如惠南、周浦、新场、大团等。黄浦江沿岸码头的设立也使杜行等江岸市镇繁荣起来。近郊市镇由于中心城区的扩张和新兴市镇的影响,原有的贸易圈迅速缩小。受到市场的作用,越临近主城区、交通越发达的市镇,在产业和物流上受主城区快速城市化影响就越大,最终这些市镇也逐渐与主城区融为一体。
政治
由于上海在东亚和长三角的地理位置重要,战略意义重大,历代各方势力对上海的政治、军事控制都比较重视。租界时期的外国管理机构、太平天国起义时的战乱、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军事占领,对上海主城区和城郊市镇的发展都有深刻影响。1927年7月7日,上海市特别市政府成立,闻名遐迩的“大上海计划”在上海北面的近郊区部分实施,国民政府当局对上海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曾经踌躇满志。解放后,上海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由工业区及配套居住区的分布,推进了郊区开发。浦东开放以后,更多远郊区县加入快速发展的序列,2001年“一城九镇”试点计划提出也改变了一些郊区县的发展状况和景观。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上海的郊区市镇发展呈现了各有特色的新局面。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