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国人眼中的“红色中国内幕”:《生活》杂志的中共抗战影像

杨善尧
2015-10-28 16:41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生活》杂志(Life),是美国媒体大亨亨利•鲁斯(Henry Luce)于1936年底创办的以“影像为主”的杂志。该杂志自当年11月23日发行第一本创刊号之后,经由亨利•鲁斯在西方新闻传播界的丰沛力量及推广之下,随即以相当快的速度席卷了美国及欧陆各国,对于当时整个西方社会的影响力甚深。

从1936年杂志创刊算起,到1945年9月9日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受降仪式为止,《生活》杂志前后加起来总共发行了467期。其中与中国相关(包含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重要人物等)的影像专题报道、插图影像介绍、产品广告、漫画、宣传海报等,共出现了124次,平均约每3.7期就会出现跟中国有关的影像报道。比起当时《生活》对欧洲或其他国家地区的报道而言,中国的曝光率仅次于美国。

1937年1月25日的《生活》杂志上刊登了毛泽东的人物影像,这是有关中共的影像首次出现在《生活》杂志中。这张影像旁边还有一行文字,写着:“毛泽东,这是他的名字,他的人头价值250,000元。”

《生活》杂志上首次刊登的毛泽东照片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翌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林彪、刘伯承、徐向前、叶剑英等人,联名电呈并发表了《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向国民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及全国军民,提出“实行全民族抗战,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等口号。两个多月后,《生活》杂志于10月11日推出了第一期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影像专题报道。

“前往救援的中国共产党人”(Chinese communists to the rescue)

1937年10月11日发行的《生活》杂志以《前往救援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题,刊载了一系列有关中共的影像,其中包含了中共军队武器、领导人、延安人民日常生活及娱乐的影像画面。这一系列照片,是由两位外籍摄影师哈利·邓纳姆(Harry Dunham)和哈里森·福尔曼(Harrison Forman)在兰州与石家庄附近以及延安当地所拍摄。

军事照片毫无疑问占了大多数版面,例如中共部队在华北地区骑马行军的情况、军事演习中用来指示行动方针的电话等都进入了美国记者的镜头。在这里,延安军民在娱乐之时也不忘将“打击日军”的概念融入到兵棋游戏或沙盘推演当中,让寓兵于民的效果更好地发挥出来。

中共部队骑马行军

武器方面,照片中显示的是1919年由美国约翰•汤普森(John T. Thompson)设计并正式命名的“汤普森冲锋枪”。这款冲锋枪在1920年代就已在中国出现,并且有国内兵工厂仿造。阎锡山的军队中出现过山西太原兵工厂仿造的汤普森M1921型冲锋枪。这款武器较为广泛地应用在军队配备上,主要是在1941年4月美国纳入对华租借法案之后(作为美援军事武器)。因此,照片上军人使用的应为国内兵工厂少量仿造的汤普森冲锋枪。

汤普森冲锋枪

另外,这些照片也反映了延安生活的日常。比如在下面这张图片中,一名中共党员正在示范如何进行个人卫生清洁。在另一张照片中,人们将香皂作为牙膏来使用,因为在西北地区,牙刷、牙膏都是很罕见的。还有一些照片反映了延安军民的整体精神风貌,比如一名刚从抗大毕业的中共党员牵着马器宇轩昂的照片,以及民众在毛泽东画像墙前进行阅读的影像。

示范如何进行个人卫生清洁

这篇专题报道还提到,国共双方的关系在历经10年的冲突之后,终于在1936年底的西安事变后有了转折。中共提出在蒋介石抗日的前提下合作,文中也提到7月15日由周恩来向蒋介石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以及9月22日由国民政府正式发表的《共赴国难宣言》。文章认为,“中共得到了一个结论,认为蒋介石在抗日这件事上确实是认真的。”

“红色中国内幕”(Inside Red China)

抗战期间《生活》杂志对中共的专题报道有两次,另外一次是在1944年12月18日。

这期由《生活》杂志驻东亚记者泰迪•怀特(Teddy White)所写的以《红色中国内幕》为题的专题报道。这期报道中,刊载了中共主要领导人毛泽东与朱德的影像,以及他们夫人的合照。

抗战时在延安的毛泽东与朱德

负责撰文的泰迪•怀特或是《生活》杂志的编辑,可能对于当时延安或毛泽东的情况并不是太了解,所以在影像呈现上有误用。这张图注为“毛泽东夫人”的合照影像中是贺子珍而非江青,但贺子珍在1937年10月之后即离开了毛泽东与延安,并于来年前往苏联,直至1947年才回到中国。由此推断,这张照片应该不是泰迪•怀特在1944年前往延安采访时拍摄的,而是在抗战爆发之初或是更早在延安时拍摄的。

此时距抗战爆发已有7年多的时间,泰迪•怀特从重庆飞往延安采访,相较于上一次(1937年)已经间隔了较长时间。期间未曾再有中共的影像,这与当时国民政府的对外新闻管制有关。而西方世界已经觉察到国共关系的变化,以及战后中共对于中国及亚洲局势的重要性,因此1944年有了中外记者西北考察团、美军观察组前往延安的考察。《生活》杂志也在这波风潮之下,再度对中共做了专题报道。

兵棋游戏

此时的中共,跟抗战之初提出四项诺言,并接受国民政府与蒋介石领导的中共有所不同。同时,美国也开始思考战后亚洲局势的变化与布局。此时的美国,一直希望蒋介石能与中共真正地合作,一方面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另一方面让战后中国的局势趋于简单化。因此,作为当时美国主流媒体的《生活》杂志有此报道,可以视为舆论风向球的转变。

作为二十世纪美国甚至西方世界相当具有代表性的影像杂志,《生活》呈现的影像内容成为西方世界了解当时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深深影响了他们对中国及中共的观感与印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